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在中国,80%以上的自杀死亡发生在农村
第一部农村自杀遗族的精神医学研究和心理访谈
让你真正站在“乡土”和“底层”的交汇处,亲临现场倾听和体验这人间悲剧是如何吞噬活着的亲友那微薄的生命能量
《生死十日谈》对中国自杀的研究和预防,以及对农村、农民的精神健康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教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著名作家孙惠芬的长篇小说新作《生死十日谈》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奇特的“生死之书”以在场的方式直面辽南农村自杀问题,忠实地记录自杀遗族的声音,呈现不同角色的立场和叙事者现场感受,折射出当下农民的精神生活现状和真实的情感困境。
孙惠芬,大连庄河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辽宁文学院专业作家。出版过小说集《孙惠芬的世界》、《伤痛城市》、《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城乡之间》、《岸边的蜻蜓》、《民工》:长篇小说《歇马山庄》、《上塘书》、《吉宽的马车》、《秉德女人》等。中篇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底层、关注故乡的作家,孙惠芬的《上塘书》关注辽南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及价值感的丧失,影响很大的《民工》讲述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遭遇,以及这个阶层在城市文化氛围中的压抑和自尊。她的这部作品无疑是“接地气”的:关注被现实漠视的农民精神出路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中国农民几千年从未有过的。它是中国现实中最隐蔽、最残酷、最无解的一面。她跟随一个“农村自杀行为的家庭影响评估与干预研究”课题小组自大都市“滨城”到达辽南县城“翁古城”,继而又走到“曹崴子”、“石岭”、“张炉”、“大杨”等乡镇,最终落脚在“小王屯”、“下黄”、“柳店”等各个小队,采访了两百多个自杀遗族,经过思考、沉淀、整合,将他们的声音浓缩到十天的故事中。
作为一种精致的文学样式,“十日谈”可以算作故事类文学的典范。然而,这十日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以及从这些自杀遗族的访谈中渗透出来的社会问题,“十日何谈尽?”这些问题包括土地流转、农民居所进城精神不进城、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依托大城市的卫星园区的发展去向、乡村大学生的进程与回乡、农村留守老人、乡村的婚姻与家庭关系、乡村宗教问题等,农民生死的现实不再仅是物质的。
这是一部真实可感的中国农民精神调查。如果《中国农民调查》关注三农问题,《生死十日谈》则记录了解决三农进程中、我们将要大规模进行的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精神困境--我们“看见”:农民真难!农民精神出路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