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央视青歌赛的新与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15日14:4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冠宇

 

 

 

  近些年全国的电视歌坛堪称热闹,似与“央视青歌赛”比照,又意在比拼与赶超:先有同出央视的“星光大道”受到草根族的热烈追捧,后有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引来年轻人的一片惊叫,这边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让国人大饱耳福,那边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又“秀”出火爆……

  在全国的电视观众被眼花缭乱的歌赛吊足了胃口之后,必然要迫使代表国家级水平且已年届“而立”的央视青歌赛内省反思,以重整旗鼓,再上层楼。

  面对各方面的强力挑战,亦为满足全国广大电视观众强烈的心理期待,央视果然在“第十五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以全新的思维、大力度的调整,全面展示出了改革阵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改部队或中直院团为省级电视台或网络队推荐。

  二、 增扩比赛选拔范围与晋级频次;改“金、银、铜奖”为“第一到第五名”。

  三、 设立“曲库”,歌手抽签选唱。

  四、 取消原生态及合唱比赛。

  五、 “民美通”三种唱法同台竞赛。

  六、 不分设评委,轮换评委;评委统一为三种唱法打分。

  七、 撤销新歌加分赛制。

  八、 增加歌手自荐小片及“快问快答”。

  九、 现场管弦乐队伴奏。

  十、 增加在音乐频道的比赛重播。

  十一、增加金牌主考。

  十二、评委与金牌主考现场示范。

  可以看出,作为专业、权威、严肃、以引导广大电视观众健康审美为己任的中央电视台,此次改革可谓用心良苦,实现改革也下了很大决心,无论比评氛围、现场反馈、评比结果还是观众的切身感受都是历届比赛中变化最大、影响至深的一次。

  限于篇幅,这里只对此次比赛实际影响较大的“歌手抽签选唱”、“‘民美通’三种唱法同台竞赛”、“轮换评委”和“现场管弦乐队伴奏”等项改革措施及其实际成效进行探讨分析——

  关于“歌手抽签选唱”

  设立“曲库”,让歌手抽签选歌,其出发点是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意在锻炼和培养歌手对不同歌曲的视唱及表现能力,同时,演唱经典歌曲也会使优秀的音乐得以传承与普及。事实证明,歌手在演唱这些凝聚了国人共同美好回忆的曲目时,的确增强了观众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享受到正本清源的欣赏品鉴与心理慰藉。

  正如一枚硬币必然具备正反两面一样,这种从形式上看似无可非议的赛制,其实也存在着某些难以掩盖的不足。

  首先,歌曲演唱比赛不同于体育比赛。在体育比赛中,田径运动员的“抽签选择赛道”对运动员的实际影响有限,因为他们进行的还是同等项目、同等技能的比赛,只不过是将赛前训练所积累的实际潜能转化为现场发挥罢了。但如果因抽签让一名少数民族的歌手仿唱港台流行歌曲,或让一名讲普通话的歌手演绎方言民歌,事实上就会发生某种“项目易位”,虽然表面上看都属于“田径”比赛,但结果却类似于让擅长短跑的运动员跑马拉松或让马拉松运动员去跨栏——难免会因为“扬短避长”而失分。

  歌唱艺术总是要强调风格和展示个性的,即便是功成名就的大艺术家,其表现领域也总会因为某一方面的擅长而受到其他方面的限制(“万能”歌手恐怕不会是我们要求和培养的目标),而歌手只有选择最能体现艺术专长的歌曲,才可能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声音潜能,充分展示在二度创作时所积累、凝聚、升华的内在情韵。而在临场前几天才确定演唱曲目(尽管有两首可选,仍很局限),除幸运者与少数百变歌手外,会使许多歌者“顾声忘情”或“追情舍声”。从这点来说,这一设置从主观意愿来看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先天不足,还有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关于“‘民美通’三种唱法同台竞赛”

  主办方让“民美通”三种唱法同台竞赛,其良苦用心不言自明——意在形式创新,以避免枯燥单调,使现场气氛活跃,从而有利于提高收视率。没错,身着不同服饰、张扬不同气质、展示不同曲风的演员一起登场亮相,确实能令广大观众眼前一亮;由于演唱方法与表演风格迥异,也的确能够丰富舞台的现场观感,调节观众的心理节奏,增强可视性。

  然而,一些问题也由此产生。譬如说,同种唱法同台竞技的紧张度和可比性被弱化,场次间隔给评委打分带来了一定难度和误差,等等。

  这似乎是鱼和熊掌难于取舍的问题,根子却在于:是把它当成一次电视歌会,还是一场专业的歌唱比赛?如是前者,这种安排未尝不可,如是后者,就还有商榷与改进的必要。

  关于“不分设评委,轮换评委;评委统一为三种唱法打分”

  毫无疑问,这种设计有益于锻炼评委队伍,提高评委素质,扩大评委数量,增加赛事看点,尤其增设文艺评论家和媒体人担任评委后,扩展了评判视角,增加了评审向度,有利于评委从专门侧重于选手演唱技巧的局限中解脱出来,而使选手得到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应当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同样,相关的问题也会由此而生。

