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重点推荐 >> 正文

《空手套白狼》(21)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6日15: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彪叔

  老村长听说高英来了,激动得热泪盈眶,前来村口迎接。高英最惦记的还是她当年教过书的“学校”。村长在前面引路,说:“还是那孔窑。二十几个娃儿,一个老师,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张慧能来时一直有一个疑问,佛陀墕这个村子选址干吗选在山顶上?为什么不选在山底下有水的地方呢?这多不方便呀。他请教村长,村长说,人撵土地呀,地都在山上,播种营务方便。山底下有水可没有地呀。张慧能还有疑问,那干吗都把窑洞凿在半山崖上呢?为什么不开在平缓一点的地方呢?村长解释道,很早以前战乱不断,时常有土匪打家劫舍。这佛陀墕只要截断东西两头的路,谁也进不了村,所以是求个平安。张慧能又问,那佛陀墕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村长解答道,早先这附近的清宁寺有一个修行的老和尚圆寂后埋在这里,就埋在最高的土疙瘩上。据说几百年了,埋老和尚的土堆不增也不减。山都变了,那土堆却始终没变。村里人谁要是动了那土,就要生头痛病。张慧能“啊”了一声,他恍然大悟——“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就是学校,没有牌子,没有院墙,没有操场。只有一个生铁铃,一孔破窑洞。一个老师和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都挤在这窑洞里的二十几个学生。学生们也放假了。但村里有生人到,他们就成群地挤在后面看热闹。张慧能扫视了一眼;他们的脸上都灰不邋遢的,衣衫褴褛。有好几个男孩穿的鞋露出大脚趾。村长介绍:“代课老师是从子长请来的高中生,一个月300块,村里各家分摊。乡里不准办这个学校,说是不符合办学条件。让这里的娃去七里以外的吴家墕小学上学。七里山路太危险,加上吃饭一天来回跑四趟也不实际,后来乡里勉强同意挂吴家墕小学佛陀墕分校的名号。”高英触景生情,眼睛湿润了。她对村长说:“我们带来些书、文具和球鞋,你先收着,到时发给老师和孩子们吧。”

  村长把高英领在他家的窑里。村长老婆拉着高英的手嘘寒问暖,张慧能听不太懂。张慧能仔细端详着他家院落——喂了三条狗,一头牛,一头驴,两口猪,一只白山羊,一群鸡,两只猫和两只剪了尾巴的野山鸡,算得上是人畜兴旺啊。他开始切入正题,打问村长关于剪纸婆婆的故事。来佛陀墕之前,在驼城民间艺术博物馆,解说员就曾面无表情地背书一样介绍道——剪纸婆姨的命苦啊,你们看到的只是光鲜的一面。就说远处的,安塞西河口的常振芳生了11个娃都没活,最后就落了个女子。她的心是碎的,她就拼命剪纸画画来圆她金玉满堂的梦;富县的张林召先后生了13个娃一个没活,她改嫁四回,老汉都短命走了。她就发疯地剪呀剪,要救活那些死去的亲人;还有延安的姬兰英一辈子没生下一男半女,老人一生都在剪花、绣花,栽花种草,日日抚摸它们。与它们说话,伤心落泪。

  村长说:“我们村的张氏,13岁就嫁到佛陀墕。婆婆手把手在麻油灯盏上熏花样子,一连钉好七八个纸样让她剪。婆婆教他,会剪花的女子要把花种在心里,等一有雨水,花就开了,花开了心里想要啥就是啥。婆婆告诉她,咱这山里没水,可大山底下压着一片汪洋。听先人们说汪洋里有很多长着人头的鱼,这鱼是神鱼,是咱地方的保护神。你要多剪人头鱼,保咱孩子平平安安。她就拼命剪了好多好多人头鱼,铺满一整炕,被西安来的一个画家收去了不少。还有我们隔壁曹家山的花匠婆婆曹秀英,小时候被卖了好几回,后来被一个当兵的救下,娶了她。也是苦命,一辈子没养一个娃。请人打了三眼窑,都塌了。好不容易总算修成一个院,安门窗的时候老汉又死了。听说后来她改嫁跟了一个识字的老汉。她剪纸最有名,外国人稀罕得很,买了好多。”

  张慧能心情有点沉重。不深入了解,你哪能知道剪纸的花匠婆婆的内心的煎熬、磨难和苦楚。每一件作品后面都是用心酸的泪水和血水浸染的,她们用剪纸叙说着生命的艰难和动荡,生命的顽强、绝望和希望。她们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生命,而且流芳百世。自己却吃尽苦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这难道就是她们的宿命?

