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对时间和生命的歌咏——读鲁若迪基的诗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10日16: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马绍玺(回族)

  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是一个善于思考时间问题,并对宇宙间大小生命投于无限悲悯情怀的诗人。这让他的诗获得了大地般深厚的品质,又具有深刻的现代性品质。

  时间是宇宙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因为谁都无法躲避时间,任何人的存在也总是“在时间中”的存在。正因为这样,人类艺术史上才留下那么多关于时间问题的思考。也许,偏僻蛮荒的小凉山一带的人文环境更让鲁若迪基多了一份从现代社会的繁忙与麻木中抽身出来,沉浸于时间与生命的各种自然事项中的可能。于是,我们发现,鲁若迪基写得最好的诗,几乎都是从那种世俗的、为我们习惯了的、流动不息的时间长河中打捞出来的时间的“定格”。这些诗为我们提供了静下心来细细体验生命的可能,它们甚至成为了我们窥视时间的“窗口”。

  短诗《日子》中有这样的句子:“日子是有牙齿的∕只是藏在牙床下面∕就像给孩子喂奶∕冷不防咬你一口∕揪心的∕——疼。”我们知道,宇宙间所有个体的生命过程都是一个与时间抗争的过程,可惜的是,抗争的结果早已被注定——个体生命总是时间的战败者,最终都在时间长河中灰飞烟灭。我们最根本的不幸就是,我们始终并将永远只能存在于时间之中,时间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和摆脱的宿命。于是,人作为一种有限性的时间存在,时间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成了我们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疼痛。在《日子》这首诗中,“牙齿”、“牙床”的意象贴切而生动,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啮食感,而“就像给孩子喂奶∕冷不防咬你一口∕揪心的∕——疼”几行,更是残酷地写出了个体生命对时间流逝的疼痛感和恐惧感。

  在另一首名为《无法吹散的伤悲》中,鲁若迪基把人的时间的有限性放在浓浓的亲情中来书写,产生了刻骨铭心、催人泪下的审美效果。诗中写道:“日子的尾巴∕拂不尽所有的尘埃∕总有一些∕落在记忆的沟壑∕屋檐下的父母∕越来越矮了∕想到他们最终∕将矮于泥土∕大风也无法吹散∕我内心的伤悲。”全诗在叙事的口吻中,紧紧抓住“屋檐”、“矮”、“泥土”这些表现力极强的意象,写出了人在川流不息的时间河流里的宿命,死亡并不因为人间的爱与亲情而迟来一步。鲁若迪基诗歌中这种“有时间性”的现代人的视界,以及他对“时间性”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他诗歌的现代性品质。

  对宇宙间生命抱以深刻的悲悯情怀是鲁若迪基诗歌的又一特点。在他的诗集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涉及到了各种常见的动物,甚至直接以动物的名字作为诗题,如《雪地上的鸟》《我曾见过的乌鸦》《鹰》《狼》《羊》《布谷鸟》《心中的鸟儿》《斯图加特的一只喜鹊》。这类诗歌传递出了他对宇宙间生命哲学的沉重思考和热切关爱。比如《一群羊走过县城》:“一群羊被吆喝着∕走过县城∕所有的车辆慢下来∕甚至停下来∕让它们走过∕羊不时看看四周∕再警惕地迈动步子∕似乎在高楼大厦后面∕隐藏着比狼更可怕的动物∕它们在阳光照耀下∕小心翼翼地走向屠场”。诗人抓住一个充满张力的生活场景,通过将“阳光照耀”与羊群“走向屠场”拼贴在一起,把人类行为的残酷性、弱者的生存命运等都做了呈现。

  我不愿用笼统的生态意识来概括鲁若迪基的这一类诗歌,因为诗人对宇宙生命的深切关怀已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生态问题。在《路遇》中,诗人写他在雨后小心翼翼地走在路上,惟恐不小心踩死路上的一只青蛙,接着诗人由自己的行为而呼吁天地间应更多一份怜惜生命、珍爱自然、保护弱者的生命情怀。在《雪地上的鸟》中,鲁若迪基继续着这种生命情怀,写雪地上因“没有家∕没有东西吃”而“蜷缩成一小团”的鸟,它们的命运并不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得到孩子们更多的同情与关怀:“它们的眼里∕世界是那么的小啊∕小得没有它们藏身的地方∕雪还不停地下着∕它们已听不到什么声音了∕而拿着弹弓的孩子们∕正悄悄地向它们靠近。”

  在很多诗作已经沦落为私己生活的日记式记录的当下,鲁若迪基诗歌中深刻的生命意识和关爱情怀值得关注。诗歌批评家奚密曾谈到,“当现代诗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个人意义和美学意涵的同时,它却失去了过去公认的社会道德意义”。在我看来,鲁若迪基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这一弊病。

  马绍玺(回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