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作家辛夷坞专访:青春,怀揣它时,一文不值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13日10:36 来源:羊城晚报
辛夷坞辛夷坞

  辛夷坞,原名蒋春玲,1981年生,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者。就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热映之时,辛夷坞在广西南京当上了全职妈妈。由于孩子出世才几个月,辛夷坞的生活重心全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对于赵薇执导的这部电影,她认为虽然改动了故事情节,但原著的内核仍在。

  壹

  爱情和面包的抉择

  羊城晚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算是您早期的作品,最开始是怎么想到写这样一部小说的?跟自己的经历相关吗?网友们对故事原型特别好奇,很多人在找“广西元素”,说书里的大学跟广西大学很像。

  辛夷坞:当初我在原来的单位做了很多年的文秘工作,这份工作已经让我学不到什么东西了,再做下去也许就是虚耗时间,我甚至能想象到30年之后的生活,那种可以想象的人生我觉得很可怕。所以,还是趁着年轻的时候改变一下,要不然再等几年,生活更稳定了,可能我就没有那个勇气了。辞职以后在网上看了一段时间的小说,试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写,那时候比较闲,就忽然之间想写这样一个故事。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有很多的内容和细节都与我自己的生活相关。我不能确切地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小说里所占的比重到底有多少,但是小说女主角的成长经历、大学时代的生活,包括她步入社会,初入职场时所面临的一些困惑,都有我生活中的影子。小说里部分主角的性格和经历也都取材自我身边的同学或朋友。当然,在这里我还是得说,小说毕竟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羊城晚报:您想通过这部小说传递怎样的情感?

  辛夷坞:我不过是把触动了我的故事用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和大家分享,所以一切都还蛮水到渠成的。爱情和面包的抉择,理想和现实的拉锯,成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些都是我试图在这部小说中与读者分享和探讨的。

  贰

  成长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灾难”

  羊城晚报: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后,小说中的人物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对爱情的态度,这是现实的悲哀与无奈?

  辛夷坞:人的成长是不可避免的,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灾难,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年少时的冲动、勇气、天真、热情都很珍贵,然而那往往源自于无知,所以才无所畏惧,而成长的过程很漫长,在那些年里,你也许冲动后尝到了恶果,勇敢后发现荒唐,天真后遭遇被骗,热情又被辜负……生活就是一再地教会你,那些年轻时自以为是的美好特质很有可能让你受伤,受伤会很疼,疼了许久都难以愈合,所以你会害怕了,懂了,学会自我保护了,你的青春也就永远离你而去了。

  羊城晚报:正因为青春回不去,所以大家才怀念。您理解的“青春”是怎样的?

  辛夷坞:正如我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最后部分所说到的,青春对于正在经历它的人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当你怀揣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回过头去看,一切才有了意义。

  我正享有青春时,心里从未有过“青春”这一概念,相反,那时的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认为自己做的每个决定都是成熟正确的,经历过的一些小悲喜,都以为是一辈子的事。现在回过头去看,那只是我生命中很短暂的一个阶段,一切都会过去,也会被时间抚平。遗憾本身就是青春的一部分,该发生的就让它自然地发生。在我现在看来,青春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错得起”。什么都还有可能,什么都还来得及,即使痛过错过,回头想想,也不失为一段值得珍藏的记忆。

  羊城晚报:您认为青春和成熟是相对的吗?怎么理解“成熟”这个词?是妥协吗?

  辛夷坞:怎么说呢,按说我也和大多80年代初的人一样步入了三十岁的门槛,但是在内心深处,我并没有感觉自己彻底地成熟了,还是希望自己能随意选择生活的方式,还是希望少背负一些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责任,还是希望自己即使走了弯路还有大把回头的时间……

  叁

  “暖伤青春”给心灵以抚慰

  羊城晚报:被称为“青春文学”新领军人物,您自己是怎么看这个称谓的?你怎么定义“青春文学”?

  辛夷坞:领军人物也好,“暖伤青春”也好,这都是外界给我,或是我的作品的定义,但我从未给过自己任何的定义。写作是作者本身对世界的感知,更是由内心抒发的东西,该些什么,想写什么,到了适当的时机都是自然而然的,只写我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题材和故事,这是我现在唯一坚持的方向。

  羊城晚报:那应该怎么理解“暖伤青春”?

  辛夷坞:说实话“暖伤文学”这个定义我也是后知后觉从媒体上得知的。我理解的“暖伤”,简而言之就是在感伤之余仍让人看到类似于希望的东西存在。悲伤可以使一个故事更婉转悠长、更令人记忆深刻,但是我始终认为好的情感类作品,不应该是彻底令人感到冰冷绝望的,而是在触动人心的同时给心灵以抚慰。

  羊城晚报:青春题材的其他小说你看过吗?比如《那些年》,比如《小时代》,甚至包括之前有个帖子《与我长跑十年的女友要嫁人了》,陈国富已买下电影改编权。你认为每一代人对青春的理解都是类似的吗?

  辛夷坞:青春每个人都有,每一个年代的人都觉得自己的青春与众不同,每一个时代也都有它特有的烙印,但是剥除那些外在的东西,其实大多数人经历的青春都殊途同归,从懵懂到清醒,从勇敢无畏到成熟审慎,其中有得到,有失去,这是所有人在自己的青春里都能感知到的东西。

  肆

  电影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羊城晚报:之前您说赵薇是真正懂得这个故事的人,是因为你觉得她和郑微很像?

  辛夷坞:郑微和赵薇的契合度不仅仅是外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她们都像一个理想主义者,有着同样单纯、勇敢、重感情、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不顾一切往前冲的特质。我在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想到过赵薇,但当时我与赵薇并不相识,包括我在内,大多数读者说到书中女主角和赵薇的相似,其实也只限于一个普通观众对她的想象。

  羊城晚报:您觉得电影怎么样?

  辛夷坞:我从来没期望电影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这是完全不现实的。电影和小说毕竟是不同的载体,受众和表现的形式也有所区别。目前为止我感到欣慰的是,虽然故事的情节有所改动,但是原著的内核依然是在的。青春的迷茫和选择,成长的得与失,感情和现实的碰撞,这是原著和电影同样想表达的东西。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实习生 李欣蔚 乔献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