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她是中国文艺界的“稀有金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8日09:45 来源:深圳特区报 金 涌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著名编剧王兴东谈李亚威:

  她是中国文艺界的“稀有金属”

李亚威在彝寨深入生活时和乡亲交谈。 申文 摄 李亚威在彝寨深入生活时和乡亲交谈。 申文 摄

  李亚威的作品吸引越来越多人走进云南楚雄,欣赏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彝文化,因而李亚威被称为“彝族文化的守护者”,被授予“楚雄荣誉州民”称号,更被当地老乡亲切地叫作“阿俵姐”。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著名编剧王兴东接受本报采访时,评价李亚威是“中国文艺界的稀有金属”,认为在当下影视界,真正像李亚威那样长年如一日“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的艺术家太少了,可谓弥足珍贵。

  她把自己当干柴,点燃自己照亮别人

  “彝族的火文化给李亚威灵感,而她用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变化,在这同时也传播了一种精神,那就是把自己当干柴,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曾创作《孔繁森》、《建国大业》、《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主旋律作品的王兴东强调,我们的时代需要强大正能量,需要既登高望远又扎实苦干的逐梦人、求索者,李亚威用行动证明了一个艺术家只有坚守理想,扎根基层、贴近百姓、融入生活,才能有创作的激情与冲动,才能拍摄出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来。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是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要回答的根本问题”,王兴东说,一个艺术家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艺术之树才能常青。说来容易做来难,可李亚威做到了,《深圳特区报》以“最美爱心艺术大使”、“彝家火把照亮她的人生”、“她的无私奉献与深圳精神一脉相承”点题,进而展开她在千里彝山挥洒的点点滴滴,读来令人感动,如击鼓鸣心。

  “李亚威为一个民族而歌,而这个民族又给了她丰富的滋养,她走过了那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为了抢救濒临消失的彝族文化,她不惜献出包括热血生命在内的一切。这个稀有金属,在特殊的熔炉里千锤百炼,才迎来了精品迭出的盛季。”王兴东激动地说,在高原缺氧加上重感冒状态下,她艰难地登上三四千米的高峰去拍片,这个高度让我仰视她;她在彝州震区第一个带头捐款,亲手把衣物送到老乡家里,这份爱心让我泪流满面。

  她融入彝山人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王兴东动情提及一件往事,那年李亚威深入武定县老木坝村拍电影《油菜花开》,发现文化设施匮乏,就自己掏钱帮村里建起了一个文化室。之后,文联组织艺术家前往采风,大家惊讶地发现在寨子里,李亚威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和尊敬。那些彝族、傈僳族老乡们,早早在村前铺好一路松枝,穿着盛装,捧着壮鸡,拉开“欢迎李导回到老木坝”的横幅,围着她唱起《酒歌》,跳起舞蹈。一个来自深圳的女导演,如果没有与他们长年相亲相守,这个场面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结合当下影视界现状,王兴东严肃指出,一些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少了,闭门造车的多了,真情投入的少了,矫揉造作的多了。譬如,几年前拍过的拿出来再拍,“四大名著”炒来炒去,你来一把戏说,我整一回穿越,甚至投入巨资买外国的版权重拍。没有生活和积累,没有真情实感的投入,那就只能胡编乱造忽悠观众了,这种利益驱动的浮躁心态必须纠正。

  “李亚威的作品无愧‘三贴近’的典范,这里我很想表达的是,过去我们常常把镜头对准社会中涌现的先进群体,而极少聚焦文艺界自身那些默默耕耘的人,实际上,他们同样是时代的先锋、中国梦的践行者,同样可歌可泣,值得我们学习、看齐。”王兴东称赞《深圳特区报》做得非常好,率先推出李亚威的长篇报道,让文艺界人士充分体会到自身的正能量,从而明确今后努力奋进的方向,很有现实意义。

  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和彝乡息息相关

  “我一直在琢磨,李亚威的纪录片《中国有个暑立里》,为什么能在国内外拿到那么多奖项?”王兴东提醒记者,除了艺术家的综合素质、“十年磨一剑”的追踪拍摄,还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发现和捕捉、剪裁与丰厚、提炼与升华,一个镜头,一缕炊烟、一群黑鸭、一处彝寨,甚至一个动态、眼神,都能传递出耐人寻味的故事。“吃顿包谷饭,喝碗米线汤,睡宿木板床,寨里寨外转转,帮老嫂子推推磨,逗逗娃儿,跟打球看球的说说话,她准有新发现,拍起来没完没了……”有了这样的生活基础,就不愁没有灵感,不愁不出作品了。

  李亚威在彝州多年,即便回深圳办几天事,乡亲也依依难舍;她回州里了,人们又奔走相告,为什么?王兴东说,因为她以一个特区人的感恩回报之心,留住了边疆民族地区濒临消失的文化,她让有天资的孩子走出大山实现了艺术梦想,她创作了大量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文艺精品,她力所能及地帮助乡亲摆脱贫困……因为彝族人民热爱她,所以她即便做癌症手术也要选择楚雄,她已经把自己融入了那片土地。

  王兴东最后说,有的艺术家来了,走了,老乡并不希望他再来;有的艺术家来了,走了,又来了,又走了,可老乡天天盼着他们再来,并用最高礼节欢迎,因为他们拿出的每一部作品都和自己息息相关,李亚威正是这样的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