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作文还需要有想象力?”17岁的清华附中男生滕龙在采访中这样反问,令记者一时无言以对。喜欢写科幻小说的孩子们,他们的写作才华在学校里几乎都没有得到过肯定,更不要说鼓励,这种现象正常吗?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虽然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想象力则排在倒数第一。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热衷写科幻的孩子,最珍贵的就是他们的想象力,谁来呵护他们?
作文无关才华 只要摸清套路
目前已经是青岛作协会员和上海作协签约作者的修新羽去年刚刚经历了高考,语文成绩133分,满分150分,分数不低,然而她认为语文高分和自己的写作才华无关,尤其是作文,“得高分的诀窍在于摸清套路,你要揣摩老师心思,知道他们想要看什么。”上了这么多年学,这个19岁女孩对这些如数家珍。
修新羽一直是优等生,之所以成为优等,她认为最重要是搞清楚老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这一点和当年才女张爱玲应对考试的方法如出一辙,可以无往而不胜。“做阅读题,我会研究以往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知道他们需要我说什么,我就按照这个标准写出来,至于是不是我真正的想法并不重要。”
作文的套路复杂一些,修新羽给记者分析:“最容易得高分的是议论文,首先文笔要华丽,最好多用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唬人的效果;在论据上,要熟读名人名言,多准备一些名人小故事,最好找一点偏门、冷门的典故,这样老师会觉得你知识面很广,例子要选取古今中外的,取材广泛,例如“感动中国”之类的节目一定要看,利用率很高。”
修新羽最终得到了高分,但是写的却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似乎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叛,她后来写了多篇用高考作文题命名的科幻小说。她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斥着异次元、时间静止、时空旅行、宇宙边界、转基因、预支生命等科幻元素,短小精彩,冷峻锋利,令人拍案叫绝,读起来非常过瘾。“写的时候很快乐,但是如果高考真的这么写,无法预料后果。”她说这话的时候,有点悲哀。
破除应试潜规则 科幻也应受鼓励
“学生在作文中表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确实很差。”语文特级老师,长期负责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的王大绩告诉记者,“学生的写作被局限在一个框框里,现在作文的这种路子是走歪了。”修新羽提到的老师传授给他们的各种作文套路,在阅卷中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在阅卷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套路和高分模式的,好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打动人,读的时候令人怦然心动,能够在思想、知识或者美感上给别人一些东西,所以,我认为,文章在选材、立意和体裁上,没有行不行,只有好不好,科幻文也可以写,天马行空的想象应该得到鼓励。”
然而,应试作文套路为何会在教育中盛行?王大绩老师认为:“这都是所谓的应试潜规则造成的,由于长期以来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不公开,阅卷时内部也经常有很大的争论,老师会千方百计揣摩阅卷心理,就流传出许多高分模式,他们传授给学生,不断地恶性循环,导致写作的框子越来越多,学生的创造力受到的局限越来越大。”
在应试的教育体制下,很多老师教育的标准就是“高分”,完全主观化的写作,本应该不拘一格的文章,全都被整齐划一了。
“老师们确实应该端正一下观念,不应该对学生说,你不能这样写,也许学生的一些想法是荒谬的,但是创造的本质就是使荒谬合理化。”王大绩老师分析说,现在不少孩子喜欢科幻,但是科幻写作并不是胡思乱想,科幻也是和现实息息相关的。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也表达了同样的观念,他说:“科幻与其他幻想文学的区别,就在于它与真实还牵着一根细线,这就使它成为现代神话而不是童话。所以,我一直认为,好看的科幻小说应该是把最空灵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般真实。”
科幻文化在崛起 给心灵一个空间
记者了解到,在90后的青少年当中,科幻迷越来越多,科幻文化正在崛起,这似乎是对应试教育下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一种呼唤。
“我们的科幻作者每年都在增加,有不少青少年。”大型科普网站《蝌蚪五线谱》的编辑高超告诉记者,“去年和今年,我们举办了两届‘原创科幻大赛’,去年有70多人投稿,收到征文100多篇,今年报名的人增加到90多人,目前投稿还没有结束。”她介绍说,现在的科幻作者以80后和90后居多,不少是大学生,去年,有102位作者给《科幻世界》、《新科幻》等国内著名杂志投稿,作品达到216篇,他们正在成为中国科幻创作的新生力量。
“他们创作热情很高,但目前不少人还是以模仿为主。”据了解,像滕龙一样,被一部科幻作品引进这个奇妙世界的孩子不少,刘欣慈的《三体》、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等作品是他们心中的经典,但模仿经典也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方向,“大部分创作的题材都和机器人、外星人入侵这些内容有关,题材有些雷同,这也成为中国科幻写作面临的一个瓶颈。”高超分析说,科幻原创能力的不足正是反映了教育中的缺失,“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充满想象力的,挖掘他们创造和想象的天性应该从童年时代开始,但目前的现实是,这种天性经过长时间的压抑后逐渐丧失了。”
实际上,大多数科幻孩子都是孤独的,他们经常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著名科幻作家韩松这样定义他们:“关注科幻的,还是比较特异的人群,他们有这么一些特点:理想主义,沉湎幻想,迷恋科技,孤独,寂寞,喜欢仰望星空,处理社会复杂问题和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容易产生逃避感和挫折感……”
高超表示:“一个孩子幻想的种子也许在童年仰望星空的某一时刻就被深深埋下,在被鼓励和肯定的环境中被最终激发。”
孩子们需要这种鼓励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