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少儿 >> 新闻资讯 >> 正文

童话依然年轻 魔幻如此迷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17日09: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姚媛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以下简称《少年Pi》)与李安同名电影同期在中国推出,立即登上各大媒体畅销书榜单。那么《少年Pi》的艺术魅力何在?

  口语叙述,第一人称。《少年Pi》运用了口语语体,自然流畅,生动亲切,娓娓道来,“行文简浅显”,就像一个“365夜故事”,非常适合睡前的“亲子阅读”,让人觉得“讲故事”的传统又回来了。小说语言时时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形容玛玛吉的动作“像史诗一般简洁”,形容皇家浴池肮脏得“简直是塞纳河上的一座公共厕所”,而莫利托泳池“池水那么干净,那么清澈,简直可以用来煮早晨的咖啡”,等等,这说明口语语体与语言的陌生化、形象性并不矛盾。另外,阅读《少年Pi》毫无“隔”的感觉,是因为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手法。虽然小说采取了双叙事人视角,但无论采访者还是故事讲述人帕特尔,都以第一人称进行限制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读者会“代入”小说,会感同身受,真像“我”在讲述一个奇幻的历险故事。

  宗教哲学,神秘主义。进化论思想和科学万能论导致“致使的自负”,宣判“上帝死了”。但科技界现在终于承认“理性有限”,人类还有太多未解之谜,所谓“人定胜天”只是虚妄的片面深刻;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必须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有趣的是,拥有赤子之心的帕特尔与“理性”的成年人(包括父母)产生了分歧,他不仅信仰宗教,而且同时信奉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因为这些宗教的核心思想都是爱与和平。就此而言,帕特尔拥有万物并育、一体同仁的生态智慧,正如他后来在大学同时取得动物学和宗教学学位一样,科学与宗教在他心里可以并行不悖。宗教信仰往往与神秘主义密不可分。神秘主义固然不科学甚至是愚昧的,但在小说家这里没有“好坏”之分,它就是一种叙事元素甚至是情节动力:漂浮在海上的海藻岛,能制造淡水的以鱼为食的海藻,住在树上的沼狸,还有整天睡意蒙眬、懒懒散散、素食主义的树懒……这样的生命简直是对“丛林法则”和“进化理论”的反证。没关系,《少年Pi》是极具想象力的小说,而不是科普读物。

  想象虚构,万物有灵。人类至今对海洋和外太空所知甚少,它们几乎成了神秘的代名词。海洋为《少年Pi》搭起了想象的时空,而在持“万物有灵论”的少年帕特尔看来,动物、植物甚至大海都有思想和性灵,这就给童话提供了天马行空的自由。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指出,文学的审美性或艺术性就是想象力。外国的儿童文学让人打开了第三只眼,想象出“小王子”、“天空之城”和“蓝色的彼岸”,塑造出“吹牛大王”,描绘出彼得潘与小仙子叮叮铃——英国人甚至把叮叮铃请进了杜莎夫人蜡像馆……这些作品不仅儿童喜欢,成人也喜欢,不仅是本国读者喜欢,而且全世界读者都喜欢。它们因为具有时空的跨跃性和可读的无限性,故成为经典。

  异域风情,生态文学。《少年Pi》所涉地域包括印度、法国、墨西哥、加拿大,还有动物王国和神秘的海洋,题材的异域性和陌生性着实予人惊喜,令人着迷。至于他笔下的鲨鱼、猛虎、鬣狗、海豚、海龟、飞鱼、信天翁、剪嘴鸥、假面樫鸟、沼狸等,都让人深感大自然的奇妙与博大。而小说第88节写道:“有一天我们遇到了垃圾。先是一片片油漂在水上,闪着亮,紧接着后面漂来了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主要是形状、颜色各异的废塑料,还有木头片、啤酒瓶、酒瓶、破布和绳子。”这让人想起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一则公益广告:“地球上70%的塑料垃圾在海里”。于是你会觉得《少年Pi》是一篇生态小说,它“让我们看得更高更远或者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这种生态关怀具有反思精神。

  心灵抚慰,成长小说。帕特尔小时候被人戏称为“小便”,他努力为自己“正名”,让人们记住他是“派”;他从一个父母呵护的宠儿,到失去双亲的孤儿,再到与猛虎、鬣狗同处于一个救生艇,学会独立思考、奋力自救,除了同猛兽和风浪斗争,还要忍受饥饿、孤独、寂寞、绝望、恐惧乃至失明,他受到的考验超过“孤筏重洋”、“荒岛余生”和“鲁宾逊漂流记”,甚至像摩西出埃及记,仿佛在接受上帝的考验,这个过程充满了对人生困惑的求解与诘问。所以,虽然小说序言说“这的确是一个能让你相信上帝的故事”,但读罢《少年Pi》,看到帕特尔的成长历程,人们却得到这样的精神启蒙:人能自救,上帝才会救你。与《少年Pi》相比,很多中国儿童文学大都是成年人炮制的糖衣药片,用来劝善惩恶,说教意图明显,这就与儿童天性存在巨大隔膜,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类型混搭,跨界杂糅。如果想贬抑马特尔,你可以说《少年Pi》整体上是杂耍拼贴,就像一场马戏表演:这不就是一个小型马戏团吗?这不就是一个驯虎故事吗?!没错,但是很少有人把这么多迷人的元素集中到一部小说里。如果不是马特尔,谁会把巴西、印度、法国、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南非乃至太平洋同时放到一部作品里?谁能够让一部小说包含儿童文学、成人童话、动物寓言、宗教小说、海洋小说、生态小说、冒险小说与魔幻小说的因子?!《少年Pi》的可爱就在这里,不同的读者能从中找到他想要的——即使那些不喜爱小说的读者,也能学到动物学、航海学和自救指南知识。因此,这种混搭杂糅使小说变得更加有智有趣,真正做到了贺拉斯所说的“甜美”与“有用”的结合。或许文学史家难以将其确切定位为某一类型,但它一定会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给更多作者以启示。

  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证明:童话依然年轻,魔幻如此迷人;想象力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核心,绝非科普读物所能取代;文学艺术也绝不会因为科学实证的发达而终结。  (李  钧  李伯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