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瓦格纳诞辰200周年 曾因反犹文章备受争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31日14:53 来源:新京报
德国作曲家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德国作曲家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瓦格纳和妻子科西玛。 瓦格纳和妻子科西玛。
瓦格纳作品 瓦格纳作品
今年,指挥家马泽尔携无词版《指环》来华演出。王小京 摄 今年,指挥家马泽尔携无词版《指环》来华演出。王小京 摄

  200年前的今天瓦格纳诞辰。20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在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里都能聆听到这位音乐家的作品,包括中国。中国观众对瓦格纳也并不 陌生,1999年他的作品《漂泊的荷兰人》首次来到中国,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而现在《漂泊的荷兰人》已经成为国家大剧院首部自制瓦格纳歌剧。  无词版 《尼伯龙根指环》刚刚演出完毕,而在下半年第1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的新版《帕西法尔》又将上演。新版《帕西法尔》已经由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新任艺术总 监克里斯蒂安·蒂勒曼携手导演迈克尔·舒尔茨和舞美设计师亚历山大博尔津于今年3月在萨尔茨堡首演,之后他们会来到北京与中国爱乐合作,并由彼得·斯奈德 担任指挥。

  瓦格纳的魅力在不断传播,聆听他,感受他,才是最好的纪念。

  1923-2013 瓦格纳在中国

  “是神权还是魔力/搓揉着雷霆霹雳/暴风、广漠的怒号/绝海里骇浪惊涛……性灵,债怒,慷慨,悲哀/管弦运化,金革调合/创制了无双的乐剧/革 音革心的槐格纳!”这首名为《听槐格纳》的诗歌是徐志摩1923年1月发表在上海一家刊物上的。槐格纳是当时他对瓦格纳的称呼。想来应该是他在英国留学期 间有机会欣赏到瓦格纳的音乐感受到巨大震撼,便将感受注入诗作中。

  1980 瓦格纳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

  真正第一个介绍瓦格纳的中国人应该是音乐家王光祈,20年代末他在国外从事音乐研究与写作,在德国写了一些介绍西方音乐的书,其中有几本都涉及了瓦格纳,但是这些书被中国读者看到的机会却寥寥。

  40年代初,瓦格纳成为了政治的利用工具,陈铨1941年在《大公报》发表《指环与正义》的文章,将“指环”比作权力,称“指环”不能丢。不过 那时中国读者根本都不知道“指环”到底是什么,他们没有人读过《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脚本,更没有人看过这部歌剧,当然也包括陈铨自己。

  上世纪80年代之前,瓦格纳的名字在中国都是一片空白,直到1980年冯至和季羡林一起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时,瓦格纳的词条才 正式被纳入。他们找了严宝瑜撰写词条,但是要求只从文学层面谈瓦格纳,不要涉及音乐,这让严宝瑜很为难,他最终不顾编辑的意见,还是将音乐注入写了 5000字的词条,但是编辑却把词条删成了2300字,音乐的部分全部拿下。“这事本身也说明我国出版界对瓦格纳的无知,也说明要在我国介绍瓦格纳有何等 困难。”严宝瑜后来在《瓦格纳在中国接受之我观》一文中感叹道。1989年冬天,严宝瑜有机会到拜罗伊特教书,他带上一册刚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 舞蹈卷》给瓦格纳的孙子沃尔夫冈·瓦格纳,这一卷里谭冰若已经将此前的词条中的遗憾弥补。

  1999 瓦格纳歌剧迎来中国首演

  1990年底,严宝瑜从拜罗伊特回到北京,他此时已经有幸在拜罗伊特观看了两届的歌剧节,这两届《指环》的指挥都是巴伦博伊姆。回京后《音乐研 究》的执行主编邀严宝瑜将拜罗伊特见闻写成文章,1992年长文被刊登。写此篇文章时,严宝瑜是抱着希望在国内的舞台上也有机会听到瓦格纳的作品的心态完 成的,因为回来之后他发现,中国的剧院还是老一套歌剧曲目,局限在威尔第、普契尼身上。每次开独唱会的时候总会有个男中音走出来,用鹦鹉学舌的意大利语演 唱《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费加罗。

