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青春,缘何从“万岁”到“终将逝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9日09:55 来源:文汇报 邵岭

  青春,缘何从“万岁”到“终将逝去”

  电影《致青春》在引爆票房的同时,也让人们想起上世纪80年代根据王蒙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青春万岁》,有专家指出:当下一些年轻人似乎集体患上了一种叫做“初老症”的流行病,还没长大就已经衰老,而这种情绪与信仰的缺失、价值观念的混乱有关。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票房突破5亿元大关,“致青春”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流行词。有影评人分析说,这一方面是因为“青春”二字最容易引起大众共鸣,另一方面则是此类题材在国产影片中长期缺席。

  《致青春》的热映,让人不由联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青春万岁》。然而《青春万岁》里的青春是神采飞扬的,《致青春》里的青春是被认为终将逝去的,情绪是忧伤的、低落的。同样是书写青春,却在不同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姿态和情绪,这一现象引发了学者的关注。

  《致青春》成为对《青春万岁》的“反写”

  《致青春》改编自网络热门小说《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小说的结尾,主人公郑微来到好友阮莞的墓前,默默对她说:“所有活着的人都会老去,只有你的青春是永垂不朽的。”这句话为整部作品定了调。当电影上映之后,其中的台词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一场伤痛,来不及了。”

  而影片《青春万岁》改编自作家王蒙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同名小说。王蒙还写了一首序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乐的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在后来上映的电影里,主人公杨蔷云把这首诗朗诵了出来,一时间全国大中学生都争相抄写背诵。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青春情怀。在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军看来,《致青春》其实是对《青春万岁》的一种“反写”。《青春万岁》更像是一种“成长小说”,核心主题是面向未来的青春理想。在影片的结尾处,毕业在即的中学生杨蔷云和已经是大学生的张世群有一段对话:“我快要毕业啦!”“祝贺你,祝贺你们走向生活。”“什么时候再见面?”“在大学生联欢会上。”“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庆祝会上。”“不,国庆十周年!”而《致青春》则用一句“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昭告了一种向后看的“怀旧”姿势,裹挟着挥之不去的伤感。

  伤感青春是因为失去了向前看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影片在自己出现的时代,都引发了大众的关注。特别是《青春万岁》,在上世纪80年代公映之后,有观众甚至一连观看了十几遍,连带着原著小说《青春万岁》也被当时的中学生评为“最爱读的书”。这充分说明其所传递的青春情绪已经不属于某个个体,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此背景下,探求青春是如何从向往到感伤、从“万岁”到“腐朽”,就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话题。

  在曾军看来,《青春万岁》之所以能够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是因为一种时代的共性:百废待兴,青年与新时代一起成长,现实的困惑甚至危险反而激发起他们向前看的青春冲动。而《致青春》引发的共鸣则说明,在当下,一些青年人更多陷入现实的困惑和对未来的忐忑焦虑,从而消耗了他们向前看的动力,于是更愿意向后看,怀念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他们似乎集体患上了一种叫做“初老症”的流行病,还没长大就已经衰老。

  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文宏看来,这种困惑和焦虑与信仰的缺失、价值观念的混乱有关:“在一个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里,一些年轻人看不到明确的方向。”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让年轻人看到实现愿景的希望,已经成为激发一代青年活力的关键所在。

  本报资深记者 邵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