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一个关于两只小蛐蛐撕咬的启示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25日15:12 来源:文化报 穆凡中
《蛐蛐四爷》剧照  《蛐蛐四爷》剧照

  《蛐蛐四爷》是一出以本世纪初天津一个大家族为背景展开的同室操戈、明争暗斗、陷害忠良的悲剧。这样一个主题,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早已是深恶痛绝又十分熟悉的了。这出戏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说它的故事有传奇性,是因为它是以养蛐蛐和斗蛐蛐这样一个很独特的载体来展开斗争、展示人物性格的——表面上是蛐蛐在斗,实际上是人在斗。

  导演方沉说,这个戏“首先要求导演营造一种斗蛐蛐的文化,然后去讲这个故事。斗蛐蛐是这个故事得以存在的基本载体,我们要斗得很地道、很在行,要有这个气氛,所以我选择了写实主义风格来制造出一个真实的人文环境。”确是这样,这出戏把斗蛐蛐这种闲情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且由始至终把斗蛐蛐和人斗联系得非常结实,无一处松扣脱套。

  更为可贵的是,剧中很多内容用很美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大少爷盘问“长胜大将军”的来历那段戏,四爷背的那大段264个字的“蛐蛐谱”,演四爷的张金元就是用传统曲艺“贯口”(用很快的速度在不明显换气的情况下,叙述很多事物)的技巧完成的,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写实主义风格也表现在这出戏的“景”上。舞台设计朱张最满意的是斗蛐蛐的一山堂那堂景:栏杆、花格楣子等镂空的建筑部件、灯笼、茶馆幌子等装饰物的繁琐和大红大绿颜色营造出的民俗气息,很调和地渲染出一山堂这娱乐场的热闹气氛。而导演有意把斗蛐蛐放在后厅——幕后,战况由一山堂的执事通过一道门一次次地传报出来,一次比一次紧张,加上用戏曲锣鼓点造成的强力节奏变化,那幕后残酷厮杀、你死我活的情形,便由观众在想象中完成了。把斗蛐蛐的情形“虚”在幕后,为观众的想象力提供了很大空间。

  用中国戏曲锣鼓点来充当戏的音乐、音响是《蛐蛐四爷》这部话剧很突出的一个艺术特点:由第一幕的堂会,二幕一山堂斗蛐蛐,三幕四爷受刑到四幕余母剪断四爷手指,戏曲锣鼓点贯穿始终,在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把握节奏、人物内心外化等各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已故戏剧家焦菊隐说过:“写戏就是写人。写人,就是写人物性格。”《蛐蛐四爷》之所以被公认为是一部成功之作,也是因为它塑造了一批性格独特、栩栩如生的人物。构成这部戏剧的12个人物,各式各样,个性鲜明:主人公蛐蛐四爷余之诚好斗求胜、狂热执着、嫉恶如仇、清纯善良。余家的3个少爷,老大卑鄙阴狠,老二凶恶冥顽,老三糊涂颟顸。余母吴氏套着沉重的“名分”枷锁,一辈子挣扎要出人头地,却一次又一次被打入生活的地狱,大起大落之后大彻大悟。蛐蛐把式常爷,“总想离人远点,不掺和人世间的事儿”,到头来却被人害。命运悲惨、却因为曾经风光一时而留下一身霸气的小翠,白拿钱、吃大户的老混混、族长余三元,善良淳朴的小徒弟嘎三儿等,都是些性格复杂、不能用简单类型去归类的人物。

  对人物理解、体验得最为深刻、体现得最圆满的是扮演四爷的演员张金元。通过情节发展,张金元把四爷的性格变化概括为狂、真、悟、狠4个字,每个字便是每幕戏中四爷的“色彩”主调。这样,“人物命运变化的轨迹”也就把握得十分准确,表现得十分清晰了。很可贵的是,张金元(也包括其他演员)用独特、鲜明的性格化行动把剧作的深意——通过两只小蛐蛐的撕咬揭示人间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演得那样淋漓尽致,震撼人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