  但是这篇文章发表后,空谷无回声。

  其实在1987年,德国人汉斯·麦耶尔所著的《瓦格纳》一书已经由三联收入“新知文库”在中国出版,这本书也被《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认为是 迄今为止关于瓦格纳最好的传记。进入90年代初,陆续也有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在媒体上介绍瓦格纳的音乐,张旭东曾经在《读书》上发表文章,介绍《尼伯龙根的 指环》,文中的开头还引用了麦耶尔书中的话语。1997年,刘雪枫组织出版的两卷本《瓦格纳戏剧全集》和读者见面,包括瓦格纳最早的三部歌剧也有收入其 中。

  两年后,瓦格纳的歌剧第一次来到了中国。1999年4月,瓦格纳辞世116年后,《漂泊的荷兰人》成为他的作品在中国首演的代表。担任这场演出 的指挥是汤沐海,他带领着法国莱茵歌剧院在上海大剧院登台。选择《漂泊的荷兰人》汤沐海说是因为这部瓦格纳早期作品篇幅短,依旧保留了一些意大利歌剧痕 迹,比较容易被中国观众接受。而瓦格纳著名的“主导动机”在这部歌剧里依旧获得表现。对于这次首演汤沐海也非常激动,他说“瓦格纳是一位在音乐界、文学 界、乃至哲学界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大师,他的歌剧以往却从未在国内上演,这次首演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演出。”

  2011 瓦格纳舞剧版第一次在中国登台

  2005年10月,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带来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在中国的首演,这次的演出由德国纽伦堡歌剧院带来,演出阵容近700人,主办 方在当时说,这样的阵容恐怕在国内不会再有了,整个演出分4天完成。为了让中国的观众对这部戏有更好的理解,在演出前主办方特意安排了两场讲座。导演史蒂 芬·罗里斯来到北京时还做了这样的比喻,“如果中国观众可以理解京剧里面男扮女和女扮男的角色,估计对《指环》也能理解,我们只是让女人扮鸟,男人扮野 兽。”

  2007年6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中国首演在北京保利剧院登台,指挥家韦瑟率领中国爱乐完成了5个小时的演出。为了制造远音效果,乐团 部分管弦乐手和打击乐手被安排在了剧院三楼的包厢里,演出时他们的演奏就像从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样。而女高音荣格的演出也让余隆很满意,“如果她功力不过关 的话,声音早被这么大编制的乐团盖住了。”

  2011年9月,《汤豪舍》以舞台剧的形式被中央歌剧院搬上天桥剧场的舞台,这也是瓦格纳歌剧第一次以舞台版在中国登台。3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时坚持下来的观众不足4成,但是却爆发出了巨大的喝彩声。

  2012年12月,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罗恩格林》让这部歌剧被创作162年后,首次登上中国舞台,强卡洛带来的多媒体与传统舞台结合的效果为人 们揭开了剧中“天鹅”形象的面纱。随着剧情的展开,舞台深处由3D影像构成的天空逐渐变亮,“天鹅”由远及近,载着罗恩格林从天际飞来。多名世界知名歌唱 家加盟了此剧,包括德国女高音佩特拉·舒妮彻,也有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新版瓦格纳四联剧《指环》中饰演齐格弗里德的斯蒂芬·温克。而在这一年的上半年,大剧 院还制作了新版《漂泊的荷兰人》。

  2013 《帕西法尔》将迎中国首演

  不久前,洛林·马泽尔带着他的无词版《指环》今年第三度登上大剧院的舞台,《指环》被浓缩成70分钟。1960年,马泽尔接受拜罗伊特音乐节邀 请,指挥了《罗恩格林》,1968年他再次受邀指挥了《指环》。这之后Telarc公司邀请马泽尔尝试将《指环》改编为浓缩版,他尝试了3次,终于成功。

  关于瓦格纳作品登上中国舞台的事情当然还在继续,今年下半年第1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会带来《帕西法尔》的中国首演。新版《帕西法尔》已经由萨尔 茨堡复活节音乐节新任艺术总监克里斯蒂安·蒂勒曼携手导演迈克尔·舒尔茨和舞美设计师亚历山大·博尔津于今年3月在萨尔茨堡首演,之后他们会来到北京与中 国爱乐合作,并由彼得·斯奈德担任指挥。

