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活动 >> 文学活动 >> 正文

莫言杨振宁范曾致青春:科学与文学对话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17日15:2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5月15日,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左)、著名作家莫言(右)以及担任主持人的著名学者、书画家范曾在对话活动中。

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杨振宁:做研究,从了解别人做了些什么转为自己找问题,不气馁地做下去,就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我最想说的是,自强不息。

  范曾:诚恳是最重要的品质,诚外无物,做人一定要诚实。首先要诚实,其次才是要做有智慧的人。

  莫言:借用王蒙的书名,我想说青春万岁。

  ……

  5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界、文学界、书画艺术界的三位大师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书 画国学大师,杨振宁91岁、范曾75岁、莫言58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300多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大师们用自己的人生实践和智慧,与北大学子们围 绕理想、奋斗、勤奋、贫穷、年轻人成才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杨振宁:科学是年轻人的事业

  在谈到科学家与文学家成功的年龄时,35岁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说,一般来讲,尤其是数学和理论物理,二三十岁的人是势不 可当的。他举例说,海森堡和狄拉克都是二十几岁取得的成就,爱因斯坦26岁的时候是瑞士专利局的小职员,一年之内写了6篇文章,其中3篇是世界级的。有一 些领域,年轻人是适宜走进去的。

  年轻人知识面不够广,要解决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时,就会不顾一切,只专注于研究这个问题。在文学领域就不同,年纪大了,生活阅历丰富了,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就能做得非常成功,像杜甫最重要的诗歌是在晚年创作的。在文学方面,创意发生的来源和科学是不一样的。

  莫言在谈到自己早期的创作时,坦言尽管当时的作品不成熟,也不能去改动。“这涉及文德,当然,错别字还是要改一下的,你们得允许作家写错别字!”

莫言:崇拜科学,来生要研究天文学

  什么样的人是天才?

  莫言眼里,二十多岁就做出了重大物理学的发现的杨振宁肯定是天才。莫言笑谈自己的数理化是“极其糟糕的”。

  “我和杨先生吃饭的时候,有人问我,你为何这么低调?我说,你看我要是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我还低调不低调?我对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莫言开玩笑说,“有来生的话,我就去研究天文学。”

  杨振宁则说,每一个人天生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姚明就是个例子。天生和别人不同,有些不同是你看得见的,有些是看不见的。“父母 和老师对于小孩很重要,如果发现他在某一个方向有一些特别的才干,父母和老师就应该帮助他培养兴趣,如果一个孩子能尽早发现他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力有天赋 的话,经过培养,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杨振宁:年轻人做研究,不能怕寂寞,要不气馁地做下去

  “您做研究的时候寂寞吗?寂寞时是什么力量支撑您坚持下去的?”在回答北大物理学院博士贾振钊的提问时,杨振宁谦虚地说:“科学的 前沿变化非常之快,今天每一个科学前沿问题在我做研究生的时候都没有,那个时候大家关注的问题今天已经没人去关注了,我的经验不大能给你很大的帮助。你们 可以走进去的方向和我那个时候完全不同。”

  杨振宁说,自己在研究里并不是一帆风顺,也遇到过学物理的学生“找论文题目”的困难。“我自己在1947年在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是我一生最不高兴的时候,在那以前,我学物理都是一帆风顺的,但到了自己要找题目时,到处碰壁,那是我最困难的一个时期。”

  杨振宁告诫学子,做研究生的时候觉得非常失望、到处碰壁的话,这是大多数做科研的人的经历,如果不气馁地坚持做下去,就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范曾:五个馒头一壶水,就是一天的生活,要懂得在清贫中自乐

  谈到清贫,范曾说,自己年轻时很穷,周末买5个馒头1壶水,就是一天的食物。一段话一直鼓励着他:清贫不但可以说是思想的导师,并且是风格的导师,它教会精神与肉体同样懂得淡泊。

  范曾回忆,年轻时住的地方旁边有很多小吃摊,但自己没钱买,路过时看都不看。一次李苦禅的儿子买了包开花豆来找他,他觉得从来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却被取笑,说开花豆就在范曾家门口买的。“淡泊是高尚的东西。”范曾说,“在清贫中的自乐,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意。”

(记者李舒 王晓洁 朱东阳)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新媒体专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