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出版人访谈 >> 正文

黄隽青畅谈出版业:传统出版业早晚得出大问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5日10:36 来源:广州日报
黄隽青黄隽青

  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金推手获得者黄隽青畅谈出版业:“传统出版业早晚得出大问题”

  黄隽青偶尔会怀念2008年前的“美好时光”。那个时候,他还没有遭遇“杜拉拉”带来的巨大成功,中南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也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今天的中南博集天卷已经成长为中国民营书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作为董事长,黄隽青的压力也史无前例的大。在他看来,国内空前繁荣的出版市场实则乱象丛生。数字出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不知何时又会出现的新技术,让他充满危机意识。本专题采写记者吴波

  谈文学:对纯文学敬而远之

  从策划《杜拉拉升职记》、到运作蔡骏的悬疑小说《天机》、再到引进《不抱怨的世界》、《正能量》掀起励志风潮……中南博集天卷的书似乎成了畅销的代名词。它的掌门人黄隽青,以敏锐的商人嗅觉令人印象深刻,以至于忽视了他身上早年间的另外一个“标签”:文学青年。

  黄隽青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进入某出版社供职十余年,升至副社长。2002 年,却从体制内跳出,成为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

  “可以说,打从创业之后,我就距离纯文学渐行渐远了。”曾经对每一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如数家珍的黄隽青告诉记者,在2000年之后,这已经成为他知识体系中的盲区所在。

  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关于纯文学是否可借这个契机重新壮大,出版圈、文学圈都在非常热烈地讨论。“我当时就说,该怎样还是怎样,莫言得奖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改变。”

  黄隽青告诉记者,从他个人的价值观和感情上讲,他太希望莫言得奖能给市场带来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太希望这个市场能够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状况。但理智告诉他这不可能。“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纯文学市场份额下降得特别大。这跟我们的市场转型有关系。纯文学需要内心非常安宁地去进行。而现在从整个社会大背景,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浮躁和功利的。”

  “好的纯文学作家,在国内不过就是卖五六万册的市场。当年的莫言、苏童,写好了可以直接进入作协,拿到的工资足以过一种体面的生活。这对现在的作家来说是不可能了。你必须得面对市场,才可以靠写作谋生。”

  因此,黄隽青并不讳言,在实践操作中,他对出版纯文学作品是有一定畏难情绪的。现在并没有什么特别让人心动的纯文学创作者,让他愿意抛弃市场巨大的诱惑,为之铤而走险。

  “坦白地讲,我们公司的产品,至少有50%并不符合我本人的理想和价值观,但我也得支持它们,因为市场对它们有需求,它们能让我的企业生存下去。我尽量让我的东西能长远一些,有价值一些。但必须得承认其中很多东西是快速消费品。”

  谈转型:内容为王

  在黄隽青看来,出版市场“表面繁荣”,内在问题却非常多,“传统出版业一定会出现特别大的问题。我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只知道它一定会降临。也许就像百年老店瞬间倒掉一样,会有一个技术上的革新,突然间宣告传统出版业的末日就要到来。”

  因为有这样的危机意识,中南博集天卷在坚持自己传统的核心业务的同时,开始不断做一些新的尝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落实到纸面的阅读习惯可能会大受冲击,但是对于‘内容’的需求却会长期存在。”对于这个“内容输出”的理念,目前或许没有比“杜拉拉”更好的范本:从发现网络上流传的一个2000字的职场故事、到策划《杜拉拉升职记》的创作及上市、再到逐渐衍生至影视、话剧、相关广告等领域,杜拉拉的故事迄今已经创造了几个亿的市场价值。

  但黄隽青并不仅仅满足于内容向影视及数字出版方面的输出。

  “去年开始我们已经在开发一些新的产品,比如以一些高端客户作为服务对象,组织文化之旅。区别于旅行社的是我们有更多的文化附加值。我们将来还会策划一些海外的博物馆之旅,同样会有学者型的作者陪同前往。”

  黄隽青深信,好的“内容”永远都是值钱的。这个内容不一定停留在纸面上,也不见得就只能变成影视图像。它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不断衍化成各种超出我们想象的形式,这也正是传统出版业寻求突围的方向。

  黄隽青:

  “缺乏创新,一窝蜂的模仿,在当下的市场上不被认为是耻辱、反而成了一种荣耀——因为来钱快。某一个题材,本来是一块肥沃的土地,通过精耕细作并假以时日,完全可以长出参天大树,但因为大家的疯狂模仿和抄袭,居然可以把它快速地变成一块盐碱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