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话剧《哥本哈根》:名义背后的心灵挣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25日15:22 来源:京华时报

  □话剧·《哥本哈根》 

  名义背后的心灵挣扎

  一出戏演了10年,未换过演员,久演不衰。10年中,有一批拥趸者,五次、六次甚至十几次地走进剧场,反复温习,不断思辨。许多人赞誉它是教科书式的小剧场话剧,充满哲学和文学意味。它也拿下过“普利策”和“托尼”两项世界级大奖。这出还原历史真实事件,讲述现代科学史上著名的1941年“哥本哈根会见之谜”的话剧,魅力究竟有多大?

  其实,话剧《哥本哈根》只是一场谈话,一场三个离开人世的科学家在天堂中的谈话。他们努力用回忆的方式来重新建构1941年的那次会面。德国原子物理学家海森堡和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两个曾经彼此欣赏、情同父子的科学家,因为各自的国家彼此交战,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关系。起初,他们小心翼翼,互相猜测对方每一句话的意思,让整个谈话布满谜团。最后,他们终于说到了核武器,立即让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也让他们亮出了各自的底牌。接下来,你会发现这个所谓的谜团是如此清晰:表面上是三个科学家的学术对话,内里却是对良心的拷问,是国家利益、职业责任和人性之间的权衡挣扎。

  当一个科学家发现,自己的实验将和这个世界上的众多生命冲撞,以致可以达到毁灭的地步时,他陷入深深的自我矛盾,“一个有道义良心的科学家应不应该从事原子弹的研究?”这就是一直困扰着海森堡的难题。他不断对自己展开诘问:“我是世界中心,我即是盲点。我是我,我不是我。你们是我的镜子,你们也是我。”这些充满哲思的拷问让这位德国科学家在背叛感中反复煎熬。海森堡的无奈、痛苦、恐惧、不被理解让他对自己产生了质疑和自我否定。同时,反战的玻尔帮助美国造出原子弹,以和平的名义轰炸了广岛和长崎,夺走了无数生命,也让他万分惭愧和痛苦。

  在一堆堆冰冷的物理学名词背后,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颤抖、和平的意义、生命的伟大和选择的艰难,也因此,《哥本哈根》的话题永不过时,这也正是它常演不衰的秘密。 (董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