  从徐志摩的那首诗到现在,已经过去了90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乐迷有机会欣赏到现场版的瓦格纳的作品。你可以喜欢瓦格纳,也可以不喜欢,但前提是你得先有机会去听听看。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姜妍

  瓦格纳小传 曾因“反犹”文章备受争议

  “我于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布鲁尔区的‘红白狮’楼的三层楼上,两天后在托马斯教堂受洗,取名威廉·理查德。我的父亲弗里德利希·瓦格纳在我诞生时是莱比锡警察局的官员……”68万字的口述自传《我的生平瓦格纳回忆录》一书开头这样写道。

  母亲希望他成诗人

  瓦格纳幼年丧父,母亲再婚后,他一度使用继父姓氏,多年后才恢复姓氏。几个孩子相继走上戏剧道路,令瓦格纳母亲下决心,不能让幼子对戏剧感兴趣。她觉得儿子应该成为一名诗人。

  不过瓦格纳满脑子想的是怎么学会谱曲。罗基斯的《通奏低音方法》是他要自学的知识,为省钱他跑去一家店里借这本书。由于租得太久,店主告诉他, 租金已经和书的购买价格一样高了。“我记得我那时生活中金钱上的困难就是从这儿开始困扰我的。”这是瓦格纳在自己的传记里第一次提到钱的问题。

  家贫致妻子出走

  1833年,瓦格纳开始为《仙女》谱曲,圣诞节时完成。1836年新年,他又完成《爱的禁令》总谱,这部戏在《仙女》之前得到首演机会。但观众 对这部歌剧没有什么特殊反应。在第二场演出前一刻钟,后台发生斗殴事件,演出不了了之。瓦格纳期望通过这部歌剧获得好收入的愿望落空。那阵子每当他回到家 的时候,都会发现门上钉着来自法院的传讯通知书,债主们再也耐不住性子了。

  这一年的5月,瓦格纳带着明娜到了柏林,之后又到了昆尼希堡(现加里宁格勒),11月他们结了婚。瓦格纳的事业在这里并不顺利,所供职的戏院经营不善。一天,他离家去戏院排练。晚上回家时发现,妻子和女儿因为不堪生活的贫困一起离家出走了。

  但明娜没多久在瓦格纳的努力下回心转意。这期间瓦格纳开始创作《黎恩济》的剧本,当然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依然窘迫。1839年,他们动身前往巴 黎,从普鲁士港口乘船转道伦敦,在登船第二天就陷入巨大的风暴中。“当水手在抛锚和升帆时喊的号子从花岗岩壁上发出巨大的回声时,一种莫可名状的愉悦感攫 住了我……不久它就形成为我的《漂泊的荷兰人》中的水手之歌的主题。”

  为生计典当结婚戒指

  金钱的困难让瓦格纳甚至不得不把结婚戒指也典当了。有一天邮差送来了一个从伦敦寄来的包裹。里面是被伦敦爱乐协会退回的《统治吧,不列颠》的总 谱,还需要支付7法郎。瓦格纳愤怒地拒收邮件。对手稿下落,也没兴趣知道。 为了生计,瓦格纳开始为《音乐杂志》工作,还为《晚报》当过通讯员。一个大歌 剧院的经理对《漂泊的荷兰人》草稿感兴趣,不过他不是想要演出,而希望瓦格纳出让这部草稿,之后由别的作曲家谱曲。瓦格纳起初不同意,但很快接受了这 500法郎的转让费用,并用这笔钱支持自己创作。

  因参加革命被通缉

  1842年4月7日,瓦格纳结束了3年的巴黎生活,和明娜乘船到了德累斯顿。各种奔走下,《黎恩济》同年得到了在德累斯顿剧院首演的机会。这部 戏引起了当时已经功成名就的李斯特的注意。《漂泊的荷兰人》也在1843年迎来首演,卡塞尔宫廷剧院和里加的著名老剧院还预订了这部歌剧的总谱。在这一年 的5月,这部戏在上述两个地方都演出成功。但是,这都没有帮助瓦格纳彻底从债务危机中走出来,那之后再也没人向他提出预订总谱的要求,他试图出版《漂泊的 荷兰人》钢琴改编曲的希望也落了空。

