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范小青小说创作论》 >> 正文

第六章 优雅从容的当代短篇叙事

第一节 短篇写作的个体演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9日15:4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德明

  从1980年第9期《上海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夜归》至今,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创作已整整30年。三十年的文学经历不仅使她成为新时期以来屈指可数的旗帜型的贯穿性作家,而且作为短篇小说创作的高手,她的成就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也是有目共睹的。

  范小青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的作家,她在每一个阶段的短篇小说创作总是在同时期的创作主流中凸现出来,甚至影响了该时段的中长篇创作,其短篇小说具有恰如其分的文学深度和理想精神。

  姑苏古城二千五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俗民间风情,负载着一种民族生存内在的精神意蕴。古老而美丽的苏州,人杰地灵,夫差称雄而亡国,勾践忍辱而复起,范蠡西施的传说,唐代诗人的吟咏,吴门画派的丹青,唐祝文周的笑料,况钟林则徐的清正,清朝十七名状元,等等,无不为这座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涂抹上一层又一层亮色。苏州历来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闻名,无数文人骚客留下的华章典籍,大都以他们为主体。在岁月的风声之中,他们渐行渐远,撩人的背景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然而,风犹在耳,历久弥新。

  苏州的淡淡烟雨,始终寄托着一种思乡情趣,耐人寻味;苏州的园林古刹,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总有一种“不可言宣,只可意会”的诗情画意。唐代张继一首《枫桥夜泊》,其个中之真旨,久参不破,犹若棘手之禅宗公案,妙哉之至!其无上之功用,足可令亲临其境者,恍惚忘返。千年古寺以其钟声、诗韵、塔影、碑刻、书院而名闻四海。伍子胥当年“相天尝水,象天法地”,营造了苏州城。古典园林,是苏州的重要标志;旧街坊,书写着苏州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给苏州带去了无限荣光,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为“乃红尘中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的苏州,为其子民营构了富庶康乐的生存处所,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市民文化意识。走进苏州,人们感受到的是古代文化在现代文明中流淌,水巷、小桥、流水、民居、绿荫、霓虹、人家,曲水流觞,白砖黑瓦,一幅世人艳羡的宁静的山水画,显得既现代又古老,一个山温水软似名姝的苏州,在潺潺流水中,引你走进古朴历史,在阑珊夜色,又引你幢憬美妙未来。景色旖旎秀丽、文化积蕴深厚的苏州,为范小青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强劲的精神动力;苏州城市的发展、市民的心路历程在范小青心里,认识更为清晰、深沉,范小青挥之不去的是民间的精神历史,她用自己的笔激活了一座城市的记忆。由此发散,她也就写活了当下城市生活的众多方面。范小青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秀的文笔优雅从容地袒露自己历经的沧桑灵魂,既弥散欣悦气息,又蕴蓄着她对过往历史的感喟与反思,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于轻倩浮华的小资文学的厚重与大气;同时,眼光向外,以开放的胸襟与气度状写当下现实,击穿生活表象,还原生活本质,赢得一片喝彩。以苏州为依托,范小青的短篇写作成了南方写作生活风俗派的经典范本,在那些作品中,历史和景物没有剥离于作家所置身的人群,没有一厢情愿的梦呓,更不会有自我哀怜的呻吟。着眼于日常,写活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本真地浸润她的生活态度和对众生的理解。城市与乡村的路径没有抽象的磕绊抑或根本并不隔阻,她对社会与生存哲学的考量带出对主体生存境遇的亲近关切的体察、对生命本体多趣而善意的观照。三十年来,她怀着真诚的喜爱,把捉平民生活的脾性和体温,耐心专注地呈现生活着的身心的游走和安居。