  一方面,不同的评委组合在相互制衡的情况下,难免产生不同场次彼此相异的评判标准。例如,就有观众反映,某些场次评委普遍打分过紧,某些场次则打分偏松;另一方面,每个评委源于欣赏取向所采用的评定标准(例如“美声”评委为通俗歌手打分,“通俗”评委为民族歌手打分等),会由于自我局限而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扩大。譬如,现场经常可以看到,不同评委对同一个选手的评判,分差竟达3分之多。而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跨界”评委的评判上,这也绝不仅仅是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掉一个最高分所能抵销的。如果考虑到不同场次和由于“制衡”情况不同累计形成的分差,可能还不止如此。这样,用不同场次评委打出的相对分差置换成总体排名的绝对分值来确定选手晋级的标准本身,就容易产生较大的偶然性,而在这一“紧”与一“松”,一“分”一“厘”之间,会对选手产生看似虽小,实则极大、甚至致命的实际影响。简而言之,评委相当于标准,而任何标准在评价体系中都是不应变动的因素。否则,就难于统一和通盘考虑,甚至难以避免“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现象发生——幸运选手可能被“高估”,非幸运选手却只能生吞“不可承受之重”的评判结果。所以说,此种晋级方式的科学性也有待于进一步考量。

  关于“现场管弦乐队伴奏”

  央视青歌赛采用现场管弦乐队伴奏是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也可以说是央视独树一帜、意义重大的成功改革。

  实际上,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比赛,都应该由现场乐队伴奏,只不过限于人才、场地、组织和资金等一系列问题的掣肘,才使伴奏带堂而皇之地喧宾夺主,本该出现的“歌者带乐队”,却变成了“人声随电声”的本末倒置现象。作为引领国民文化导向、提升听众欣赏品位的国家级电视台,能够适时推出这一举措,一方面表达了对经典音乐与参赛歌者的应有尊重,同时也展示出泱泱大国应有的气质与气派,甚至可以说是在音乐赛事领域率先实现“中国梦”的具体体现,的确可喜可贺。

  如此规模的赛事能够实现现场管弦乐队伴奏很好,但行家知晓,其背后的工作量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仅总谱、分谱一项就足可论吨称量,更别说具体排练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与物力都将难以计数。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才真正体现出央视的决心、眼界、实力与情怀。因此,作为刚刚实施的这一举措,管弦乐队的主要精力还只能用于经典歌曲的配器与排练上。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一举措的逐步完善,未来还须考虑抽出一部分精力来排练新作,鼓励新作,以使央视无愧众心所望的心理期待。

  关于“增设金牌主考”

  应当说增设“金牌主考”,是最能制造赛场紧张气氛,最适合调动观众潜在热衷的“围观”心理,最能因为悬念和好看吸引观众眼球,也最容易把现场氛围推向高潮的一项赛事新规。

  这项举措的好处在于:将以前所有比赛结果“归零”,只专注于选手演唱技巧的现场呈现,由于“金牌主考”本人是观众所熟知的专业歌唱家,又都是历经各届“央视青歌赛”比拼脱颖而出的顶尖人物,因此他们评判、示范与互动所体现出来的权威性、专业性与直观性,必然引起广大观众的极大兴趣与高度关注,甚至可以说,这项新规简直就是整个赛事的“临时离调”,却又最能吸引观众的华彩乐段。

  “金牌主考”虽然属于辅助赛项,但由于在难分伯仲的情况下,个别选手的确可以凭借张扬个性的极致表现而使以往赛绩“翻盘”,甚至有可能颠覆此前15位评委的综合评判,所以在分值的设定上,仍有探讨的必要。

  0.3分,相当于6道素质问答题的总和。这在比分极为接近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不会发生以偏概全的状况,况且这种判分结果只能体现两名选手之间的相对性,而非全程比赛所应看重的综合性。在这种境况下,考场上选手们的表现越是“各有千秋”,就越会让考官难于定夺,其规则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就越是难以显现。因此,在保留和保护这一赛制特色的前提下,仍可考虑适度缩小分值,以克服此种评判结果可能带来过窄的相对性与较高的偶然性。

  至于其他方面,本着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总体要求,央视似应在启动形式创新的杠杆之后,还需把主要精力放在内容创新和“形”、“容”互动的总体规划上,率先推出好的做法,譬如像保留歌手综合素质考评一样,在鼓励新作、保留原生态及合唱比赛等方面,则不妨“曹随萧规”。

  回望已经走过的30年历程,一向坚持、坚守先进音乐文化操守的央视青歌赛已经为中国歌坛选拔、塑造出了一大批享誉国内甚至蜚声国际的知名歌唱家、当红歌手,大大提升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审美高度和欣赏品位。同时,在弘扬民族先进文化、普及音乐知识、增强人文关怀方面,青歌赛也一直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述“畅议”中所指出的此次改革中的某些得失,只是发展完善过程中必然面临的成长性问题,我们始终相信,依托央视成熟厚重的文化实力和影响力,凭借央视舞台的广阔天地,青歌赛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更具中国特色的音乐人才。(张冠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