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文洁若:病房二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3日10:16 来源:文汇报 文洁若

  贝老师和三个小朋友

  今年4月23日,我因右腿的关节炎犯了,住进北京复兴医院。同病房的贝女士曾是一位小学高级教师,因一向注重孩子成长中的心理教育,教书和育人并重,在学校内外很有些名气。退休后,应许多家长的要求,她在家里办了个少儿家教班,其特点是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心理素质,根据不同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来施教。几年来,从她这里走出的孩子大都成了健康、优秀的阳光少年。聊天中,贝女士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实例,其中,有三个小朋友的故事给我很深的触动。记录于下——

  王小朋友是个聪明漂亮的女孩儿,年方九岁。由于个性突出,有点霸道,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好感,很是孤立。家长慕名来找贝老师,拜托她开导小女儿。小王伸出双手,问贝老师她的指甲尖不尖。十个指甲都是尖尖的。小王接着说:“我这是抓人用的。”几乎全班的同学都被她抓过。只要老师批评她,她就哭,直哭到放学,绝不承认自己有错。老师束手无策,家长无计可施。

  贝老师首先肯定小王是个有进取心、聪明好学的孩子。小王听罢,又惊又喜,因为从来没有人夸过她。贝老师话锋一转,说:

  “但是,你这美好气质和形象都被你的尖指甲破坏了。你只能从美好形象与尖指甲之间选一样。”

  小王忽闪着大眼睛,若有所思地望着贝老师。以后,贝老师每天放学接小王回家的路上,都耐心地倾听她对班里发生的每件事情的看法。首先表扬她对事物的判断力和独立见解,再循循善诱地告诉她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对此,小王都欣然接受,并运用到行动中。老师和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她的尖指甲也剪掉了。

  从此,小王信心大增。她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当同学间发生争执时,她会充当公正的调解员,受到大家的尊重。六年级时,小王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

  田小朋友八岁,三年级。无论语文课还是数学课,都趴在课桌上,随心所欲地画画,困了就睡觉。班主任和老师一筹莫展。小田被送到贝老师的课外班上。贝老师让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做作业,提高了他对功课的兴趣。恰好有个男孩儿因父母出差,留在贝老师家里过夜,贝老师让小王也留宿。晚饭后,她交给小田十几张纸,说:“你在学校,一向战战兢兢地在课堂上画画。今天老师充分满足你的画家梦。你把这些纸都画满了画儿,再睡觉。”

  小田确实比同学们画得好,然而素材局限于飞机、大炮、战舰、小人之类。他勉强画了四张,就向贝老师告饶了。从此,小田再也不在课堂上画画了,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他的变化令家长和班主任都十分惊讶。贝老师告之个中原因,他们才恍然大悟。

  吕小朋友九岁,也是三年级学生。她妈妈是一家公司的高管。由于女儿有种种怪异行为,她忧心忡忡,带着小吕来见贝老师。贝老师发现小吕非常孤独,不爱说话、交流。在家教班上,经常表现出兔子的行为,呼唤同学时,发出“吱吱”声。别人叫她名字,她都说:“我不叫小吕,我叫兔子。”贝老师让她把头发梳得整齐些,她尖声说:“我没有头发。”贝老师问:“那么,你头上长的是什么呢?”她一本正经地说:“这是兔毛儿!”

  贝老师这才意识到:小吕已经陷入兔子王国的幻想世界中,不能自拔。小吕的父母出差一周,把女儿托付给贝老师。小吕把自己养的一只棕色荷兰垂耳兔带到贝老师家,任何人不许看。贝老师可以看,但不能摸。贝老师告诉她:“你不让大家看兔子,它会感到孤独的。因为小动物也需要爱。”小吕不以为然,无动于衷。

  小吕回到家后不久,兔子无疾而终。她眼泪汪汪地把这不幸的消息告诉了贝老师,问:“为什么小兔好端端地就死了?”贝老师说:“其实这只兔子是被你溺爱而死的。假若你不把它关在笼子里,只许自己看它,喂它,摸它,而让它接受更多人的爱,它就会健康、快乐地活下去。”