  随着文学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新时期以来的短篇小说,慢慢地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短篇小说引领文学风骚的岁月已一去不复,仅靠一个或几个短篇一鸣惊人的状况再难发生,短篇小说不仅数量在减少,高质量的作品也越来越难产,它本是最恪守小说的本质精神的,但它的处境却最尴尬。曾经延续多年的短篇——中篇——长篇的小说推移格局被彻底颠覆,现在的作家铆足了劲搞“宏大叙事的”长篇小说,很多人一出手就是几十万字的长篇;一些年富力强的作家也几乎放弃了短篇小说的写作。由于作家对剧变的社会生活缺少切肤的、直接的审美感知与独特的体验和发现,对生活表象下沉潜的无限丰富性与可能性,缺乏捕捉真相的能力,作品缺乏深广丰富的精神内涵的强力支撑,更无克制、敏慧、灵动、励志的美学品位,读者的阅读兴趣锐减,其他载体部分地取代了短篇小说的功能,短篇小说在审美上的独特性日见其少。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讨论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创作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范小青的短篇小说清新秀雅,少见的符合短篇小说的规范,而且长期保持稳定的艺术质量。在现实关系的处理上,既敏锐贴近时代,又能透过现实表现出更深广的世界来,形成了自己的理想距离;在思想意脉上,她的短篇小说坚持检视一些社会、人生中的严肃问题、深层问题,与读者构成沟通共鸣的绵绵情思,其文意走向社会、走向人心;在艺术创新的不断求索中,其表述技巧日臻完美,并随时提醒自己对模式化、机械化的提防。我以为这是范小青一直坚持短篇创作并成就卓越的三个很好的经验。一句话,她以独有的短篇慧根抓住了生活中那些形色无边的故事。

  鲁迅在论及短篇小说时,有一个精彩的说法“在巍峨灿烂的巨大的纪念碑底的文学之旁,短篇小说也依然有着存在的充足的权利。不但巨细高低,相依为命,也譬如身入大伽蓝中,但见全体非常宏丽,眩人眼睛,令观者心神飞越,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因此那些终于为人所注重了”①。范小青的短篇小说正是在“一雕栏,一画础”中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和力量。她将对生活中的人与事历史地、审美地认识、理解,化作自己的血肉和灵魂,达到作品内在精神与审美品格的完美统一。范小青对人性内蕴的审视和勘探,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直面现实的精神担当和人文关怀,使其不少短篇达到了优秀之作所应有的深度和力度,“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②。

  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大多以苏州城乡的人与事作为题材与对象,为当代文学史构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艺术世界。苏州既是她的第二故乡,又是她长期生活、学习、工作之地,这里的一切对她有化不开的血肉情缘。“陆文夫作为先行者、范小青的前辈,已经离我们而去。在他身后,范小青已经是当之无愧的苏州地域文化的文学表达者,主将和旗手。她的作品,不仅陈述苏州的历史文化,而且陈述并参与塑造这座城市的现代文化,既有地域性,又有普遍性。因为写出了苏州文化的神髓、精义与魂魄,构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气韵浓郁的江南艺术世界……因为她属于苏州,她也就属于整个民族”③

  苏州小城曾经是旧式的,或者至少是让人怀旧的。范小青在这个城市狭小的巷道穿行了许多年,她发现,随着时代的推移,几乎在不知不觉间,人们就从“从前”一下子走到了“现在”,也几乎就在眨眼的工夫,从前、安静、怀旧……,都从人们的窗景变成了挂在墙上的画,一个曾经长期生活在旧式的小城并且为那一个小城书写的人,当有一天打开门户的时候,忽然发现,门窗外的景色变了,变得陌生,变得喧闹,范小青的顿然失措就成为必然。因此,在书写苏州的时候她又竭力寻求变化。她曾长时间被浸染和淹没在漫长无边的文化和历史之中,因此,在许多年的写作中,她笔下的人物和事情,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这种特定的色彩,也正是这种色彩,人们记住了她的小说,如《瑞云》、《鹰扬巷》、《我们的朋友胡三桥》,等等。

