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走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会议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24日09: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赵 臻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历史与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论 坛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未来”,论坛吸引了来自英国、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澳大利亚、斯洛文尼亚、韩国等近20名国外学者,以及50多所国内高校和研究 机构的学者参与。

  凯文·安德森的演讲以《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题,对重回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在社会批判和反帝国主义文化领域的理论洞 见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认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论长期徘徊于抽象普遍领域中,法农和杜娜耶夫斯卡娅成功地发展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形 式,但在弗洛姆、萨特的巨大冲击下被边缘化。福柯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人道主义者不能提出具体的抵抗形式,他们陷入了关于“人”的抽象化视角中,不能认识到 具体领域中的人。在福柯影响下,激进哲学契入了差异性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被完全排除在外。这个过程仍在持续,批判哲学家应反思激进人道主义乞灵 于全球资本主义的做法,应把人道主义从萨特、弗洛姆、东欧马克思主义抽象化中解放出来,不能再重蹈人道主义抽象化的覆辙。我们需要借鉴杜娜耶夫斯卡娅、法 农、考希克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思考,使人道主义从普泛化回到个体本身。我们需要适当评估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在后结构主义社会批判遗产中获得的洞 见。

  大卫·马格列斯在《辩证批评与具体分析》的演讲中分析了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学说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者理解文化的基础,但却不是公式。这一观点提供了解释的语境和维度,曾作为解释历史文化的典型,马克思主义是改变世界 的,对文化产品的批判不能仅关注政治联盟实体,还应关注主体和情感的建构。无视这种复杂化的结果会使政治对文学产生粗鲁的判断,悖离了马克思抽象与具体辩 证统一观点。他考察了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末两个阶段,对马克思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辩证统一观点的严重扭曲及其不良后果。前一阶段受西班 牙内战影响,把对法西斯的态度即支持或反对作为评价标准,引入到各个领域中,左翼批评人士直接将政治视角当做首要批评标准,导致了对美学、文学情感内涵的 低估。1968年新一代的学生和讲师在巴黎、华盛顿、伦敦的批判,产生了文化研究理论。这个阶段文学意识形态性被理解了一半。批判者激进地认为文学是虚假 的意识形态,用腐化的观点看待世界,忽视了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自我生产、社会个体最普遍的一般感觉。他认为理性与情感、抽象与具体的区别通过无产阶级小说 刘易斯·琼斯的《金丝雀》《我们生活》和沃尔特·布赖尔利的《手段测试人》《夹心人》显示出来。他要求改变英国教育系统植根于阶级中偏爱抽象性的先见。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在《单刀直入:美学与政治性艺术的特性》的演讲中指出,先锋艺术家必须思考人性和人类的命运,它是评判先锋艺术家的标准。先 锋艺术家可以有各种政治倾向,它必须基于一定理论、哲学、意识形态或世界观的基础之上,并将其赋予作品。无论先锋艺术家服务于何种政治、宗教意识形态,都 是在服务于艺术。不同时期先锋艺术都表现出意识形态性质,同一图像在不同的先锋艺术家、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内涵。现代艺术审美机制不被 历史所限制,相对于历史整一性而言呈现出更多历史侧面。它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对内容与形式的割裂、自律与他律、意识形态和审美、政治和艺术——这些二元对立 和20世纪美学理论中的矛盾和悖论。

  杜维明的演讲主题是《修身、社会实践与信赖社群》。他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对启蒙心态的批判。他指出现代西方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 意识形态。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皆由其生,现代社会的价值和结构皆是启蒙运动之果。启蒙运动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浮士德式宰制欲、男性中心主 义、极端个人主义、欧洲主义等弊端;第二,儒家人道主义的再现。儒家人道主义作为精神性人道主义的复兴,在东亚创造了不同于现代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 式。现代化传统及过程预设了多元文化形态,日本、韩国、中国、新加坡、越南和中国台湾地区可为代表。儒家民主可想见、可实践,多元现代化而非现代化多侧面 是未来的潮流,文明间真正的对话即将来临;第三,人类繁荣与修身。精神性转向与哲学上的认知论、语言学转向有着同等的重要性。非西方哲学传统中印度教、中 国哲学将智慧、精神放在与知识同等高度。轴心文明间的比较,科学与宗教、理由与信仰之间对话不可避免且令人期待。第四,培育文明间对话的社会实践。从“历 史的终结”、“文明冲突”到文明间的对话等,对话成为了新的双边社会实践,在国际关系中,国与国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仍极少得到实践。多元伦理、文化、宗教 团体间的基本教育意义深远。对话涉及在行动、态度、信念方面培养宽容,应广泛认识到作为社会实践形式的对话在提升聆听、扩大知识视野、拓展、深化自我意识 方面的作用。第五,精神性人道主义的文明对话。“亲如兄弟”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人道主义的理解,它意识到我们同住“地球村”或同居“地球船”。在现实政治关 系中,全球公民理念却仍是一个乌托邦。儒家人道主义是生态,自然不是客体的集合而是交流的主体。公众知识分子肩负着伦理的责任去想象、实践,意识到在我们 日常生活中一个包含一切“我们”的存在。

  高建平作了题为《消费主义时代的生产主义》的演讲。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将时间划分为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工作时间 和非工作时间所规划,出现了工作时间宰制非工作时间的趋向即非工作时间为工作时间而存在,为其规划,造成了工作与娱乐的对立。工作是娱乐、享受必须承受的 痛苦,后者必须从前者中赎回自身,在此状态下工作丧失了本身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工业化时代,工作使得工作本身的创造性美感和满足感消失,呈现为一个目标 向下一个目标的过渡,在过渡中一切丧失了其价值和意义。生产主义是针对消费主义提出的,在生产力极发达的情况下,根据消费需求进行生产,它针对的是工作之 后的娱乐和消遣,是一种消费主义的式样,艺术作为工作时间的救赎或非工作时间的调剂,呈现出一种艺术产业化和产业艺术化状态。艺术是生活的救赎和社会之病 的药方。

  朱立元的演讲主题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现代美学革命》。他认为,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绝对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双重扬弃和超越。它 颠覆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在哲学史上掀起了一场革命:确立了现代存在论的根基,超越了主客二分的认识思维模式;打破了形而上学的现成论,形成了动态 生成的世界观;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人本主义思想,关注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这场深刻的哲学革命也为现代美学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启发了现代美学 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等方面进行学科建构的变革,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美学走向中西融合、古今传承的历史性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综观此届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多元理论与实践。本次论坛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多元的。对马克思主 义美学的研究既有对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的争鸣,也有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解读;既有从流变、影响的角度考察马克思辩证统一原则遭受的扭曲,又有对马克思晚年 人类学、美学思想的探索;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反思,又有对瞿秋白、朱光潜等相关思想的剖析;既有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努力,又有从现代、后现代 诸理论重省马克思的理论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景象。二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成果初试。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是中国美学关注的重大课题,如何 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美学理论是极其重要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提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再度成 为公共话语,应该发展出新的理论范畴。就美学范畴而言,他认为中国的悲剧观念是不同于以往的悲剧观念,是世俗中的崇高,是马克思悲剧观念中国化的成果,这 或许能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重要借鉴和参考。(赵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