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改编也需要原创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25日15: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改编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戏剧、影视界用来“救市”的一味灵丹妙药。从舞台、电视到大银幕,对于经典、名著、热播剧等各种形式的改编——从名著的改编到对经典改动后的搬演、热播剧的翻拍、戏曲移植乃至对于同一题材之间的艺术体裁转换,可谓是此起彼伏、势头强劲。

  如果考察各类改编作品之所以不断涌现的主因,自然还是在于其简化了创作在内容方面的复杂程度,不需要再另起炉灶构思故事、设计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等,使主创们可以把精力专注于改编本身。毕竟,借助于原作提供的背景快速形成剧本、以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省时省力,好处显而易见。本来,借用已有的文化通道,使戏剧、影视作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未尝不是好事,但是诸多的改编、复排和重现,却更加彰显出当下原创作品的式微。而面对优秀原创作品的严重缺失,也难免不引发世人悲叹:这是一个原创力枯竭的时代。

  但貌似省时省力的改编,对于改编者而言却是一柄双刃剑,优秀的改编也需要强大的原创力和功力为自身注入力量的源泉。实际上,只是将原作舞台化或是影像化,其实只是改编的最低要求。对于一个合格的改编者来说,改编不只是要展示原作的特点,还要有能力去深化原作的立意。而改编如果力图将原作的精神再往前推进一步,就必定要注入改编者的想象和独特的处理。在改编的过程中,改编者有很大的自由去处理、去表达个人对于生活的体验,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改编,也是改编者一次全新的创作,只有投入精力,去除原作表面的情节性进而发掘和体现作者对于生活的本质认识、开掘原作的思想、写出改编者自己的理解,才是改编的意义所在。

  因此,改编也需要创造力,优秀的改编必然是对原作进行了新的有创意的阐释和演绎,或是对经典进行现代化的重组和尝试等,这无疑可以令创作的一方和欣赏的一方都获得滋养和培育。事实上,很多经典名作就是在被各种改编处理的过程中,其改编者在不同时代所赋予作品的不同样貌,又从多种角度开掘了剧作的潜能,因而在多年来不断被搬演的过程中,往往不仅可以培养出几代优秀的演员,还能培育出几代观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层次,令观演双方都从中获得经典的滋养。

  又如,戏曲舞台上也出现过不少将其他剧种的原创剧目进行改编后成功移植到自己剧种中的作品,令移植演出不仅大受好评、赢得雅俗共赏的剧场效果,还扩大了原作的观众范围。正是因为有了原作的基础,创作方才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能更好、更快地完成创作,又得以在运作的过程中提升整个创作团队的能力。曾几何时,不论是历史悠久还是形成较晚的戏曲剧种,都在保持着自身风格特色的同时,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移植,不断地相互吸收养分,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所以许多剧目都曾是各剧种所共有。因此,在佳作难寻的情况下,在各种娱乐方式飞速发展、戏曲观众群日益萎缩的今天,剧目移植无疑是一种现实可行、立竿见影的好办法。而各地方剧种在争奇斗艳的同时,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也随着这些剧目深入人心。

  由此可见,改编并不是获取名利的终南捷径,它是一条同样充满着艰辛、需要创作者殚精竭虑苦苦追寻的艺术征途。因此,当其日益被当成“法宝”而被频频抛出时,不免令人忧虑:原创作品的孱弱,无疑是中国戏剧影视界在表面繁荣之下埋藏着的深层的危机;而改编大行其道的背后所传递出的整个艺术界的浮躁信息,更应警惕。

  追根溯源,改编的热度与当今社会的文化消费以及商业运作等密不可分。改编减少了经济风险,使制作方的投入和收益获得了一种保证,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制作方自然对于具有影响力原作的改编趋之若鹜。此外,文化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原创作品的创作明显跟不上其大增的需求量,加之制作方对于利益的过度追逐,令票房、收视率俨然成为了唯一的衡量标准,这些都直接造成了中国戏剧影视界创作力萎缩的负面影响。最为可怕的是,功利主义对于制作方、创作者乃至观赏者心灵的污染,会令他们在利益的追逐中最终丧失职业的操守。而今一些以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方式所获得的利益和所谓成就充满了魅惑,也是浮躁和功利之风愈刮愈猛的重要原因。而面对改编背后的利益驱动,真正的艺术工作者只有刚健自强、坚守精神家园,才可能创造出无惧岁月销蚀的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