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今日批评家 >> 今日关注 >> 正文

文学批评的生命维度(王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8日14:01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迅

  文学批评的首要议题是立场问题。站在什么立场解读文本,是判别文学批评好坏真伪的重要标准。我以为,最本色的文学批评应该站在审美的立场,在此前提下投入丰盈的生命体验。基于美学分析的文学评论,才可能产生颠覆不破的说服力。而这种美学分析在本质上仍是从人性、从生命出发的文本解读。

  批评写作是很纯粹的写作。它排除任何世俗功利,只听从于批评家自己内心的声音。批评家应该是一本真诚的审美感受者,他的文字直指内心,是其审美阅读中生命体验的结晶。因此,文学评论容不得半点虚伪和矫情,更不能屈服于来自批评主体之外的任何压迫。哈罗德•布鲁姆告戒我们:“清除你头脑里学院的虚伪套话”。他看到当代批评的迂腐虚伪和卑躬屈膝的作风,而这种批评之风正是当前批评界的主流。尽管我反对布鲁姆“为任何意识形态而读等于根本不读”的极端观点,但他对文学阅读的生命投入和专业眼光令我感佩。正是像布鲁姆这样的“边缘”批评家,为文学批评生态注入更多的活力。文学批评不是学术语汇的罗列与组合,而是从生命出发的诗性言说。伟大的文学往往从生命出发,铸就深刻的灵魂。而卓绝的文学批评同样也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具有灵魂的刻度。那些字字含情、句句生痛的真批评,只能来自灵魂深处的潜对话。这种对话主要在批评家、文本、作家三者之间展开。批评家应该是尖锐的人,他既能窥见文本的细微层次,又能探入作家灵魂的最深处。只有洞悉作家创作中灵魂的裂变历程,批评家才深刻理解了作家,真正把握了文本的核心。所以,只有亲临林白曾生活的那个公园,去感受满地落叶的体温,去聆听那清脆的跑步声,去凝视那天鹅湖面的死水微谰,《亚细亚公园》中老头的死才更加强烈地震撼了我,那种精神毁灭的悲剧才显得那么洞穿心肺。

  布鲁姆还奉劝我们,搞文学批评,离学院环境越远越好。我想,远离学院并不等于拒绝科学尺度,尽管文学批评不是学术研究,却也少不了学术研究的头脑。强调生命刻度也并不意味着放弃理性眼光,而是把高贵的理性投注到一种审美体验的张力之中。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内蕴着精神的撕裂感,而深刻的文学批评常常都建立在对这撕裂感的审美感受之上。这个过程中,作为读者的批评家把全部身心投入戏中充当角色,与作家一同遭遇灵魂挣扎和内心煎熬。通过紧张的阅读,只要你对自身存在感到焦虑,就意味着你走进了文本的深层世界。这种层层旋入的阅读,不仅是对作家创作心路的还原,更重要的,文本中那些被遮蔽的部分在隐约中探出头来。

  阅读中的审美发现通常根植于批评家对文本本身的细读,同时伴随着对作家艺术灵魂的跟踪。而作家内心的裂痕与痛点,往往就在这种双向交流中被窥破。阅读《蛙》时,我们看到作家灵魂搏斗的残酷场景。《蛙》的作者是两个莫言叠加而成的叙事者,叠加不是简单的合二为一,其中包含了对峙、交锋、妥协等过程。正如恩格斯对歌德的伟大和渺小的深刻洞察,在对“姑姑”的态度上,我们也发现作者意识中庙堂和民间相交织的矛盾立场。作者灵魂分裂为两个人格,一个是世俗中的莫言,一个是作为艺术家的莫言,正是这两个莫言的纠缠不休产生了这部小说。

  王迅简介:

  王迅,生于1976年,湖北公安人,《广西文学》编辑。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参与或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广西社科等学术研究项目多次,《中国女性文化》“男评论家眼中的女性文学”栏目主持。在《文艺争鸣》《南方文坛》《民族文学研究》《创作与评论》《文艺报》《人民日报》等刊发表评论近60篇,获第八、九届广西文艺评论奖,出版评论集《当代广西小说十家论》(合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