  30岁生日那天,瓦格纳完成《汤豪舍》的剧本,《格林童话》是他这一创作的源泉。到了1844年,瓦格纳最早将《漂泊的荷兰人》寄给的柏林剧院 愿意演出这部剧。首日演出很成功,第二场演出时却出现嘘声。在随后的评论中,瓦格纳称自己看到的是“卑鄙的腔调和不知羞耻的无知。”

  尽管陆续得到一些收入,但这些都没有彻底改变瓦格纳糟糕的经济状况。更糟糕的是,1949年他因为参加五月起义而被德累斯顿警方通缉。在李斯特通风报信后,瓦格纳逃往瑞士,之后又到了巴黎。

  1850年,瓦格纳完成《罗恩格林》总谱,他把总谱寄给李斯特,让他全权做主。李斯特回信里说,他已计划在魏玛即将举办的赫尔德尔纪念会上首演《罗恩格林》,演出后来如期进行。

  反犹文章惹争议

  瓦格纳的文章《音乐中的犹太精神》曾为他惹来麻烦。当时文章发表后,瓦格纳说自己受到欧洲所有报纸闻所未闻的攻击。不过他似乎一点都不后悔曾如此写过。这篇文章后来被当做他反犹的重要证据。

  在1854年完成《莱恩的黄金》没多久,瓦格纳遇见对他意义重大的一本书——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瓦格纳甚至将自己刚完成的《尼 伯龙根的指环》的台本样本寄给叔本华,标题处写下“出于敬仰”的字迹。他认为叔本华使自己置身那种严肃认真的气氛,让他构思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金钱问题依然是困扰,在创作《纽伦堡的名歌手》时,瓦格纳还在努力找寻生活费。1862年新年过后瓦格纳又在为住处发愁。他向李斯特的女儿,彪罗的妻子科西玛求助,并获得了起初拒绝他的施特雷特夫人提供的住处。

  拜罗伊特的甜蜜时光

  两年后,一切都在好转。1864年的5月2日,刚继位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派人找到瓦格纳。此时德国政府已不再追究他参与起义的事。国王 接见他,付清全部债务,并资助他进行多部歌剧首演。瓦格纳的自传止于此处,就像他结尾所说“那种最普通的生活压力的负担绝不会再同我沾边了。”

  瓦格纳没有在自传里提到这一年6月科西玛为他私奔的事。他们等到1866年明娜去世,才正式生活在一起。1870年,科西玛与彪罗正式离婚,一个月后与瓦格纳结婚。

  关于瓦格纳迎来自己期盼的认可和成功,可以在由尼采妹妹编著的《巨人的聚散》中找到相关描写。1872年,瓦格纳生日当天,拜罗伊特瓦格纳节日剧院奠基。4年后,首届瓦格纳歌剧节在这里上演。

  晚年的瓦格纳,至少在世俗目光中是幸福的,他生前见证了自己全部作品登上舞台并且受人拥戴。最后一部歌剧《帕斯法尔》在1882年由他亲自指挥在拜罗伊特首演。

  1883年2月13日,瓦格纳因心脏病在威尼斯去世。他留给世人的是14部歌剧,以及无尽的争议话题。

  本版撰文/新京报记者 姜妍唱片

聆听瓦格纳

  波兰的雅诺夫斯基是史上第一位最先完成数字录音的指挥家。他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为RCA从1980年至1983年邀集了20世纪后期最伟大 的瓦格纳歌手献唱。这套《指环》一直被认为是经典版本之一,如今为了庆祝瓦格纳诞辰200周年,原本14CD的作品变成精选双CD推出。总长为158分 钟。