  这是范小青的立足之本,写作之源,于是她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也许她清醒这种只能轻轻拨动一根怀旧心弦的小说引不起大的轰动,甚至也知道这种慢悠悠的调子赶不上时代的节拍,但还是坚守对生活的感受,坚守着真诚和偏爱,津津有味地继续叙写只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神奇域地。本来是想踏踏实实就这样走下去,可是,忽然有一天(或许不是在某一天,而是在某一段时间)发现路没有了,回头看是有自己脚印的,前面却没了去路。一个城市已经变样了,翻新了,她茫然失落,她想回到从前已然不能:张老先生李家姆妈不再坐在天井纳凉,顾家老小姐们也早已作古,鹰扬巷拆除了,变成了大街——世纪大道,一针一线缝衣裳的安静的小裁缝瑞云,已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服装界女企业家……那种范小青钟情的静悠悠慢吞吞的生活消失了,这个城市,这个她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的城市让她瞬间找不到依托,丢失了根本。但她不甘心,活着的新的城市中找不到了,她曾希望从旧的故迹中找出她的人物,她的事情,她的写作对象,但勉强找到的东西因为不鲜活,不是她的生活,与她有隔阂,她对它们没有亲近感,丧失了写作欲望,惶惑之余,范小青觉得必须改变现状。她义无返顾地把眼光投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于是,创作出现了变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清一色的小巷遗老遗少,所写的故事,也不仅是大小姐爱上了门房,二小姐一辈子守寡。在她笔下,老苏州仍然是有的,但出现了许多新人。在这些写新人物的短篇小说中,大致有两拨人:一类是小公务员、小市民,一类是农民工。范小青没有掩饰自己短篇写作中的困惑,并在踌躇和疑问中逐渐找到新一轮的沉着与自信,这是她在新的文学背景下重新理解苏州文化背景之于她的创伤意义关系极大。正如王尧先生所言:“在范小青生活的这个文化圈子,以及在这之外而又关注这个文化圈子的一批人当中,引为自豪或者津津乐道的是吴文化的胜处,而且通常沉湎在怀旧情绪之中;我并不反对这样的文化观,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文化观把‘历史’与‘现实’割裂来了,以凭吊静止的历史代替了动态的现实,从而让文学的‘当代性’消失在士大夫式的把玩之中……范小青在‘苏州’穿行和沉潜的时间太长了,她终于意识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不是外套,而是她当下呼吸的空气……她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而不是暧昧的态度介入‘现实’,又以在历史文化中滋养出的平和冲淡的精神抑制书写时的功利主义倾向”④

  借助前面的描述,我们明确了一个总体状况,苏州的故乡情结作为一种文学情绪被范小青利用、发挥到了极致,转化为文字与小说延伸成了另外的意义。在三十年来的时间里,她始终以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深情地书写着她的苏州故事,执着的追忆她的故乡和童年生活,她是沉郁的,同时又是浪漫的。她崇高朴素自然的真情,喜欢用儿童般的眼睛洞看人间的真醇,宣讲人性的善与美。三十年来,范小青由一个单纯灵秀的少女成长为成熟睿智的作家,当代很少有作家会像她一样历经数十年的创作容颜不改,始终保持湿润的苏州激情,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范小青的苏州文字充满神奇的审美蕴含,很多读者是通过她的文字了解苏州的,更多的人则是以文学苏州品味人文苏州的。范小青拥有“苏州”这样一个依托,实在是她的福祉。祥和古老的城市品格修炼了范小青如农民般耽于田耕的静气,使她的短篇小说变得平静,也使她获得了飞跃现实、超越日常生活的跃动和鲜活的想象力,使她对人性、人心、人情能做更深的开掘,有更多的发挥。虽然,范小青的经历早已越出了苏州世界,有关苏州的作品也只是她创作的一部分,但无论如何,这片地域的巨大身影和厚重的生命内涵,仍然始终笼罩着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创作。一种生命的情结有力地贯穿着支撑着她的创作进程。纵然,伴随范小青的阅世的增多,其创作展示出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但我们不能不说,它的源头仍在遥遥地指向这里。范小青喜欢安静,她念想小城古人的生活,优雅、闲适、亲近自然,她不太喜欢大城市,反而觉得古典小城的生活更本真,更富情趣些。她喜静的性格,亲近自然的性情明显与大都市的喧嚣、生硬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恪守民间文化立场的范小青,总是一如既往地在创作中呈现她深挚绵长的人伦情怀。曾有人对范小青早期创作的纯苏州城市精神表示出质疑,其实范小青从来就是一位很现实的作家,我们没有必要对一位充满灵气且创作气质独特的作家仅仅在题材上与现实功用稍远就苛责其漠视现实。这不仅是范小青对于人生、周遭现实与人类世界的感受和认知方式,而且我觉得,对于过去,如果不经过回忆,它纠缠和瓦解当代社会便会更迅速,只有当重新回忆完成时,灵魂方能得到安顿。较之当下许多浮浅的作家而言,范小青的这种对当下的认知和表达无疑要深刻得多,而况,这些年来,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实在就是在写“当下”,那种近迫连她自己都感到吃惊,在摩登气息中向读者讲述了都市生活的不易和乡村生活的艰难,叙述着一个个讨生活的小人物的寻常故事,故事的推进延续了范小青的舒缓与细密,弥漫于文字中的生存思考,使这些短篇小说带有大胆而激进的色彩,这些小说释放出了范小青短篇小说做出改变与突破的信息。

