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蒋力:叶浅予的故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8日09:43 来源:北京日报 蒋力

  桐庐是个小地方,然而也有一些可看的去处,譬如严子陵的钓鱼台。2011年新年前的最后一天,我在桐庐半日游,时间有限,只参观了新落成不久的叶浅予纪念馆和故居。

  叶浅予先生(1907—1995年)不仅是画家,大画家,还是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去世后,家乡政府献上的挽联写的是:浅财厚德爱憎分明一代宗师;予情于艺报国为民富春骄子。横批:落叶归根。

  叶浅予先生的墓,建在他的家乡——浙江桐庐的桐君山上。

  我到过的地方,敢以山称之而确实不高的有两处,一是福州的于山,二是桐庐的桐君山。于山高约五十多米,桐君山稍高,海拔六十多米。名气与高度,不成正比,当然,也不是反比。倒是应了刘禹锡的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我眼里,如今桐君山的名气,已不完全倚赖中药鼻祖,还倚赖的是叶浅予先生的故居和他的墓。

  叶先生的墓,在桐君山的一角,在他的画室“富春画苑”的侧后方,没有明显的坟或墓的轮廓,若不是有碑做标识,便已完全和那山融为一体了。

  墓碑是颇有特色的,墓主的特色,画家的特色,漫画家的特色。方形的基座上是圆形的石柱,石柱上端是一尊雕塑胸像。雕塑是写实的风格,因写实而透出漫画的味道。叶先生是画漫画起家的,他晚年的形象——大大的近于“瞪”的眼睛,硬硬的显得倔强的胡子,都让我联想到漫画。

  墓碑上“画家叶浅予”几个字是黄苗子先生题写的,后面的墓表也是苗子撰写的。他们是那种“总角之交”的好友,类同于黄宗江与李普,略早于郁达夫与徐志摩。“富春画苑”落成后,黄苗子也曾应邀在此小住,与老友一起切磋画艺。

  墓地是在山的斜坡处破出了一小片平地,站在那里,看旁边的富春江与天目溪,再方便不过。山水之间,阴阳搭配,是文人(也包括艺人)逗留和永住的最佳处。我的这个观点,在这里再次得到了证实。

  墓地与画苑间的甬道旁,还立有一块碑,碑文是美术理论家郎绍君先生撰写的。碑文刻上去的时间不过几年,可惜已不易辨认了。我后来上网搜索,也没找到这篇碑文,网上最多的是绍君先生研究叶老漫画名作《王先生》的一篇文章。

  拜谒叶浅予墓时,我不禁想到建在浙江海盐南北湖畔的陈从周墓,大概因为那座墓的碑顶也有一尊雕塑胸像。不同的是,陈从周先生的墓是墓、碑、雕塑连为一体,更显出建筑学家、园林学家的味道。

  三十年前我学过画,之后还搞过美术评论,做过报刊的美术评论编辑。再后来则荒疏了这些爱好,依稀留在记忆中的只有数得过来的几位画界前辈了。叶浅予,就是这几位之一。我的记忆中,与叶老几乎没有正面深入的接触,自己的藏书中倒是有他的几本画册。舞蹈人物,戏曲人物,都很精彩。我最喜爱的是叶老画的话剧《茶馆》的一组人物速写,那才叫传神啊!

  这些年南北行走,总爱去看那些文化人的墓地。爱在那样的地方,与逝者无声地对话。爱观察那些墓碑的特色,品味墓碑风格与墓主个性的差异。墓地总是无语的,但我觉得总有很多内容都藏在那无语的背后。我,愿意去探询,因为那也可算作我的发现或认识。

  “富春画苑”那栋徽派建筑是两层小楼,白墙青瓦,很是典雅。管理者特为我们打开了二楼的房门,我得以参观了叶老故居的起居室、画室和卧室。卧室里,有一张江南常见的雕花大床,一张仿古书桌,桌面上铺着毡子,显然也兼作画案。而今斯人已去,书桌上只摆着一只大花瓶,插着褪去了花色的干花,好像是油菜花。旁边的架子上陈放了不少石头,一一编号,管理者说都是老人自己捡来、带来的。我读过叶老的一篇题为《拾石记》的短文,他开篇即曰:“石谱五字经,丑漏皱瘦透,玩物自成癖,独爱圆润厚。”一语道出他的赏石观。眼前这些多是浑圆状的石头,就是例证。

  叶浅予纪念馆是新建的,位于富春江北、桐庐县政府对面的广场东端,灰色的二层建筑,很醒目,有点像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的某一栋楼。门前也有叶浅予雕塑一尊,是全身像。

  馆内,迎面是一幅叶老的照片,黑白的,照片上的叶浅予,双目炯炯有神,翘硬的胡须更显其人的个性。二楼右侧,是专门的叶浅予展室,陈列了他的一小部分作品,包括姜宝林、王镛与他一起完成的长卷《富春山居新图》。称其为“新”图,是因为六百年前曾有一幅《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画的就是桐庐这一带的山水风光。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幅佳作,惜乎三百多年前即分为两截,六十多年前又分藏在海峡两岸。一生以人物画为主的叶浅予,遭“文革”厄运后被解放,几乎每年都要回到富春江边的故乡。家乡的巨大变化,唤醒了他对山水景色的感情,“挥舞老笔贪婪地猎取新形象”,且断断续续画了数年。我记不得哪年在哪里曾看过这长卷,或初稿,故有依稀印象。此次在纪念馆观赏这幅长卷之前,在江边桥头的“鱼人钱”饭馆吃饭时,看到墙上有一喷绘的山水长卷,我即言:那就是《富春山居新图》。饭后,同伴小敏结账时,顺便问老板是不是,老板很肯定,又指点着画面热情地告诉我哪一段是桐庐。观赏长卷时,我注意到尾端叶老的长跋,其中特别提到前人以大观小、以近观远、以体观面、以时观空的四个观点。可以说这是长卷创作的一个要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