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企业家应实现由“挣钱”到“挣文化”的转化

——访“在场主义散文奖”赞助商李玉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0日10:48 来源:文学报 金莹

  在场主义散文奖已顺利评选四届,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公信力。可是,该奖的发起人和赞助商李玉祥先生,除出席首届颁奖礼之外,几乎一直处于隐匿的低调状态。业已进行的评选结果是否令人满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在第四届(2012)在场主义散文奖颁发前夕,记者专门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作为一位新生代企业家,您当初决定长期赞助一个民间性质的独立文学奖项,是出于何种考虑?相比其他赞助行为而言,赞助文学奖项并不是一个可以迅速获得名声的方式。

  李玉祥:赞助设立在场主义散文奖的目的,当初和现在,都很简单,也很朴素。那就是除了我自身热爱文化,一直怀揣未泯的文学梦外,还有一种责任感。在我国前些年,文化受市场冲击较大,陷入尴尬与寒酸的状态,甚至一些大作家、大学者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还不如腰缠万贯的“土老肥”。我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不仅包括经济,也应当包括文化,现代化强国,不能建立在文化沙漠上;没有文化的军队不能打仗,没有文化的民族也谈不上复兴。

  关键是怎么办。作为民营企业家,既要赚钱,发展企业,也应该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有所担当。尽管我的企业还不大,赚钱也不多,但能为文化复兴尽一点微薄之力,也是应该的。

  值得指出的是,对企业而言,这不是投资行为,而是公益行为。因此,我从来没考虑过回报,包括你所说的“获得名声”,更多的考虑是一个民族企业家的责任和良心。因此,对这个奖项,我不愿意以任何形式冠名,也没有想通过这个奖项,不管曲线还是直线,起到宣传企业和我个人的目的。事实上,第二、三届颁奖典礼我都没有参加。对于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文学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而且还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就心安理得了。具体评选事务,完全交由我的朋友周闻道牵头负责,聘请的专家团队集体把关。

  记者:在场主义散文奖初出之时,很多文学界人士都抱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想观察这一奖项的“独立品格”究竟如何。如今在场主义已进行到第四届,迄今为止,其鲜明的文学品格已获得外界肯定,可说是一个已初步“成活”并逐步壮大的文学奖项。作为出资人,您如何看待这些年在场主义散文奖的评选?它是否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李玉祥: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被人们了解认识的过程,这很正常,何况这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特别是形形色色的评奖,由于许多复杂的原因,让人们在希望与失望的反复折腾中,变得怀疑和没有耐心,“独立品格”显得难觅与珍贵。在场主义散文奖能够初步获得外界的肯定,从而“成活”并逐步壮大,是大家共同努力、方方面面关心支持的结果,我在这里要说的就是感谢。

  首先,要感谢评委们的努力。是大家为我们把好脉、守住关,没有让不正的时风侵蚀影响我们的评奖。其次,还要感谢广大作家、文学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他们让我们的评选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第三,就是要感谢规则。在评选中,我们探索创建了一套严密科学有效的评选规则,为确保公正公信提供了保障。具体说,就是“三不”原则,即评委之间互不集中讨论、不商量沟通、不影响干预。“三不”的核心,是强调评委个体的独立阅判,不要受任何外力影响。我们的评委都是顶级专家,若干位评委独立阅判结果的科学汇合,一定是最接近真理的。针对在场主义散文奖评选的公正性和公信力,有人甚至说,在我们目前的文化生态下,创立一套严密科学有效的评选规则,比出资设奖还难。这让我倍感欣慰。

  当然,在场主义散文奖也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比如我和周闻道都认为:今后在评选视野上,还需进一步拓宽,力争做到尽量不要遗漏应当评选的好作品;在评选标准上,应当更加注重本奖项的价值尺度,坚持散文性和在场精神,注重散文的文本建设和社会担当,让散文更加贴近当下生活;在评选规则上,应当注意“三不”原则的严格执行,杜绝任何社会不良风气干扰公正评奖。

