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艺术家访谈 >> 正文

记者专访中国国家画院部分专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25日10:03 来源:洛阳网

  昨日,由中国国家画院和我市联合主办的“看今朝——中国当代人物画优秀作品集展”在龙门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汇集了60多位当代著名人物画家的作品近200幅,代表了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整体水平和成果。活动期间,记者围绕艺术品投资、美术发展方向等问题,采访了中国国家画院的部分专家。

  好作品要自觉接受人民检阅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

  ●人物简介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教育界“十大杰出新闻人物”,中央电视台2003年“东方之子”和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顾问。

  此次作品展,共汇集了当代最著名人物画名家的名作近200幅,如此大规模的人物画专题展览和强大的画家阵容,在洛阳还是首次出现。

  杨晓阳说,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发源的画种之一,人物画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物画不断吸收来自西域乃至西方人物画创作的优秀“因子”,使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得以不断创新和延续。尤其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受先进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物画在科学研究和创作体系中均融入了来自西方的、新的活力。

  “好的作品要自觉接受人民的检阅。”杨晓阳说,希望大家在观看作品展时,能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当龙门美术中心建成后,像这样的画展还将源源不断来到洛阳。

  艺术养分要在平凡生活中汲取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著名人物画家纪连彬

  ●人物简介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著名人物画家。1997年,他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画坛百杰”,曾先后荣获“徐悲鸿美术奖”“黄宾虹奖”等。

  “表现平凡的、日常化的生活情趣和生存状态,才是人物画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人物画生命力的体现。”纪连彬说,人无时无刻不在生活着,生活就是人物画创作的土壤。

  他说,此次作品展在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继承和表现,对现实人物、现实生活和群体意识的关心上,具有较高的共通性,很多作品直接间接地反映了当下不同阶层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感情倾向。

  纪连彬十分看好当前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他认为唯利是图的投资动机在高雅的艺术品面前是格外愚蠢的,理智投资者应从文化鉴赏与市场投资两个方面入手,冷静观瞻艺术品的底蕴,体味艺术表达的真善美,并逐渐向鉴赏家过渡。

  纪连彬还认为,社会要为大众接触艺术提供更多的空间,高频率、高层次、多元化的艺术展览或论坛等,可作为二者互动的有效载体。

  艺术价值要在市场和群众中实现

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史国良

  ●人物简介史国良,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风以写实手法、反映时代生活为主。其作品《刻经》荣获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

  史国良认为,包括美术作品在内的诸多艺术门类,都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其发展和演进始终要置身民族文化氛围。要放开视野,在交流和碰撞中寻求发展平衡点,通过艺术品的推广宣传,让世界了解“文化中的中国”。

  史国良说,艺术品本身作为自然、社会的真实映照,就要走向市场、走向群众,接受群众和市场的评判和检验,接地气的艺术、打动群众的艺术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空间。

  史国良建议,投资一定要有“三力”:一是眼力,出手要建立在对艺术品真伪和价值深度辨别的基础之上;二是实力,投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最好在有充裕资金的情况下选择投资;三是魄力,对艺术价值高、升值空间大的作品“重磅出击”。

  投资艺术品要以提升品位为出发点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辅民

  ●人物简介王辅民,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兰州市美协副主席,其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收藏。

  “此次作品展的‘看今朝’主题,正好切合了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趋势。”王辅民认为,此次作品展的画家,用手中的画笔很好地表达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及各地的风土民情,代表了当代人物绘画的最高水平。

  王辅民热衷于传统民间社火文化。在他的笔下,社火成了最常见的“风景”。“用绘画再现社火的人物实际上再现的是一个大社会,不仅仅是描摹。”王辅民说,绘画如果只表达我们所看到的事件或者一个情节,这种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

  对于如今盛行的文化艺术品投资热,他建议,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济实力等不同情况,选择某一种类或某一项艺术品进行投资。“文化艺术品具有极强的欣赏功能。”王辅民认为,投资艺术品要以提升个人品位为出发点,通过艺术品收藏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记者 姜春晖 见习记者 白云飞 实习生何奕儒 文/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