  在村长家吃饭期间,不远处传来嘹亮的唢呐声和锵锵的锣鼓声。村长说:“这是李老汉家开新窑安门窗,请的是唢呐延家的班子。”高英说:“我知道。延虎子兄弟七个正好一个班子。听说他们对着家门前的山里的回音壁练气,能吹三天三夜也不觉着累。最小的弟弟生下来就是瞎子,可就数他吹得最好。”老村长说:“是啊,这几年他们没少挣钱。但他们走在人前吃在人后吹皮捣鼓为人奔忙,也是难活啊。”村长言下之意好像看不上这种营生。

  下山的路上,张慧能陷入沉思。改革开放都快20年了,这横山山脉的腹地丝毫没有什么变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地生活在大地的深处——窑洞里。不通路不通电,点的是麻油灯,按照上辈的模式艰难地生存。不知干旱了多少年,他们仍然守着寒窑和贫瘠的故土,坚信大山下面压着一片汪洋,坚信汪洋里的神灵人头鱼能庇佑他们。

  晚上10点才赶到绥德,就住在蒙恬宾馆。这一路上山下山的颠簸,张慧能一倒头便进入梦乡了。

  (三)

  “米脂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句有关驼城民俗的谚语妇孺皆知,但其来历和含义却众说纷纭。一般的解释说米脂的婆姨漂亮得就像他们的老乡貂蝉;绥德的汉高大威猛结实得就像他们的老乡吕布。可一旦外地人来到米脂、绥德又大失所望。尤其是米脂的婆姨。在米脂县城你满大街也见不上称得上“漂亮”的女人。就连街头的雕塑——骑在战马上的李自成恐怕也有同感。近来有人考证说,从语法、句法和上下文联系上讲,可能讲的是黄河西岸、无定河畔的四大特产:米脂的小米、绥德的石狮子、清涧的清石板和瓦窑堡的炭(煤)。米脂的小米粥真是好喝,煮好后端上来香喷喷上面飘着一层油。小米粥当然是婆姨熬的呀。绥德的石狮子可谓中国一绝,当然是绥德的汉子们用锤子、凿刀和錾子鼓捣出来的。这种解释似乎也有理。

  “对面山上黑洞洞,我家灶火红愣愣。娘叫我娃不要怕,狮子在墙上把眼眼瞪。”这则流传在驼城一带的童话说明石狮子与寻常百姓家的紧密联系。毫不夸张地说,你到了绥德、延川、佳县和清涧这一带,俨然进入到石器时代。整座佳县县城就坐落在一块硕大的青石上。县城就在高高的山顶上,脚下就是晋陕大峡谷和奔腾不息的黄河。毛泽东转战这里写下不朽诗篇——《沁园春?雪》;拦羊车的农民李有源唱响了《东方红》。县城里石窑洞、石房屋、石头垒砌的大街小巷、石碾子、石磨、马槽、锅灶台、粮仓、水缸、石臼子……而被誉为“石雕之乡”的绥德四十里铺的石狮子或昂头仰视或慈眉善目,顺着国道一字排开,绵延数十公里,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据有人考证,公元前后,石狮子是随着佛教的东传流入中国的。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兴盛而逐渐定型。佛教中的狮子为四足兽。释迦牟尼的坐席即为“狮子座”。佛教以狮子喻佛法威猛,能降伏一切恶魔。释迦佛出世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做“狮子吼”。这样以来,弘法护教的狮子就被当作通天通神的瑞兽,并匹配给文殊菩萨当坐骑,能降伏一切鬼魅。佛祖头上无数盘旋的螺纽是无穷智慧的象征,被移植在狮子头上的涡螺也因其“曲折”与“深邃”,而被当作佛性的延伸。陕北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旋涡地带,各族人民经过温情脉脉的联姻、混血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厮杀之后,渐渐需要用佛的力量来弥补人们精神的困惑。饱经战乱灾祸的陕北便到处凿洞窟,建寺刹,大兴佛道。陕北人在参拜时对通灵的神狮情有独钟,并寄托最理想化的愿望。狮子的形象便逐步深入人心,受到推崇。

  汉代以来,石狮子雕像大致经历了从汉唐的高大威猛的仰头狮子发展到明清时代的平视狮子;从佛本位、官本位发展到民本位。狮子回到了民间,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功能主要演变成镇宅护院,甚至作为拴娃娃的灵物、伙伴和玩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