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春 >> 新闻 >> 正文

第二届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昨天开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14日10:10 来源:新民网

  昨天(10日),第二届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以一场对谈开场,上海知名作家陈丹燕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曹元勇对谈“故事钩沉与城市史诗”。孙甘露主持了这场对谈。

  “写上海的作家挺多的,每个人都像在用针挖井,每个人都挖了一小块出来,上海真的是有故事的,没有人可以重塑这个城市,但如果没有人用针挖,井永远也不会出来。”陈丹燕说,上海的故事会因为你站的角度不同,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如果有很多角度看,才是对的。

  陈丹燕便是有自己的角度的,曹元勇提到去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成为和平饭店》,“上海这么大的城市如何去挖掘它里面有意思的东西,如何把它称为文学,我觉得这是每一个和上海有关的作家不断追求和摸索的命题。像《成为和平饭店》在上海这个地域当中,写作当中达到非常高的水准,这样多重文本的角度叙事和图片整合在一起,没有把它完全封闭的作品,敞开的作品,里面会有很多细节和信息,你会顺着这些信息或蛛丝马迹寻找更多的信息。”曹元勇说,这些年上海作家写上海有很多成就,比如最近很热闹的《繁花》。“那种白描式的对白,生动的生活气息,某种意义上说,是我心目当中向往的小说。”

  对于上海的年轻作家,孙甘露说,上海文学很多年来,经常被描述成不太乐观的,但他个人看来实际上关于上海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的描述是不完整不充分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看待中国当代文学,对上海文学也是一样,“上海文学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所在,尤其是年轻作家的创作”。

  曹元勇亦表示,新生代作家有他们的语言方式,和他们这一代的人感受到的精神氛围是比较接近的,关键他们的创作是不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造成全时代人的共鸣。但他提出,一个城市如果要成为文学城市,靠的不是一两部作品,靠的是整个大的文学环境,“像《繁华》这样写上海的小说,如果放到伦敦,这样一个热闹的作品我估计几百万册没有问题,但我们现在只卖出2万册。年轻人的创作和现实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任何一个作品创作出来之后都变成商品,出版的环境很复杂,但是对于作家来说创作永远是个人非常重要的东西,要不要创作是自己的,我觉得任何外在的环境都不重要的,重要是你要不要有所作为,有所企图有所野心。”

  陈丹燕说,自己看过很多年轻的作家的作品,包括路内、周嘉宁、苏德等等,“有时候听他们说说,真的是挺可贵的。他就是有文学梦,要实现这个。”“我觉得年轻作家真的很不容易,他们不像我们年轻的时候,整个社会没有那么强物质化,对钱没有你可以静下心追求你的精神。但是现在他们遇到的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同是一个城的作家不互相帮助和鼓励的话,你别指望别人鼓励支持你。这种鼓励和帮助是非常必要的。”本报记者 夏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