  今年2月,德国著名男高音考夫曼在环球推出自己的新专辑《瓦格纳》。这份专辑是考夫曼在环球的第五张个人专辑,里面包括了《指环》《罗恩格林》《黎恩济》等歌剧选段。

  唤起人的崇高感

  我第一次对瓦格纳感到非常震撼是1996年9月。当时维也纳爱乐来北京演出,在世纪剧院,指挥是祖宾·梅塔。上半场是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下半场 是半场瓦格纳。下半场开始的时候我发现台上阵容大了很多,音乐家们特别威风地在台上一坐,就感觉瓦格纳的音乐在没出声之前阵势已经让人印象深刻了。这也是 我第一次见到瓦格纳大号,这个乐器是瓦格纳请制造商专门为《指环》定制的。那场演出演奏了《指环》中最有名的几段,都是在欧洲最常听到的,虽然这些不是完 整的选段,但我那会儿听时还是觉得,没有比瓦格纳的音乐更壮丽的了。2005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纽伦堡歌剧院来演全套《指环》,四个晚上。那是我第一次在现 场听完整的《指环》。

  瓦格纳对我们时代的意义在于,唤起、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度喜欢音乐的人对于宏伟的感觉。宏伟、庄严、壮丽,这些感觉,跟我们日常生活相比有差 距,我们不是每天都生活在宏伟当中的。人现在更喜欢的是悠闲的、家居的、小资的生活,但瓦格纳会激起你的崇高感,来洗涤、净化生命中不那么好的东西。在唤 起人的崇高感上,瓦格纳是有史以来做得最成功的大师之一。

  瓦格纳这个人确实争议很大。他的很多做法我也十分不欣赏,甚至有厌恶感。比如他对朋友的不忠诚,比如他在爱情问题上的一些做法。但这些问题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并不是瓦格纳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所有的作曲家,包括贝多芬,都有各自的缺点。

  □王纪宴(乐评人、音乐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复杂的性格泼就伟大作品

  在音乐学院上学的年代,一个六月份闷热的夜晚,我和同学正在一起做配器作业,分析《汤豪舍》序曲,突然狂风袭来,电闪雷鸣,天地一片昏暗,风暴 怒吼,天摇地动……我们把窗户大开,任凭风雨吹进屋内,空气中弥漫着水汽,音箱中像阵阵狂涛一般涌出《汤豪舍》中“朝觐者的圣歌”……那真是震撼心灵的洗 礼。瓦格纳本人也常常一连数日徜徉在阿尔卑斯山间,指挥大师卡拉扬就喜欢一边开车在林德豪夫山和阿尔卑斯山间行驶,一边听着瓦格纳的音乐。我也非常喜欢登 山,特别迷恋雪山。那雄浑巍峨的山峦,有力的线条和轮廓,配合瓦格纳气势雄壮的音响……只有在仰望在阳光投射下熠熠生辉的雪山之巅的时候,才能够感受到, 你仿佛看到了闪电映在女武神铠甲上的闪光。

  人们对瓦格纳会有很多争议,我觉得与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和他前半生艰难的生存环境有关。这一切导致了他复杂的性情和狡黠多变的性格,在他身上集合 了冲动的革命者和政治投机者,热情的朋友和冷酷的对手,坚定的理想者和无耻的情夫等等对立、复杂的多重角色和人格。而正是这种复杂的人格,才能够让他对于 哲理和人生有着超越常人的深刻洞见,加上他本身一流的音乐天赋,和对于爱、宗教和救赎的强烈渴望……才能够泼就最伟大的歌剧作品。

  □高屹(音乐学者,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内容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 部分作品

  《漂泊的荷兰人》

  一次从普鲁士港口乘帆船前往伦敦的行程构成了这部歌剧水手之歌的主题,而剧词来自北欧的传说:一个荷兰的航行者冒着风浪想要完成航线的壮举;魔鬼听到他的誓言就罚他终身漂泊在海上,除非他能找到一个女子衷心爱他。

  《罗恩格林》

  这部歌剧采用了《提特雷尔》与《帕西法尔》两个诗篇中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帕西法尔之子罗恩格林的传说,这部歌剧也被称为“性格悲剧兼命运悲剧”,瓦格纳也曾经暗示这部作品即是他本人的悲剧。

