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打破拘囿,回归文化

——对当下中国美术策展、策展人问题及其机制的追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22日10:46 来源:人民政协报 杨雪

  编者按:

  近日中国文联出版了《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一书,这是首部年度艺术行业发展报告。报告运用翔实的数据、丰富的事实,展示了一幅年度艺术创作实践、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全景图”。作为艺术界一份权威的年度报告,该书也指出了当前艺术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各种艺术活动的层出不穷,固然为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生态,但也不排除鱼龙混杂的情况。本文针对近年来良莠不齐的美术策展现象走访了业界专家、学者和策展人,请他们共同探讨当下美术策展“问题背后的问题”。

  “部分展览仓促筹备、草率举办……难入上乘之流……策展人缺乏策展经验和认真态度,以致低水平展览的比例也在加大。某些展览虽名头响亮却东拼西凑、劣作满处,令人不忍卒睹。一些赴外展览,缺乏专业把关,场地条件较差,影响国家形象。”这是《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对美术界提出的质疑之一,质疑是尖锐的,但也是现实的。

  为什么会出现过多拙劣的展览?其根源在哪里?难道仅仅是市场和资本的干扰吗?回答这些问题,要从策展人开始说起。策展人是一种怎样的职业?策展人和哪些机构和制度发生着关系?这些关系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当下策展活动中的链条是否存在弊端?是否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国际上对美术策展又有哪些通行规则?作为美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展,如何与国际建立起有效的对话平台……

  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仅是当下中国美术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整个文化系统,乃至管理层面深入思考的。

  余丁:

  好的美展离不开好的学术修养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管理学系主任余丁教授,是中央美院策展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记者与他谈到当前美展的现状,他的回答是“多而乱”。美展多而乱,就不得不提到“策展人”。余丁院长说,策展人在中国是个新兴事物,在中国最早听到这个“名词”是上世纪90年代。现在国内随便策划一个展览的人似乎都可以称为策展人,但事实上,这是一个专业名词,起源于英文中“curator”一词,指在博物馆、美术馆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策展人一定是要有学术训练的专家,而不仅仅是活动的组织者,他策划的展览要有针对性,解决相关领域的学术问题,如对于当下美术创作实践的思考,对艺术未来的前瞻,也可能是对美术史的态度和方法论等。即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独立策展人在西方兴起,他们的存在可以不依附于任何机构,他们有自己的学术主张,但仍然必须是该领域的专家。但“curator”一词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其学术性概念被消解了,多被等同于美术展览的组织者,这是一个误区。

  余丁说,我们做展览,特别是去国外做展览,如果让一个没有受过学术训练的人去做,在艺术品的选择和组织上缺乏学术思考,这样的展览就会有诸多质量问题,不能代表中国艺术的水准,当然就更谈不上对国家形象或文化战略的思考了。这是近年来美展多却良莠不齐的重要原因。

  问余丁院长,当前是否有人对以策展人策划的展览数量做过相关数据统计?余丁说,没有必要。展览的好坏不能用数字来衡量,尤其是对外交流中的美展,可以说数量越多质量越滥、效果越不好。美术展览,特别是作为文化交流的美展,少而精才有分量。

  王璜生:

  策展人应该进入“体制”

  王璜生是著名的艺术家、策展人,而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恐怕还是美术馆馆长的职务。他曾担任过广东美术馆馆长,现任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作为学院派美术馆负责人,他也把美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向策展人才,不过,他更多的还是将眼光放在策展人与美术馆甚至整个社会机制的关系上。

  对比西方比较成熟的策展人制度,王璜生认为,国内现在的策展人的职业生态还是比较稚嫩的,需要进一步培植。在国外,美术策展人与美术馆和博物馆等机构密切相连,策展人往往就是该美术馆的项目负责人或部门负责人。

  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的美术策展人因为有美术馆这个强大系统作为支持,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学术判断放在美术馆的系统里来实现,他的展览也是放在美术馆这个公共文化空间来呈现的,他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一个想法来策划构想,把其他工作交由美术馆去落实实施。这样一来,美展会更侧重其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实现,这也是美展的本质。王璜生指出,目前在国内,策展人多半还是游离于美术馆系统之外的,对于美术馆而言,策展人往往是附加的。所以,即便他是一位很好的策展人,但因其个人力量有限,最终的展览体现的也可能只是缺乏社会意义的、缺乏学术思考的、局部的和有限的。

