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顾农:从《塘上行》说到《曹植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4日13:56 来源:中国作家网 顾 农

 

 

 

  汉末魏初的甄氏(181-221)不仅是非凡的美人,还是一位诗人,下面是她的一首《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这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诗的主题是弃妇的悲哀,丈夫另有所爱,抛弃了自己,这里除了哀怨之外,还有对他的规劝,希望他千万不要见异思迁,弃旧图新。

  关于甄氏一生的经历,《三国志·魏书·后妃传》里只有一点简略的记载,可知甄氏出身名门,素养很高。她的前后两任丈夫都有很高的地位:第一任的袁熙,是冀州牧袁绍的次子,出任幽州刺史;第二任的曹丕(187-226)是曹操的次子,因为大哥曹昂早死,他就居长,先任朝廷里的五官中郎将,后为魏王曹操的太子,稍后更代汉自立当了皇帝(魏文帝)。而甄氏当皇后不足一年就被赐死(黄初二年,221年),等到曹丕死后,他们的儿子曹叡(205-239)继位(明帝),又过了几年,为其生母恢复名誉和地位,并追谥为“昭”——这前后的起伏变化实在太大了。

  甄氏由袁熙夫人一变而为曹丕夫人,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败袁绍集团、攻入冀州首府邺城以后的事情,其过程颇为浪漫,《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注引《魏略》云:(袁)熙出在幽州,后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妇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

  曹丕是有备而来。袁熙之妻乃是当时绝色,他早已久闻芳名,所以才在攻城得手后的第一时间赶到这里来,果然名不虚传,这样的战利品比什么都重要啊。

  曹操也非常关注留在邺城里的甄氏,但他作为最高指挥官,总是有些更紧迫的事情要处理,等告一段落以后再来查问此人的下落,部下禀报说“五官中郎已将去”,曹操不禁有些愤怒而且惘然,失口道出一句名言:“今年破贼正为奴!”(《世说新语·惑溺》)但既已被儿子捷足先得了,不便自取,于是顺水推舟,为曹丕迎娶。

  曹丕同他的父亲一样喜欢美人,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甄氏颇为得宠,“擅室数岁”(《世说新语·惑溺》注引《魏略》)。“数岁”以后情况发生变化,其原因可能有种种,一则到手的尤物,多年后就不新鲜了;二则后来曹丕身边又来了一位郭氏(184-235),这个女人名叫“女王”,出身不高而多有权谋,非常能干,“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能够被正式确立为接班人是曹丕最最重视的头等大事,郭氏对此贡献很大,而甄氏在这一方面未闻有何作为;还有第三个原因,据说甄氏同年纪要小得多的小叔子曹植(192-232)很亲密,关系暧昧不明,虽然查无实据,大约总归事出有因,叫人心里大大地不舒服——这弟弟曹植正是同他争立为太子的家伙啊。

  正因为不再得宠,曹丕上台做皇帝,甄氏并不怎么欢欣鼓舞,态度总有些冷冷的。郭氏此时的身份乃是第二方阵中的贵嫔,要想升格为皇后,非打倒甄氏不可,于是她继续施展谋略,终于让曹丕下令赐死甄后,胜利地取而代之,爬上了皇后的宝座。当时有大臣引经据典地反对“以妾为夫人”(《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引中郎栈潜上疏中语),曹丕置之不理。郭氏更进一步运用其谋略,让甄氏的丧事办得非常之残酷,遗体“不获大敛,披发覆面”(《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注引《魏略》),“以糠塞口”(同上引《汉晋春秋》)——看你这个美女还能不能再臭美!

  甄氏惨死的情形,曹叡到很晚的时候才听说,他立即着手来收拾郭氏(此时已是皇太后),于是“太后以忧暴卒”——也是非正常死亡。曹叡“命殡葬太后,皆如甄氏故事”(《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注引《魏略》)。这正是一报还一报。

  离生母甄氏之死已是15年过去了,曹叡总算出了一口恶气。而当时以他的名义发布的哀策文却这样写道: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之西陵。哀子皇帝叡亲奉册祖载,遂亲遣奠,叩心擗踊,号啕仰诉,痛灵魂之迁幸,悲容车之向路,背三光以潜翳,就黄垆而安厝……哀哀慈妣,兴化闺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灾殃。愍余小子,茕茕摧伤。魂虽永逝,定省曷望。呜呼哀哉!

  这官样文章中的抒情同曹叡实施的残酷报复完全南辕北辙。古代宫廷里出来的文件,有许多是靠不住的,甚或与实际正好相反。读古代的史书非特别注意这种有趣的情形不可,万不能照单全收。

  甄氏同曹植有无感情纠缠,古今议论纷纷,迄无定论。一份影响很大的文献是宋尤袤本《文选》在《洛神赋》作者名下李善注引《记》曰:魏东阿王(按指曹植)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缕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 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迄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这大约是小说家言,但来源很古老,很难一脚踢开。说曹植“汉末求甄逸女”恐怕是虚构的,曹丕纳甄后时,曹植只有十二三岁,而甄后要比他大十多岁,曹植即使早熟,应尚不至去追求她。曹丕以甄后之枕示植,恐怕也不大可能。但是,并不能完全排除曹植在年龄渐大之后同甄氏有某种感情上的瓜葛。如果确有瓜葛,最大的可能是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大军东征这一段时间,曹植正奉命留守邺城。甄后身边既无婆母,又无丈夫和子女,若叔嫂有什么亲密接触,这时最有条件。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黄初二年六月甄后惨死于邺城之后不久,曹植便派人到邺城去,他说是去买布,监国谒者则十分怀疑此行的真正目的,不予批准;曹植坚持要派人去,不惜为此上表,于是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等就此告状,其内容涉及曹植与甄后的关系,朝廷之“典议”也就依此定性为“荒淫”和“不孝”。长嫂如母,如果叔嫂之间有什么暧昧之处,例如派人去私祭之类,在那时是确实足以构成重罪的。但这些罪名大约也只事出有因而查无实据,皇室内部决不宜爆出这种绯闻,所以后来也就糊里糊涂地结案,不予追究了。

  曹植与甄后之间有无故事或有什么故事,历史学家谁能说得清楚?

  历史上说不清楚的事情,正是文学传记大好的用武之地。王玫教授的《曹植传》(中华书局2012年7月出版),对于曹植与甄后的感情纠葛浓墨重彩大大地描写了一番,非常好看,引人入胜。既然当年的事情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那么文学传记里这样处理是完全可以的。

  看来甄氏的《塘上行》很可能作于曹丕开始同郭后打得火热而冷落自己之初,可惜她的规劝完全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后面如果有些故事发生,也就不算奇怪了。(顾  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