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上林,游圣放慢了脚步(范咏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2日09:13 来源:中国作家网 范咏戈

  来上林前对上林知之甚少。

  和那些名气很大的“显城”不同,这座县城更像是一位布衣韦带的隐者深藏在桂中大山里。我们从南宁下飞机后因高速路未修通,借道国道又乘3个小时汽车才到。

  南宁人够有福气的,拥有一个如此奢华的“后花园”:大明山、凤凰山烟霞缥缈,堪比越南下龙湾8平方公里的大龙湖,风光不输桂林漓江的三里、洋渡岩溶性峰林……难怪被称为“旷世游圣”的徐霞客在300多年前,在他的旅途中竟在此停留了54天,成为其全程旅行中停留最久的地方,并留下近1.4万字的游记。所以现在上林被称为“徐霞客眷恋的地方”。也因此,来上林的旅行便在探究游圣如此钟情上林的理由中成为文化之旅。做一下功课,发现学地勘出身的总理温家宝和徐霞客这位地勘先辈灵犀相通,曾在2007年8月一篇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的文章中以一段话点睛:“徐霞客行走大自然中的悠游自在、上下求索;追求真知中的艰苦卓绝、得心应手,是与他对大自然的礼敬尊崇和心印情怀分不开的。作为中华文化滋养出的这位先哲,对地理的认识,对资源的爱护,尤其对水利的精心勘察,让他本能地意识到人类生活中水的要义,人与人之间鱼水和谐的要义,人的品性之上善若水的要义。”

  就像昆明人以五百里滇池自豪一样,上林人以大龙湖自豪。这个拦蓄地下水而成的人造高山平湖,蓄水达1.51亿立方米,已位列世界十大溶岩水库之榜。湖长达13公里,最宽处1公里多。湖面碧水连天,波光粼粼,四周群山环抱,石峰依肩并立。我曾经去过被称为“海上桂林”的越南下龙湾。论规模和气势,大龙湖自然比不上下龙湾的千岛群立、气象万千。但再好毕竟是人家的,而且公正地说,论秀美大龙湖不输下龙湾。大龙湖美在有湖洞相连的奇观。我们乘汽艇行驶在浩渺水面上,县上陪同的小覃如数家珍地介绍依傍湖岸的12个岩洞,都是70余万年前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破碎处流动溶蚀而成的。岩洞里钟乳石千姿百态。洞顶有天然的天窗,洞中有水,水中有洞,洞中见天,深邃曲折,果然是水秀、洞奇。“仙女飞天”、“雄鹰迎客”、“石笋丛生”、“玉桂齐天”、“大鸟腾飞”、“金龙戏水”等景观交迭呈现。洞外的“姜太公山”、“灯笼山”和“鲤鱼山”三座山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姜太公钓鱼图”,舟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此时的我仿佛真的回到了少年时读《淮南子》所记的中国式伊甸园:“四时不失其叙,风雨不降其虐。凤麟至,蓍龟兆,甘露下,竹实满。”后来的千百年,人类建造了无数大城市,构筑了现代文明,却因为“刳胎杀夭,麒麟不游。覆巢毁卵,凤凰不翔”,只剩下水泥森林、PM2.5,所以才有了今天人们的“逃离北上广”。此时你会感受到上林的远而不僻。它完全没有苏轼笔下的“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碧水蓝天才是心灵受伤后的栖息地。

  上林坐拥大明山,就有许多千仞高山和崖洞。出于安全考虑,主人没有安排我们去探险。但徐霞客记下了这些高山和崖洞。《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他爬三里城南16里的崖堡南岩和青狮潭南洞的一段冒险经历:“向之仰眺而莫可及者,今忽身跻其上矣。此洞甚高,呼吸可通帝座”——呼吸都通到玉皇大帝的御座了!而爬青狮洞则记下:“其处愈高,吐纳风云,驾驭日月,非复凡境……诸君自下呼噪,人人以为仙,即余亦自以为仙也”。这位游圣此时像位老玩童,在这里两次找到了神仙的感觉。但与高山相比我更钟爱上林的独山。