  记者:在这些年的评选过程中,您从不干扰评奖,也不要求任何形式的冠名与回报,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所谓旁观者清,不亲身参与,其实可以对这一奖项做更为客观的评价。作为一个对文学抱有一定期待的理想主义者,您对这一奖项的发展可有进一步的设想或期待?在已获得一定认同度的现在,在场主义可以往哪些方面发展,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您理想中的“在场主义散文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李玉祥:谢谢你的肯定。对文学和散文我是外行,我要是参与和干预,因为是你出的钱,评委们就很为难,就很难有客观公正的结果,也难有目前的公信力,那评选就砸了。

  对于在场主义散文奖下一步的发展设想或期待,与我的初衷是一致的,就是评选章程中评选目的的三句话。重构文学价值,就是要通过较大奖额奖励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市场经济冲击下被扭曲的社会价值观逐步矫枉,让文学回归到应有的价值地位; 捍卫文学尊严,就是要让文学随着人们的价值看重,变得更加高尚而有尊严,培养人们的重文意识,丰富社会的文化内涵;促进散文发展,就是要通过我们的举动,在重文意识推动下,让更多的人热爱散文、关注散文,使散文在文本建设和社会担当上,都成为时代的大音,而不是边缘化的闲情小调;通过散文的推动,进而让更多的人热爱文化、关心文化、投入文化建设和创造,创造不负于这个时代的精神成果。

  当然,三句话是一个总体目标,要完全做到很难,实际的作用可能是不断接近。我们永远在路上,唯有不断努力。

  记者:在当下的文学界中,各种名目的文学奖不胜枚举。看一个文学奖是否具有生命力,能否获得广泛认同,除了其坚持的文学品质之外,还需看这一文学奖的“持久力”。在场主义到今年已是第四届,它能坚持多久?这其实是外界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出资人,您对这一问题如何看待?

  李玉祥:这个问题,在在场主义散文奖设立时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就鲜明地表示,这个奖一旦设立,就要长期坚持下去,并没有设时限。后来,周闻道先生提出,“长期”太抽象,得有个具体说法。大家商量,就提出至少连续评选15年。这实际上只是个阶段性目标,我们至今没有任何动摇,将坚定不移地实现。但这不意味着终结。我的真实想法是,只要这个奖真正评得客观公正,不负众望,不断地在向既定的目标靠近,我们就没有理由放弃。我已把这作为与我企业发展等价齐观,甚至更为重要的人生事业。再多的金钱都是暂时的,只有文化才是永恒的,企业家应当在实现由挣钱到“挣文化”的转化中发展自己、升华自己、完善自己。

  记者:您平时是否喜欢阅读?从个人兴趣出发,您会喜欢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否也会更喜欢如“在场主义”所强调的具有现实关注度的作品?在您的定义中,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的散文?在获奖作品中,哪一部(或者哪一篇)文章令您感触最深?

  李玉祥:我自小喜欢阅读,但搞企业后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年轻时喜欢志怪与武侠类文学作品,如《西游记》、《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金庸的小说等。也阅读散文,但并不多,主要是一些闲情逸致类的短章。

  我较多地阅读散文,是在发起在场主义散文奖之后。我请组委会的同志给我买了一套历届获奖作品,有空闲就翻翻,收获很大,越来越喜欢。我更喜欢在场主义倡导的介入现实、关注当下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与我们的生活贴得更近,好像是自己经历生活的还原,读来亲切可人。比如,高尔泰先生和林贤治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自由精神,我们搞企业的常有切肤之感;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写的就是我们北方的百年当代史,许多事都是我的祖辈、父辈和我辈经历的,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夏榆的《黑暗的声音》,写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底层生活,让我们生活在现代都市,过着富足生活的人,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感到心里沉沉的。还有李娟的文章,乍一看,觉得闲散,认真品味,才发现越来越有味。这些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时间原因,许多优秀作品我还没有来得及读,我会抽时间慢慢读的,每年的获奖作品,我都争取阅读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