  《尼伯龙根的指环》

  “指环”的灵感来自北欧神话里的故事和人物,特别是冰岛家族传说,整个“指环”由四部歌剧构成,神与人的关系、叔本华的悲观论、瓦格纳自己的世界观都在其中体现出来。

  “被思想者”瓦格纳

  在2013年启幕之前,欧洲各国音乐界重新引燃了与瓦格纳相关的各种话题。

  在瓦格纳故乡德国,关于作曲家从作品到他本人思想主张的讨论更立体。而这种讨论,在记者探访瓦格纳故居的沿途呈现出各种面貌。

  也算是意料之内的,是对于瓦格纳的消费。到了全球瓦格纳迷“朝圣”之地拜罗伊特,首先能看到的是火车站之外的瓦格纳符号:以“帕斯法尔”命名的 药房;街边餐馆竖着的小黑板上写着早餐品种:有“齐格弗里德”或者“纽伦堡歌手”供选择;十多年前拜罗伊特开了一个大型SPA场,取名叫“罗恩格林”。

  追寻瓦格纳的足迹,绕不过拜罗伊特与瓦格纳的私人剧场: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为我导游的艾丽,1964年她曾是负责检票和带位的“蓝裙子女孩”之 一,当年她18岁,看过了当年拜罗伊特歌剧节上的所有节目。她的女儿后来也当了几年的“蓝裙子女孩”。今年的歌剧节上演了新版的《帕斯法尔》,艾丽11岁 的小孙子饰演了剧中小时候的“帕斯法尔”。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是瓦格纳从25岁开始在德累斯顿当歌剧指挥左右受缚时就开始了的35年梦想。从1951年重开至今,每年风雨不改,歌剧节总在 7月25日至8月28日之间启幕。节日剧院只在那一个月里烟火繁盛,其余的月份中只是空着。剧院内至今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走进四方盒一样的朴素剧场,直 觉得19世纪的空气一直就贮存在此。除了观众席坐椅因为使用磨损已换到了第三批,乐池里的指挥椅还是最初那一张。坐到观众席上,瞬间冰冷而硬如石头的触 感,让我难以想象挺直腰板在这儿连着坐上三个多小时。可那正是狂人瓦格纳的本意——“若没有带上足够的热情,你们最好还是呆在原地吧!”

  在瓦格纳之前,还从没有作曲家自建剧场。至于为何选在了小小的拜罗伊特,这又另有因由:一切都离不开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与瓦格纳持续一辈 子的瓜葛。路德维希二世内心狂热而终身未娶,曾引来同性恋倾向的猜测。事实上,年轻的国王曾在给朋友的信中提过,“愿意与瓦格纳像一对伴侣那样生活”。瓦 格纳曾经信任也依赖(至少在财政上)路德维希二世,他将未完稿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手稿寄给国王。问题是明知道瓦格纳想要等到五幕剧都完成了才完整上演, 路德维希二世还是等不及在慕尼黑先上演了两幕。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其实就是有意避世的瓦格纳专门为《指环》之完整首演而设计和兴建的私人剧场。他将文字、音乐、舞台表演、舞美设计融为一体的 “全艺术”立意,与他设计兴建的剧院一样,都有“艺术教育”与“革新”的初衷。在他之前,莫扎特、威尔第等人的歌剧中,文字从未如此重要。19世纪的欧 洲,文艺界学术界常互通有无。当瓦格纳将《指环》的一部分寄给叔本华看过后,叔本华即劝他“放弃音乐吧!”——因为歌剧中的文字太好。

  剧院内还留着1876年《指环》首演时、也是剧院落成之际的大理石节目单。首演当晚,柴可夫斯基、歌德、布鲁克纳都来了,皇亲贵族也如数到场,除了路德维希二世——瓦格纳专门为他的到来修了一个豪华休息室,但国王选择了一天独自来看排练,并在人群簇拥时退场。