  阅尽了杭州“山色空濛雨亦奇”美景的东坡先生也许不曾想到上林另有一番相得益彰的美景“雨色空濛山亦奇”。在上林,不管是田间屋后,还是水中路边,常常会突然冒出一座孤零零的山。这是喀斯特地貌的特征。这些比肩而邻的独山似乎是人们房屋庭院的一部分,有人气、显灵性。当年徐霞客也特别钟情于上林的独山。在他的《游记》中有多处关于独山的记载。我们来到今为火电厂旧址的独山岩印证他的所记:“独山岩今名抵柱岩,在城南四里。此地有三独山,皆以旁无附丽得名:一在溪东岸,与东界石山近,其山小而更峭;一在此山南五里,障溪而东环之,其山突而无奇;独此山既高而正当中,与向武之瑚山岩相似,省中之独秀无此峭拔,亦无此透漏也。”当时的省府在桂林,徐霞客认为桂林的独秀也没有这座山挺拔,没有这座山里面的崖洞多而且透光。作为探险家和地理学家的徐霞客,记述自己像猱猴那样拉着树藤爬进山洞,并吟诗一首:“洞门千古无人到,古干虬藤独为谁? 投杖此中还得杖,三生长得菖坡随。”对独山的钟情记述使《徐霞客游记》不仅是地勘典籍,也成为具有文学性的传世华章。

  沿着登登山路、决决山泉一路走来,真真是“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松水隔秋云”。壮乡山水间纷红骇绿,处处散发着蓊勃香气,寻找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有如此让人回归大自然的好山好水也就不难想见这里的民风了。当年,年过半百的徐霞客在他艰难的万里行程中受尽白眼与冷遇,但在上林,由于得到那位陆参将的格外照顾和乡里乡亲的款待才安心住了下来。上林的“不孤村”是另一道独有的人文景观。明嘉靖年间有一座孤村仅有三户人家,周围数公里是大水茫茫、荒地漠漠,所以叫做孤村。后来一位风水先生发现它背靠独山,前面又有一片水塘,认为这是一块福地,于是一位周姓老者从白衣镇那边带着六户本族人家来到孤村落户,渐渐人多户众就把“孤村”改为了“不孤村”。不孤村现在已被称为岭南“状元村”,以重教崇学闻名海内外。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从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走出了150多名大学生。村里有条不成文的村风家训:家家户户盖房都要留有书柜书房,每年正月初一小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读书、背书、写字,然后才发压岁钱。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读书无用论”重又盛行之时,“汝水流清士读农耕绳祖武,南山挺秀德门仁里萃人文”、“一等人为家为国,两件事种田读书”、“万贯家财不算好,惟有教子读书高”,这样的观念却被村民奉为圭臬。全村82户人家,共有“状元户”76户。捷克科学院一位博士来参观后竟然写下“月亮还是不孤村的圆”的赞语。徐霞客到没到过不孤村不得而知,但他应该不会不倾心于白岩山下的“鼓岩书院”。正是这座书院见证了上林几百年来侍读农耕的传承、重教崇学的民气。走进不孤村,年逾古稀的老教师周承信亲自给我们介绍不孤村的功德碑和海内外影响。村里有一寡妇覃秀兰,29岁时丈夫去世,她自己挑起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让三个儿女都上了学。大女儿还考取了广西大学。每逢用钱,她总能把钱一分不少地送到孩子手中。为了孩子们的学费,她一个人包了7亩水田,另外还种了4亩畲地,养了七八头猪,田里地里,出圩入市,终日辛劳。像覃秀兰这样再苦再难也要供子女上学的农户在村里还有很多。这样一个边远的小山村先后被中宣部授予了“全国创建文明村示范点”、中央文明委“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不孤村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400年前的孤村在今天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孤村”。“德不孤,必有邻”,上林不孤,不亦乐乎!(范咏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