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今天在海南海口开幕。众多知名作家如王蒙、梁晓声、周大新等都选择在书博会上推出最新出版的力作,各有亮点,引人关注。
王蒙:尘封之作四十年终见天日
4月19日下午,作家王蒙将现身第23届海南图书交易博览会,出席《这边风景》新书首发式,为读者带来了他刚刚出炉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
《这边风景》是王蒙窖藏了四十年,在“文革”政治桎梏之下动情书写的70万字长篇巨作。1963年, 29岁的王蒙下放到了新疆,在新疆度过了风华正茂的16年,《这边风景》是他在这16年里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新疆伊犁地区少数民族生活为原型,透过日常生活触摸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宗教文明,用王蒙的话说,“吃喝拉撒、婚丧嫁娶、从头到脚,什么都写到了”。
《这边风景》完成于1974年至1978年,后因种种原因未曾出版,被王蒙束之高阁,尘封了整整四十载,是王蒙在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文化空间中的“另类写作”,它既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真实地再现了六十年代的中国,也是“戴着镣铐的激情舞蹈”。重拾旧稿,也重拾了王蒙那段不可磨灭的生活记忆。“当时的生活方式也令人记忆深刻。比如,开会时队长要先讲话,讲话时要先引用‘毛主席语录’。”阅读《这边风景》,正是让今日的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一段跨不过去的真实历史。如今,尘封之作《这边风景》由花城出版社付梓推出,王蒙欣慰地说:“总算到了可以淡化背景的文学写作与阅读时代了。”
值得一提的是,该小说在每个章节后设计了“小说人语”,用79岁的王蒙今时今日的角度去适时点评和阐述39岁王蒙当时的创作和思考,形成“79岁王蒙与39岁王蒙的对话”,为这部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添加了现代感和时代感。
此次亮相,王蒙还给读者带来了另一个惊喜——小说集《明年我将衰老》,这是王蒙近几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合集,收录了《明年我将衰老》《悬疑的荒芜》《秋之雾》等七篇作品,呈现出和长篇创作不同的态势,自由挥洒。
梁晓声:转写小人物的“我的抗战”
作家梁晓声以“知青文学”的创作著称,此次他携新作《懦者》亮相书博会,与以往的“知青文学”不同,《懦者》被认为是其“转型之作”。
据梁晓声介绍,故事的主人公“儒雅斯文的王文祺其内心隐忍坚韧,在一次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时,为了挽救一莽撞乡亲的生命,情急中他暴露其特殊身份,从此陷入不得不违心与日本鬼子周旋而引发当地村民仇视的艰难处境之中……他表面对日本人顺从甚至讨好而遭受欺凌与侮辱,却从不敢轻易暴力反抗,但实则内心充满对日本人的愤恨,并亲手斩掉当地日军长官的头颅。”
梁晓声表示,他今后不会再写知青题材的作品。“现在知青题材的作品已经不少了,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只控诉上山下乡,不谈“文革”,因为怕勾起自己在“文革”中表现的记忆。心想着“文革”是别人的苦难,跟自己无关。我自己出了几部关于知青的作品,记录了我所看、所闻、所思,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共同经历过的人。”
梁晓声谈及创作《懦者》的初衷,“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怀,对和平的渴求,还想诠释一种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的人生智慧。时代不一样了,一个人的表达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发表作品的门槛也大大降低。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意愿,具备了表达的能力。“草根”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这些东西已经被大众遗忘,但是作家有责任去表达。”
周大新:对人性不断探索
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是军旅作家,迄今已发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上、中、下)、《21大厦》、《战争传说》、《湖光山色》等。此次,周大新携带最新中篇小说集《向上的台阶》参加海南书博会,并将与现场读者分享自己的创作。
《向上的台阶》收录了周大新的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及《银饰》。《向上的台阶》讲述了主人公草根青年廖怀宝略带传奇色彩的宦途故事。《银饰》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个大家族隐秘而悲情的故事。
周大新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感悟说,如同一名不断前进的士兵,无论多少名誉和头衔冠于自己名下,他始终认为作家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他羡慕高产作家,但同时并不介意自己的创作进度。周大新说,“写作以来,我一直在坚持着做的,那就是对人性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探索,从而使自己对人自身的认识前进了一步。”评论家梁鸿鹰点评《向上的台阶》时称,“周大新的作品恰恰在很好地蕴含我们民族永远珍惜的传统文化精神方面显出了力量。”
记者 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