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首次公布了小学图书馆图书基本配备书目,公布的900本图书书目中,《射雕英雄传》这样通常被家长列入禁读范畴的武侠作品也入选了基本书目。相比金庸,另一位武侠小说宗师——古龙的作品却一直徘徊于主流文学史的认可之外。而2013年却是名副其实的“古龙年”:72本《古龙文集》重新出版,《小李飞刀》、《新陆小凤传奇》、《新萧十一郎》等8部电视剧相继开拍、6款古龙游戏陆续登陆全国。尽管武侠小说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地位颇高,依然有一个不得不面临的尴尬:似乎难登大雅之堂,近年来才刚刚争得文学史上只言片语的认可。
武侠小说热其实由来已久,上世纪中叶香港《明报》连载武侠小说以来,杨过、小龙女、楚留香等名字就脍炙人口,1983年版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风靡全国,创造了不朽的收视神话,不少武侠小说迷更是将金庸、古龙等作者奉为神坛偶像。
文学史作为一门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它的意义在于真实地记录时代的文学生态。上溯到西方文学发轫的古希腊,不难从一脉相承的“模仿说”中找到艺术的意义,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反映了客观真实,文学的目的也不外乎再现客观世界。武侠小说看似无关现当代社会的生活,但是它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很多方面。单从武侠中“术”的角度来说,中国历来有练武强身的传统,少林功夫漂洋过海、走红海外恰恰印证了这点。从形而上的“道”来说,国人早有绿林情节,中国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气魄,是大隐于市、笑傲江湖的豪情。武侠小说中的大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雄豪杰,既有儒家仁治天下的情怀,又有道家的“无为”的风骨,某种意义上正印合了中国文化的终极审美理想。此外,一些武侠小说的文本中更是用古代的故事描画了现代社会,《笑傲江湖》中的魔教和武林正派的正邪难辨,五岳派内部的钩心斗角,“君子剑”岳不群的道貌岸然,颇有几分借古喻今的味道。虽说武侠的世界讲述着古人的悲欢,但是其中包含了中国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蕴含着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在艺术境界上已深具造诣的武侠小说,为什么迟迟不登堂呢,其中不免存在着“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矛盾。武侠小说的大部分读者是最广泛的普罗大众,而文学史的编纂者恰恰是学院派的专家,在精英主义的传统概念里,文学史上留名的著作理应是文学经典名著,作为“通俗艺术”的武侠小说难以分类,认可并划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确是难以迈开的一步。然而,不同于诗歌的凝练性、散文的抒情性和戏剧的程式化,小说自诞生之日起便是最平民化的艺术,汉晋六朝的志怪小说、隋唐传奇小说、宋元话本小说甚至明清章回小说,无一例外,都远离经院哲学并深受大众欢迎。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水浒传》取材于民间传说和话本杂剧,《三国演义》问世之初便在茶楼、酒肆中广受市民阶层认可,《石头记》更是在清朝的时候就流传于民间。千百年来,小说从来都不是高雅艺术的代名词,它是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艺术。
真正的文学并不是脱离群众、曲高和寡的,而是要“文章合为时而著”,反映我们的生活,反映当今的社会,反映我们时代的民心向背。而文学史也一样,不需要精英主义的主观粉饰,不需要民粹主义的精心雕琢,而是以最最严肃、诚恳的态度,本着对时代和后代负责的精神,书写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