  熟悉当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范小青的文学生涯和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新时期文学的每一个文学潮流都有她的身影,从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再到寻根文学,从先锋文学到新写实主义甚至再到所谓美女文学。潮流翻滚、景象万千,她既是新时期以来一位标杆人物同时又是一位不媚俗的独立作家与不落伍的古典女性,评论家除了对她苏州写作的大印象,就是她创作三十年之久而不归于任何流派和文学群体,一直以一个特立独行者的姿态在文学的园地上孜孜耕耘。苏州的全部生活给范小青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她不仅将自然作为灵魂的家园,生命诗意的栖息地,也欣赏那种尚未受到人类文明桎梏和束缚的处于自然状态的生命。随着岁月的前移,范小青洞悉了社会与人生的艰难真相后,将人与人之间的发自内心的关爱呵护作为抵御苍凉世界的力量,充分昭示爱对于生命的意义,揭示了关爱小人物的大主题。范小青始终坚持民间立场,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印记的民间生活深情向往,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坚硬冰冷决然拒斥,她以纯净之笔默默地谱写了一曲曲对故乡自然风景的赞美之歌、对古朴人生和人性的怀恋之歌;她执着于人生美的塑造、困境的发现和出路的寻找,希望在古风犹存的姑苏旧城上完成对已经失落的美好人性的寻觅和重构,让人们、也让自己在文字堆砌的艺术世界中获得精神的抚慰和救赎。范小青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她的感性使其小说部分地停留在浪漫、柔性的层面上,她的理性又使她的作品充具严肃的深度和广度。她对自然与人性美的倾情表达、对万事万物的悲悯情怀,她在现实与理想、古典与浪漫、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反映中,所展现的自然视野、童年视角和超然意识,以及所追求的冰洁的美学品格与人格力量,使她的小说呈现出罕有的审美取向。范小青是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特别深的作家,儒家的君子理想和道家的隐逸人格在她身上同体存在;她随时醒着的良知和潜意识的道德规律,使她在对自然、人性和社会地表达上更倾向于浪漫和唯美,由此表述她对人性返归自然的深情向往,挖掘人性在历史和现实层面的真实体现,展示对美好人性的痴情神往。她在现代与古典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部,这种结合不是矫揉造作的生硬焊接,而是水乳交融的自然贯通,既在阅读层面上吻合了当下的审美,又在价值取向上沟通了传统。其实,这并不是一种策略,似乎是范小青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现代的方式,古典的底气;现代的场景,古典的情怀;现代的轻松,古典的执拗,几乎渗透了她短篇小说的所有方面。让读者看到,在令人意乱情迷的现代生活中,那些光洁姣好的面容底下的沧桑,那些心灵上面的皱纹,那些勃勃姿态中的脆弱,那些忙碌背后的丢失,以及亲切熟悉的交际之间的冷漠。她盼望为现代迷惘的人性找到一条还乡之路,这份用心是令人感动的。或许,惟其如此,范小青的短篇小说才能伸出众多闪亮之手,烛照和发现人与世界至今仍在幽暗和未知的角落,获得了令人尊重的也必然长久的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