  王璜生说,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美术馆与策展人之间的机制的问题。如果美术馆对于展览不呈现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态度,策展人就要自己去寻找展览的空间和资金,最后展览的学术意义以及如何将这种学术意义更好地呈现出来,结果就不得而知了。而对于那些根本就不具备学术理想的策展人,他们无非就是想“忽悠一把”、赚点钱,或者博个名声而已,我想这是中国当前美展中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王璜生指出,事实上,当前国内策展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得不到保障和控制。策展人需要去寻找资金,当他和商业发生关系时,如果商家提出需要以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回报,而艺术家又因拒绝回报而拒绝参展,那他就很难保证学术的独立性了。

  在美展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美术策展从资金来源到运用乃至利益分配是如何操作的呢?王璜生介绍,现在国外的惯例是策展主要通过公益基金来募集资金,如通过对企业减税免税的方式鼓励企业捐赠,成立基金会等。对于展览资金的运用,则有非常规范的操作方式:从申请开始,策展人要制定非常详细的方案,包括对展览的意义和取得效果的细致陈诉等。该方案要通过基金董事会的讨论,如果获得通过,便同意拨款,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将受到监控,同时社会和舆论也会有监督——如果此展览的结果反响平淡乃至遭来骂声一片,这个策展人就很难再获得展览的支助。用这样的方式,美术展览会形成良性的循环。

  相比之下,国内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不规范性,在管理上存在很大差距。拿公立美术馆来说,在免费开放政策出来后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养活,但却没有一个完善的专家制度来衡量你究竟需要多少资金来解决这部分的文化建设。现在通常的监控方式是依靠审计,审计不是真正的学术控制的评估模式。可是依靠学术控制,我们的专家制度也不健全,很多专家是假专家,缺乏道德良心,缺乏诚信。特别是在展览做出来以后,几乎没有敢于批评的媒体。“你问我如何改变当下美展的生态和提高美展的质量”,王璜生说:“我想,我们要改变的是可能是机制。我们虚心去研究、学习,很多国外的成熟的做法,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黄笃:

  建立“对话机制”,维护文化尊严

  在独立策展人黄笃看来,策展人本身也面对着诸多困惑。“文化官僚主义”就是其中之一。黄笃所谓的“文化官僚主义”,是指当下很多美术展览,尤其是文化主管部门举办的赴外展览,对策展人的选择比较单一,常常是几个人负责所有的展览。“这种出于官方意见或者主要人物拍脑袋的行为造成了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我们的很多美展缺乏多元性和竞争性。”黄笃说。策展人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国内普遍对当代艺术缺乏认识和重视。“当代艺术的快速发展与我们的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公众对艺术的认识滞后形成鲜明对比”黄笃指出,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的当代艺术常常是缺席的。

  当代艺术在时代的文化发展中极其重要,它是人类思想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一种文化现象。“二战后当代艺术不断创新,美国创造了波普艺术、极简主义,欧洲创造了观念艺术,这些艺术的影响波及到建筑、设计等很多领域。纽约现代博物馆、法国的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罗马现代美术馆,德国柏林汉堡火车站、东京森美术馆、首尔三星美术馆……展出的都是当代艺术。”黄笃说。

  黄笃认为,美展是一种沟通人心的文化交流形式,也是一种“力量”。在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寻找能够转译的共通语言。任何一个美展策展人都要有清晰的理念和思想,如果你想传递中国书画的美学思想,你可以就它的诗意或空间感为主题来策划,这样所产生的“力量”远比现在很多人通过拼凑名人名画的展览方式“力量”要大得多。但现在,我们这样的交流太少了。“美国的《纽约时报》、法国《费加罗报》、《解放报》上面,很多著名评论人的观点影响非常之大,甚至影响到政治,想想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多少是为他们所关注的呢?”黄笃说,“通过艺术去思考社会的症结,反映人类的思考,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弱项。其实,一个重要的艺术事件的影响不亚于做很多个‘中国文化年’。”

  文化的尊严与高贵,在与黄笃的对话中几次被他提到。今天我们如何体现文化的尊严与高贵?黄笃说,就是你要知道如何去展示你所拥有的实力,你要有你的立场,你不是保守的、是开放的,你还是可以自我批判的和包容的。而建立好美术展览和策展人的机制,黄笃说,从一个细微之处也体现着文化的尊严与高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