  新京报特约记者 张璐诗

  瓦格纳与尼采 巨人的聚散

  1876年8月13日,瓦格纳四部联剧在拜罗伊特剧院首演,那天盛况空前,尼采也来到了这里,但是他看了一半便拂袖而去。这一年,是他们结识的第8年,他们曾经亲密无间。这一年,离他们最后决裂还有两年。  交往:尼采16岁开始崇拜瓦格纳

  尼采对瓦格纳的崇拜在16岁时就开始了,那是1860年的秋天,他和另外两个男孩一起组建了一个社团,社团订阅了瓦格纳供稿的《音乐杂志》,这大概是尼采第一次接触到瓦格纳的精神世界。

  1868年11月,尼采通过朋友温迪什结识瓦格纳。6月3日,瓦格纳亲自写信来邀请尼采去特里布申的家中做客。在这次访期结束的前一夜,瓦格纳的儿子齐格弗里德出生了,瓦格纳和尼采都将此看做他们友谊的好兆头。

  隔阂:尼采拒绝邀请引发不快

  随着科西玛与彪罗的离婚,她与瓦格纳的婚礼终于在这一年的8月25日举行,瓦格纳婚礼唯一的遗憾就是尼采未能见证。瓦格纳认为,尼采来自一个多 代都有高尚品德的家族,所以应该会因为自己家庭不合常规的关系,遭受了无法形容的痛苦。瓦格纳的猜测在1877年得到证实,尼采在与妹妹的闲谈中说:“所 有不正常的关系我都厌恶,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使找托词成为必要。”

  尽管在两个人的交往中也有小嫌隙,但是这些都不曾妨碍到两个人的关系。瓦格纳只要有一段时间没见到尼采就会说,这样长时间不见面很容易造成彼此 间的误解,不过尼采却不这样认为,但1873年确实以两人间一次严重的误解开始了。已经移居拜罗伊特的瓦格纳邀请尼采在假期去家中做客,但是尼采早就计划 回家探母,他拒绝了瓦格纳。

  从1873年12月初开始尼采就不曾收到来自拜罗伊特的任何来信。直到次年2月12日,尼采收到了科西玛的来信,“由于您没有接受我们的邀请,以及您声明您不能来的那种方式,都使得大师很不愉快。”

  不和谐:拜罗伊特首演尼采中途退场

  在1874年,尼采越来越多地看到自己与瓦格纳的不和谐,他在笔记中写瓦格纳“难以相处,性格复杂;瓦格纳的双重天性;傲慢自大;瓦格纳的主要 特点之一是缺乏节制与适度、他把一切都做到极致极限、穷其力量,滥用其情感……”而8月在拜罗伊特的拜访让瓦格纳对尼采大发雷霆。那一年的春天,尼采在巴 塞尔观看了勃拉姆斯《凯旋之歌》的演出,还买了这部作品的总谱,带去拜罗伊特。瓦格纳看到总谱时勃然大怒,他觉得这是尼采对他的挑衅,似乎在说:“瞧瞧! 别人也能创作出很有价值的音乐呢!”

  尾声:在彼此心中位置无人能及

  关键的时刻到来了,1876年的10月瓦格纳和尼采两个人在索伦托重逢。最后一晚他们在小山上散步,那时秋末,“颇有些永别的意味。”瓦格纳这 样形容。瓦格纳接着开始讲其他正创作的《帕西法尔》,让尼采吃惊的是瓦格纳谈论的是一段个人的宗教经验,而尼采一直认为瓦格纳是个无神主义者。尼采在笔记 里说:“当我发现他原来竟是这样一种人时,他的成就在我眼里顿时失去了所有价值。”在尼采心中,他已经与瓦格纳决裂。而瓦格纳与尼采的决裂,则要等到尼采 那本新书《人性的,太人性的》出版之时。

  故事的收场是这样的。在1882年夏天,瓦格纳去世前的几个月,尼采的妹妹去拜罗伊特看了《帕西法尔》的首演。瓦格纳对她说:“请回去转告你哥 哥,自从他走掉离开我之后,我感到非常孤独。”而在1888年,尼采精神崩溃前的几周,他这样写道:“无论给我多少钱,我都不愿意将待在特里布申的那段日 子从我生命中抹去。因为那是些相互信赖、充满欢乐、充满崇高灵感闪现的日子……”