  这次,小吕没有和贝老师分辩。贝老师为了让小吕从兔子王国的阴影中走出来,答应她每天写完作业后,陪她演半个小时的兔子童话剧,并让她尽情地展示编剧的才能。如今,小吕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贝老师讲述的三个小朋友的故事,让我感觉到,现在的小学生既聪明又有个性,同时,也潜藏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希望小学校能够拥有更多一些既擅长教书,又懂得儿童心理教育学,并加以灵活运用的优秀老师。这样,未来的中国,必然是幸福而健康的。

  2013年5月1日,劳动节

  “吴老”和小高

  在病房里,我遇到一对恩爱夫妻。女的叫吴英,男的叫高胜利,都是北京复兴医院的护工。吴英老家在四川资阳乡下,她性格开朗,为人热情,是我们病房的护工。有了她,病房一切井然有序,氛围欢快。别人称呼我这位86岁的老太太叫“文老”,吴英不,她见我脸总是红扑扑的,性情活跃,爱说个笑话,偏要叫我“小文”,让我叫她“吴老”,大概是在我面前觉得自己老了。她可是一点都不老,四十四岁的人,看上去三十出头。我知道吴英是在夸奖我呢,在我眼里,她就像个孩子,虽然做着一份很辛苦的工作,却总是很快乐,很少见她皱眉叹气。

  吴英和高胜利的相识也让人称道。小高是河南人,靠近黄河,吴英在大西南,一南一北两个人,十几年前在这家医院以护工结缘并终成连理。高胜利小吴英三岁,人朴实,憨厚,两个人站在一起,谁见了都说有夫妻相。我观察过,其实不是面相多么像,而是两口子脸上呈现的微笑和一股质朴、认真劲儿,太相像了。这是他们干了多年护工的结果,不是职业病,是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养成的美德。

  我这么说,似乎有溢美之嫌。听完下面这个故事,你就知道一个好的护工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了。

  小高的大姐大姐夫、三姐三姐夫、四姐四姐夫都在这家医院做护工,而且多年。这么算来,一家人有八个在这儿为病人服务。他们来自农村,家庭负担重,护工工资又不高,自然在北京租不起房子,只能以病房为家。有时,虽然同在一个楼里照顾病人,一个在四楼,一个在九楼,因为二十四小时为病人服务,几天甚至十几天见不上一面都是常事,更甭提有独立的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了。有时候,患者家属拿来相机,让两口子出去玩半天,在吴英看来,就像是重大节日般,高兴得不行。

  去年,因为孩子大了,生活压力增大,小高辞去护理工作,拿了夫妻俩积攒的十多万块钱,只身到安徽合肥开了一家物流公司。一番打拼,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谁知,一个电话,让小高再次干起护工来。

  原来,小高多年护理的一位老人,因病情危重住进复兴医院。老人是一位离休干部,多年的接触,使他和他的孩子们与小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他们眼里,小高不仅是个护工,已经成为家里的亲人了。每次老人住院,必找小高护理,没人能代替。闻听九十高龄的老先生再次住院,接到电话的小高二话没说,将生意托付给手下员工,就坐高铁赶来医院。危重中的老人见到小高,情绪奇迹般好转。小高和亲属日夜守护他身边,陪老人走完生命最后一程。一周里,小高没曾合眼,说起他的辛苦劳作,小高认为没什么,人家信赖自己,尊重自己,只有感恩和回报,心里才踏实。明天,小高就要回安徽了,我祝他生意兴隆,好人一生平安。

  在北京、在全国的大大小小医院里,有多少像小高、吴英这样的护工?似乎没人统计过。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干着伺候、照顾病人的活,常常受人歧视,被人瞧不起。但是,见过无数的病痛折磨的他们,心地善良、坦荡,在被社会忽视、被人们遗忘的病房一角,默默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真情。让我们真心地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2013年5月6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