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深入研究南社,挖掘文化精华

——《江阴与南社》文化研讨会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6日11:25 来源:人民政协网 菽园

  4月26日“《江阴与南社》文化研讨会”在江苏无锡江阴举行,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原副主席李赣骝,黄埔同学会会长林上元,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张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天石,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宣传部部长吴先宁,江苏省档案局副局长顾祖根,无锡市政协副主席张丽霞,江阴市副市长龚振东以及多位南社成员后裔和南社研究专家参加研讨会。

  继承南社精神

  共襄腾飞之梦

  张炯说,以江苏为发源地的南社在中国现代革命文艺和文化史上占有光荣的地位,由柳亚子、高旭、陈去病发起的南社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发扬国学的优秀传统,探讨现代文化精神,以诗词、小说、戏剧为媒介,扩及教育、新闻、出版各界,大力宣传革命思想,会员遍布大江南北。在思想理论和舆论上为辛亥革命鸣锣开道,对二次革命、反袁斗争和声援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北伐战争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中国梦也是革命先辈包括南社先辈的中国梦,应当更好地发扬南社精神,为发展和繁荣中国社会主义新文艺和新文化做出努力。社科院研究员曾景认为,南社是在近现代反清复明斗争中出现的文化社团,其重要的精神就是务实、关心现实。近年来中国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但伴之而来的也有空气的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等严重问题,能不能正视发展中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今天,每一位文化领域的工作者都应该像南社成员那样,具有对民族、国家前途的责任感。

  杨天石发言谈到,要继承南社成员的中国梦,为实现新世纪的中国梦而努力,他指出,南社专家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梦者”。周实《岁除前一日书怀》中有句诗“山中昨夜潇潇雨,梦斩楼兰气尚雄。”这里的“楼兰”当时是比喻满洲贵族,周实做梦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满洲贵族的统治。果然武昌起义时,周实在淮安响应,后来牺牲,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梦。陈去病也做过写梦的诗,他梦到自己回到明朝,穿着明人的服装,觉得很舒服很潇洒。后来陈去病梦想实现,辛亥革命成功。高旭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好梦》:“昨夜有好梦,疑假复疑真。梦入一乐国,景色焕然新……”符合今天的美丽中国、和谐中国、快乐中国和自由中国。高旭的梦就是先进中国人的梦,是国富民强的梦,是世界大同的梦。杨天石指出,鲁迅曾经说过,南社人是有理想的。今天人人都在说中国梦,希望不仅仅是当代人的梦,也是一切人包括南社人的梦。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会长王飙说,南社的时代,整个20世纪初期是个多梦的时代,淡忘这批人的时候也就淡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梦。今天我们发现中国梦,重温中国梦,唤起了对于民富国强,对于文化和谐的中国并为之奋斗的梦想,与南社先辈们的追求是一致的。

  学习南社精神,重在身体力行

  李赣骝说,104年前南社成立于苏州。当时中国政治腐败、列强包围,许多革命志士努力探求救国救亡的道路。南社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呼应,以文学的形式鼓吹革命,怀抱推翻封建专制,倡导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地方进步文化,掀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学浪潮。南社弘扬爱国主义,提倡解放,主张以文学和学术来改造国民性,表现了对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南社成员囊括了当时所有革命报刊的主编和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分子。在反袁斗争中,很多南社成员为维护共和而名垂青史。辛亥革命后,他们继续投身民主革命,改造旧中国,实现新理想,在很多领域努力开拓,一些人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遣,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李赣骝指出,今天研究南社,还可以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众多南社成员后裔在海内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要以此作为契机,联系动员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他说,深入研究南社,要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的表达形式是强劲有力的精神文化遗产。南社前辈力图改造旧中国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所采取的古为今用的方式,值得今天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学习和借鉴。

  吴先宁认为,百年南社经历了几个阶段,当前到了“南社研究会时期”。南社研究会和其他的学术团体相比,研究对象与当代的文化脉络联系更加紧密。今天纪念南社,不但要研究宣传南社文化而且要继承和创新南社文化,特别是南社精英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以中西融合为己任的精神。南社成员“以实行为特点”,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希望这个色彩在今天的研究会中有充分体现。

  林上元、张丽霞、龚振东、顾祖根以及南社后裔张左一、刘育熙、张夷、沈宪等分别联系江阴地方文化、南社历史、南社成员人格风骨以及对南社研究的期待作了精彩发言。 (菽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