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民生七日,一周评说。对于爱看电视的观众来说,最近炒得火热的话题,莫过于拍成“魔幻色彩”的“抗日剧”啦!泛滥,雷人,穿越乃至娱乐化严重,都是对近日荧屏“抗日剧”的形容词,那我们就先从一个镜头来看看,这些形容词背后的真实现象。
民生七日 一周评说:武侠、言情、科幻的“抗日剧”
抗日英雄徒手撕鬼子。电视剧中,这位英雄竟然徒手将日本兵不偏不倚,从正中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先不说这血腥的画面,导演对剧情的设计引来了一片嘲讽,有网友不禁发问:“您以为是撕鱿鱼片吗?亲。”但离奇的桥段远不止这一段。我们的抗日英雄都是武林奇侠,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很难想象,抗日英雄凭借功夫,就可以与侵略者的机枪大炮相抗衡,但这些设计就出现在电视剧当中。武林奇侠们个个以一敌十,飞檐走壁,白刃杀人,无所不能,弹指间敌人就可以灰飞烟灭;一颗手榴弹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飞机,一把飞刀竟然可以消灭敌人的重炮。再低劣的武器到英雄手中都会变成了神器。
电视剧中甚至还有这样一个情节,抗日女侠被鬼子强奸后突然爆发、几十秒内用箭射死二三十个鬼子的场面。这一情节不但让很多观众都在怀疑导演的智商,还有一部分观众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当然除了功夫了得,导演们还非常注重英雄的外在形象,他们还可以穿上皮衣,戴上雷朋,骑着沙滩摩托车,留着酷酷的大背头,导演就差再给英雄配一个发型师了。
市民1:各种打 各种飞 一脚恨不得踹出八丈远 太假了
市民2:拿手把一个人掰称两半,就是拿手掰,怎么可能呢?
的确,这些情节不得不说让人啼笑皆非。还有观众说,抗日剧渐渐变成了科幻片、魔幻片,小朋友以为抗日英雄都是奥特曼呢!那如果说只有一部抗日剧是这种现象,可能只是个别导演、编剧的问题,可当多部抗日剧都在以如此现象出现的时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再来了解这样一个人。
节目资料:(史中鹏)
导演都喜欢找我演日本人,因为我演得好,死得好看,要有绝技,演得够猥琐,看到花姑娘就这样,看到八路军就这样。。。
这个小伙儿叫史中鹏,今年23岁,已经有六七年的群众演员经验了,前两年主要拍古装戏,近几年忙碌于越来越多的抗战剧,仅2012年,史中鹏就参与演出了30多部抗战剧,演了两百多次日本兵,而史中鹏的经历在横店影视城并非个例,据了解,每年在横店影视城的群众演员接近三十万,其中百分之六十都有演鬼子的经历。横店影视城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也被网友誉为横店抗日根据地,有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一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其中48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约占30%。
市民:一个晚上至少5个卫视都在演抗日剧。
两百多部电视剧,涉及抗战剧和谍战剧超过70部,这就是我国主要频道黄金档播出内容的数据统计,而屏幕到处打鬼子的现象,2013年也许还将继续。数据统计,今年1月到3月,即将或者已经投入拍摄的抗日剧多达三十多部。
市民3:我认为它不严肃,是一种娱乐化的东西,不像我们小时候看到的那种那么振奋。
市民4: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历史,不要拔高日本人的计谋,也不要忽略老百姓的智慧。
我们再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既然老百姓对雷人的抗战剧颇有质疑,那为什么这些个剧依然在荧屏上热播不衰呢?市场为什么是不叫好但又非常卖座的反应呢?我们不妨拿冯小刚去年底公映的严肃抗日题材电影《1942》来对比一下,这部民族史诗类电影上映前备受期待,上映后仅收得3亿多的票房,远低于同时期喜剧片《泰囧》的13亿票房。不得不说,这跟观众的收视习惯也是密切相关的。
节目资料(白岩松采访冯小刚)
冯小刚:人们在需要电影娱乐时,也需要带给他们一些思考。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副教授 倪骏 不能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 应该去引领观众的习惯
集武侠、言情、魔幻于一身,这就是眼下“雷人”抗战剧的现状。只要收视高,编剧就敢编,投资方就敢投拍,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部接一部的抗日雷剧。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当下这个社会环境,的确,观众的娱乐精神都很强。这也是近两年各种戏说宫廷剧火爆的原因,戏说“乾隆”、戏说“甄嬛”,那如果说我们可以容忍戏说皇上、戏说后宫的话,对于我们民族历史上这样一段惨烈、惨痛的抗战历史来说,还能容得戏说吗?接着说。除了抗日剧火热之外,最近还有一位卖猪肉的人很火,为什么火呢?因为他在自己的母校北大演讲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给母校丢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