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蒋巍:55个字的伟大意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4日13:57 来源:中国作家网 蒋 巍

  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国的范围看,纪实文学作家都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无论一些文学史家、理论家、评论家,以及一些小说家、诗人,怎样向纪实文学作家投来冷淡或嘲讽的目光,但是我始终以身为纪实文学作家而深感骄傲。虽然我在继续写诗,继续写小说,比如最近刚刚完成一部“长篇历史考证小说”——这是我创造的新文体——《王莽与赵飞燕——重解西汉帝国的覆亡》,对历史上以“篡汉立新”罪名遭两千年咒骂的王莽予以翻案,其实他是一个富有激情的改革家。在古代,没有纪实文学作家就没有历史,正如没有司马迁就没有《史记》,没有班固就没有《汉书》,没有那么多恪尽职守、穷经皓首的史学家兼文学家就没有“二十四史”。没有二十四史,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史还能剩下什么?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进入现今的信息化时代,记录历史的手段大大地多样化了,报纸、摄影、影视、网络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并且以更为直接、更为便捷、更为真实、更为迅速的高效能超越了纪实文学。即便如此,纪实文学仍然是不可取代的。媒体的报道都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如同玻璃杯,明天掉地上就成了碎片——恰好成了后现代的象征。镜头前的记录转瞬即逝,几如过眼烟云。而纪实文学却能够一直沉甸甸地放在书案上,随时可读可查。

  2012年年底至2013年春,因为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到美国周游了几个月,一个深刻的印象是美国人民与美国政客有绝大的不同,美国警察个个虎背熊腰,全副武装,见到中外游客无一例外都在微笑,海关、商店、饭店、宾馆服务生,所到之处都在对你微笑。走在街上,迎面过来的人只要与你的目光碰上,也会报以阳光般的微笑,前后进门,走在前面的人永远在为后面的人扶门等你进入。在那里,那种安详、阳光、透明、单纯的生活调子,令我的内心如一湖秋水,平静而宁和。但是,美国政客却是如此霸道。据报道,美国国防部长在与日本防务长官会谈时,妄言日本对钓鱼岛有所谓“管辖权”,他还是有点心虚,没敢碰中国的核心利益,即中国对钓鱼岛有无可辩驳的历史固有的主权。中方发言人就此提醒美国:“不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我研究过钓鱼岛的历史,发现纪实作品包括官员日记、文人笔记之类的东西虽然时过境迁,常常被湮灭在历史风尘之中,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突然显现出极其伟大的意义。比如,1654年康熙大帝册封大清属国琉球王(今冲绳群岛)为尚质王,定两年进贡一次,称中国为“父国”,用大清年号。其新王登基,没有大清册书就名不正言不顺。当时琉球国经济技术极为落后,请求大清指导“可持续发展”问题,大清从温州一带选了18户工匠之家迁往琉球,后来他们子子孙孙繁衍在那里——也就是说,现今很多冲绳人的祖宗是在中国。电视界有兴趣的人,可以据此编一部20集以上的电视剧。嘉庆十三年(1808年),琉球国新王登基,请求大清帝的册封,大清帝全权特派使节齐鲲、费锡章奉命带诏令前往,随员中有一位沈复,虽只是太史的“司笔砚”,却是写出《浮生六记》的文学家。沈复回京后,写了一篇游记《海国记》,其中写到中国航船行至琉球海境时,以55个字简洁生动地记下在我钓鱼岛领域祭海的场景:“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有专家提到这段文字,以证明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不过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对其核心要点详加阐述,而我认为这是不可忽略的。其一:“十三日辰刻”,他们航经了形如笔架的中国领土“钓鱼台”(今称钓鱼岛),然后又航行了一天,即“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也就是说,从钓鱼岛驶过一天之后,才到了中国与琉球国的海疆边境。仅此足资证明,钓鱼岛无疑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其二:航经钓鱼岛时,到了“黑水沟”,即中国命名的岛东海域——这个名字起得多好啊,就像咱家门前的一条小水沟。路经中国领土,按大清规矩,特派使节们跪拜在甲板上,焚香摆祭,“遂叩祷于天后”,即叩拜天皇地后,祈祷国泰民安,这是隆重的、具有国家意义的仪式。我很敬佩这几位大清官员,不在皇上和上级领导的眼皮底下,在波浪汹涌的遥远的中国海疆,他们依然恪忠职守,勤勉敬业,一切按国家礼仪和规矩办事。

  话说回来,我想提醒读者的是,沈复的一篇游记,其中一段仅仅55字的记载,今天却以白纸黑字、历史典籍的庄严意义,证明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由此可见,纪实类作品,包括不经意间写下的笔记、日记之类的东西,说不定在未来的哪一天就会发生奇妙的难以想象的历史作用。(蒋 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