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寻找联通地球村的那条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4日09:48 来源:解放日报 曹静

  “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唯一以《软实力》为书名的中文简体版日前出版。

  1990年,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经济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等无形的“软实力”。在中国,伴随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加深,“软实力”也成为人们竞相谈论的话题。

  日前,《解放周末》专访了《软实力》一书的译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世界新闻报》副总编马娟娟。

  解放周末: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翻译这本著作?

  马娟娟:首先当然是受中信出版社之约。另外,我从事国际新闻报道,我个人的感受是,中国人,无论是官员、学者、媒体、商人,好像都很喜欢“软实力”这个概念,并身体力行。近几年,软实力还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现象。所以,我希望,中国人能通过新的译作,更清晰地知道软实力的来龙去脉和所以然。

  解放周末:翻译过程中,您对“软实力”一说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马娟娟:是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关系。我很赞同社科院一位欧洲问题专家的说法,他说,软实力并不是独立的力量,它既需要硬实力的支撑,也需要话语权的构建。人为地将国家实力一分为二,不如将其看作是一个由硬及软的光谱表。而软实力,只是以硬实力为根、话语权为茎的“软之花”。正因为美国的软实力并不是真的“软”,它与硬实力始终难以截然分清。另外,有一位学者说的我也很赞同: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对外交往中所形成的、基于文化底蕴和魅力的“政治感召力”。

  解放周末:约瑟夫·奈此后又提出“巧实力”的概念,如何理解从“软实力”到“巧实力”?

  马娟娟:“巧实力”可谓软实力论的升华版。如果说,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更注重“实力”本身的特性、属性和表现形式的描述,试图提出一种理念性的思路,那么“巧实力论”则强调如何创造、形成“软实力”,并将之编织起来,建成体系,突出其“结构性权力”的功效,从而更加注重外交上的运用及其效果。

  解放周末:时隔20余年再看《软实力》,这一理论过时了么?它对我们有何现实启示?

  马娟娟:如今的中国,软实力几乎是个人人皆知的概念,但认真读过此书的人也许并不多,因此软实力在中国被追捧和泛化得厉害,似乎各行各业都能拿软实力来说事。这也说明软实力理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我的切身感受是,中国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的舆论主导权、议程设置权至今相对较弱。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创造能力,议题设置能力都有待提高。近年来,中国在外宣领域投入不小,但给人的感觉仍是尚在成长中。作为一个秉承理想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心里真的是有点着急,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是不是还没有找到联通地球村的最敏感的那条线路?希望这本书,以及对这本书的思考能帮助我们找到这条线路。

  (《软实力》,[美]约瑟夫·奈著,马娟娟译,中信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