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天才作家”钟晓阳销声匿迹多年 称“不想写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6日10:10 来源:羊城晚报 何晶


  30年前,香港女孩钟晓阳以一部《停车暂借问》成为闪耀当时文坛的一名新星,一度被美誉为“天才少女作家”。但令人诧异的是,她从此几乎一路低调,以至于今天提起她,除了当年那本成名作,似乎再也难想出其他的关键词。

  直到近来,大陆新经典文化引进了台湾再版的钟晓阳唯一散文集《春在绿芜中》,并增补后传,在读者中传扬。凑巧的是,在当下内地红极一时的王牌娱乐节目“我是歌手”一场关键比赛当中,台湾歌手杨宗纬凭借一曲《最爱》实现了大逆转,而这首凄切深情的《最爱》,正是当年由钟晓阳作词的经典作品。一时间,钟晓阳又再度回到喜爱她的人们视野当中。

  然而她还是那样低调的一贯风格,虽然难得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依然惜墨如金,在图片中都不肯以正面示人。钟晓阳曾说,愿像一枚软心糖,外表坚硬内心柔软,“不管我外表为了应付这个世界变得怎么样,强硬或者是冷漠,我希望永远能够保持一点柔软的心,对人能够给出一种关心。”个中滋味,需要读者与之一同体会。

  “正牌林黛玉”出现——孤傲、挑剔的气质

  钟晓阳好似从古典文学中走出来的女子,生性沉静,不喜说话,好读书,用小楷填词,听的音乐也是古筝、笛子、琵琶一类,在书房一坐就是半天。

  从爱读,到爱写,古典诗词为她打开文学的第一道门。最早,她模仿李白的诗,作了两首五言绝句,并央求妈妈请楼下图章店的叔叔替她写在扇子上。小小年纪,开始陆续发表散文、诗歌在报章上。

  中学时读到朱天心的《击壤歌》,“从第一句话就被吸引,捧回家读完后心中又满又乱,决定提笔写信给天心”。朱天心曾笑言初次读到钟晓阳的信时,“感觉正牌林黛玉出现了,不是柔弱,而是她孤傲、挑剔的气质”。

  1979年,17岁的钟晓阳只身前往台北找朱家人。初见朱天心,感觉“她慧黠的眼睛,俏挺的鼻子,相当有灵气”,朱天文则是“脸如满月,眉目间有贵气,笑时抿着唇,总是善意”。那次台湾之旅,她们一同游屏东、花莲,还拜访了三毛。那是“三三集刊”最鼎盛的时候,每天很多热爱文学的年轻人在朱家穿梭,给钟晓阳很大震撼。

  钟晓阳的母亲是沈阳人,也是这一年,她随母亲回沈阳探亲,亲见东北山河,年底用十几天时间完成了“赵宁静的传奇”第一部《妾住长城外》。1981年,她完成第二部《停车暂借问》及第三部《却遗枕函泪》。次年,三部曲结集为《停车暂借问》由三三书坊出版,其后由香港的出版社引进,一时轰动港台文坛,钟晓阳随之被誉为“天才少女作家”。

  “就是不想写了”——停车莫再问

  《停车暂借问》之后,钟晓阳陆续出版了《流年》、《爱妻》、《细说》、《燃烧之后》等作品。她的诗作《最爱》被李宗盛谱曲,被潘越云、张艾嘉演唱。2001年,刘德凯将《停车暂借问》改编成电影,由周迅、张信哲主演。

  可是,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作家,却在长篇小说《遗恨传奇》出版之后销声匿迹了。从90年代末期一直到2008年,有关钟晓阳的传言始终不断,患忧郁症、移民澳洲……2008年香港书展,钟晓阳重新出现在读者面前,演讲的题目直接就是“停车莫再问”。面对种种猜测,她的答案简洁明了:“就是不想写了”。

  虽然很喜欢写作,但她说写作从来都不是必须的。“其实那时也不是那么突然就决定不写,只是顺应着生活中的一些状况,变得没有时间兼顾了”。

  她在香港的生活波澜不惊,从事电脑、电子通讯产品的翻译,也译过电影字幕、场刊,等等。她给王家卫做过电影文案、字幕方面的工作,也尝试过担任编剧,《阿飞正传》主题曲《是这样的》,也正是钟晓阳作词。

  2007年年底,受到香港明报副刊主编马家辉邀请,钟晓阳重新开始写作。内敛的她平日很少与其他作家联系,除了偶尔在文学活动的场合碰个面,也仍是不喜说话。她说作家在哪里都一样寂寞,但有时拿起香港的文学杂志《字花》,看到有分量的写作者仍在继续写作,年轻作者越来越出色,“也还是觉得是值得欣慰的事”。

  链接

  钟晓阳,香港作家。1962年12月生于广州,父亲是印尼华侨,母亲是沈阳人。1963年随父母移居香港。1981年赴美,毕业于美国密西根东部大学电影系。同年出版成名作《停车暂借问》,震惊港台文坛,成为当时台湾十大畅销书之一。

  访谈

  羊城晚报:《停车暂借问》出版后,被称为天才少女,你自己怎么看?作家生涯中,名气来得太早会不会成为压力?

  钟晓阳:当时是高兴的,但后来发觉“天才少女”原来也很多。名气早来迟来都一样有压力,早来的好处是有较多的时间适应。

  羊城晚报:《停车暂借问》后来被改编为舞蹈剧和电影,你看了观感如何?

  钟晓阳:我都看了。透过别人的眼光看自己的作品,等于是重新认识它,很有意思。舒巧老师的编舞优美,充满了起伏跌宕,让我对形式转换这门学问加深了认识。而刘德凯导演的电影是他的处女作,有初次创作的元气和清新感,特别是看到那些东北场景呈现眼前,是个感动的经验。

  羊城晚报:相比小说,你会认为哪种艺术形式更具有冲击力吗?

  钟晓阳:很多次看电影,我都惊叹于电影的震撼力如此之强。看舞蹈剧的经验比较少,但是看歌剧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当然,看小说也有过无数次。所以,我想任何作品只要找对了对象,读者或者观众找对了作品,“冲击力”就会发生,并不会囿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有人觉得小说给人“表现力不足”的感觉,我认为是作者的文笔问题,而不是小说这种形式的先天不足。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追忆逝水年华》这些作品,小说可以做到的阔度与深度是惊人的。

  羊城晚报:你在1983年写的《可怜身是眼中人》里提到:“目下的情形,诗是太高尚了,小说又太是非,倒是轻佻危险的散文体,适合我此刻撩东拨西的冒险精神”。30年过去了,现在对小说、诗歌、散文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钟晓阳:诗是比较纯语言的东西,以我目前的状况来看,进入诗的世界好像有点费力。散文难在言之有物,近年也少些,主要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意见、感受、见闻,都没有特别想写的,所以常常会羡慕人家引经据典写很漂亮的散文。而写小说像造房子,用人物和情节搭建出一个结构,很费时间,但也有很大乐趣,这也是我目前的最大乐趣。

  羊城晚报:创造力会和年纪有关系吗?现在还写诗吗?写小说和写诗如何相互影响?

  钟晓阳:生命的一切变化都与年纪有关,很难想象创造力会是个例外。写小说和写诗是两种状态,我不太觉得有相互影响这回事,但也实在是很久没有写诗了,目前在试着写个小说。写作从来都是在痛苦摸索中进行的,但不会因此让快乐减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