  (摘编自《巨人的聚散》)

  2013,瓦格纳的世界

  2013年5月22日,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日。不仅在他的故乡,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酝酿举行纪念活动。

  音乐界:贯穿全年的纪念活动

  在瓦格纳曾工作与生活的数个德国城市:德累斯顿、莱比锡、纽伦堡与拜罗伊特,已提前酝酿了贯穿一整年的歌剧新制作与系列纪念活动。拜罗伊特一年 一度的瓦格纳歌剧节自不消说,将首演《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新制作,还会有“尼采与瓦格纳”、“托马斯·曼与瓦格纳”的文学与哲学讲座。

  在英国,“瓦格纳200”活动全年进行,5月23日由指挥大师安德鲁·戴维斯率爱乐乐团在皇家艾尔伯特大厅奏响瓦格纳音乐会。

  今年2月,俄罗斯指挥家葛杰耶夫率马林斯基管弦乐团录制出版了瓦格纳《女武神》CD套装。欧洲各大城市陆续上演新版瓦格纳乐剧制作。5月22日 当天,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内将举办瓦格纳200年诞辰音乐会,德国指挥家克里斯蒂安·泰里曼指挥。2013年内,拜罗伊特、米兰、西雅图和柏林都分别有新版 《尼伯龙根的指环》上演。

  出版界:新书探讨瓦格纳“反犹”

  2012年,《伦敦标准晚报》的首席乐评人、同时是《瓦格纳报》主编的巴里·米灵顿(Barry Millington)出版新书《拜罗伊特之巫师》,其中收入大量与瓦格纳生活、创作及19世纪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历史资料。

  《纽约客》乐评人阿历克斯·罗斯(Alex Ross)正在写一本书,名为《瓦格纳主义:在音乐阴影之下的艺术》。他写书的初衷是要回复被“卡通式简化”的瓦格纳之复杂性。作者围绕瓦格纳的“反犹”形象展开探讨,他认为断章取义而为瓦格纳盖棺论定太片面。

  电影院直播《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纽伦堡歌剧院新制作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全球首演当日,同时在德国和奥地利50家电影院直播。首演前,记者先在纽伦堡歌剧院内看了彩排。该 剧院2005年曾将一版现代感强烈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搬到北京。2012年新制作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舞美设计,仍然充满现代与实验气息。

  舞美设计Dirk Becker曾在萨尔茨堡艺术节上操刀《阿依达》、也曾在魏玛为当地的《指环》设计舞台。第一幕在海上航行的情景,Dirk 以一滴无限放大的水珠作为主布景,切割成两半的水滴之间横闪一道酷似不明飞行物的亮光。一袭红衣的伊索尔德倚舵而歌,那一根舵泛着银光锐利地朝上延伸……

  半路出家的“伊索尔德”饰演者Lioba Braun如今稳打稳扎已成“花旦”角色。“特里斯坦”饰演者Vincent Wolfsteiner2010年首次参演瓦格纳歌剧,今年已挑起大梁。

  “拜罗伊特不该被关在历史的黑匣子里”

  近年来各地新版的瓦格纳歌剧制作都趋向舞美现代化,包括2005年来京的《指环》。但许多到拜罗伊特的瓦格纳迷,都是来瞻仰19世纪经典的。瓦 格纳博物馆馆长斯文说,拜罗伊特圈子内对现代舞美制作都持保守态度,但他认为“地道”是内在而不是流于表象的东西,拜罗伊特不该被关在历史的黑匣子里,偶 尔才被打开看一看。他相信现代版本身就是一种地道,创造力能令作品重生。但他也认为新版需要寻找平衡,很重要的一点是别去存心挑衅观众,如果能打动人的就 是好的试验。

  这几年的拜罗伊特节,能看到更多的年轻观众,这与新任不久的艺术总监凯瑟琳·瓦格纳推出儿童普及版的瓦格纳作品赏析不无关系。斯文认为,观众群的组成会一直在变化,就算老者居多也不是问题,因为艺术的宗旨与功能并非讨好观众。

  本版撰文

  新京报特约记者 张璐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