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话剧《资本·论》首演 引发强烈争鸣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2日14:02 来源:人民日报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作演出的《资本·论》一剧,日前在首都剧场上演,引起了比较丰富的议论,在此刊载两篇观点不一的文章,希望学理层面上的探讨和争鸣,有益于话剧艺术生产的健康成长。    

  ——编  者

话剧应该展示思想的魅力

  刘 平

  在深化艺术院团改革的今天,资本对戏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是否有了金钱就能创作出好作品呢?这是话剧《资本·论》向人们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该剧演出后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作演出的话剧《资本·论》,以艺术的方式演绎了金钱与艺术、与人的生活追求和思想意识的关系,让观众看到了金钱对人性的异化、对戏 剧的支持与戕害。毋庸讳言,戏剧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但是,如果资本以“支持”的名义“绑架”戏剧,把戏剧作为资本升值的工具或手段,那么这样的“支 持”就可能对戏剧造成一种“戕害”。

  戏剧人刘炫锐想排演新戏没有资本,求助于投资人王某。王某以给刘炫锐投资500万元为由,要求刘炫锐搞出一个“大动作”——十部经典戏剧同时上演。这 样做,艺术质量当然无法保证。演员为了过上好生活,虽然疲于奔命又不能不演。由此,人们看到资本升值的运作方式与戏剧的创作过程是大相径庭的。资本追逐的 是结果——即资本的最大利益化,为此资本持有者要采取一切手段来达到这样的目的;而戏剧创作所重视的是过程,是自身品位的提升,它的结果就蕴含在过程中, 评判戏剧的权利在观众手上,其结果在观众心里。因此,如果投资者以“资本”胁迫戏剧创作,其后果是不言自明的。

  资本不仅有可能绑架戏剧创作,而且也可能会绑架观众。正如剧中所演绎的,当每个观众都成为戏剧的投资人,会是一种什么结果?观众所关心的已不是戏剧的 艺术质量,而是自己的投资能否收到更大的效益。投资人表面上是投资戏剧,但他的注意力却不是戏剧,而是剧场里观众的反映,他是以剧场里观众“掌声”的分贝 高低来决定投资额的多少。这样一来,舞台上演出什么戏,演出质量怎样,在他们看来已经无关紧要,观众进剧场只要拍响巴掌,就会赢得投资者的投资,就会给自 己的投资带来升值空间。这种以“结果”为“目的”的思维方式,投资者高兴了,而戏剧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发展到后来,刘炫锐认为剧场里的舞台都是“多余 的”了,应该“铲掉”,他的行为已与他最初的戏剧梦想完全背道而驰。

  该剧的演绎看似一场“游戏”,实则却让人们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着实“领略”了资本这把“双刃剑”的“功能”。看这样的戏,人们还能够无动于衷吗?

  当然,《资本·论》的演出并非完满无缺,这部作品仍有加工、提高的空间,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显然还欠缺深厚的哲学功底。但是,创作者敢于面对社会现 实提出问题,并以戏剧的方式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对现实发展的一种忧患意识,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在当前很多戏剧创作或远离社会现实,没有思考, 或伪造现实,一味制造娱乐,或以上座率判断一部作品的时候,该剧更显得难能可贵。话剧是贴近现实、表达民众声音的艺术,它应该对现实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 自身的思想光辉,创造“美”的意蕴,为观众提供审美愉悦和思考的快乐。

不过一场形式花哨的“舞台秀”

  余  非

  由喻荣军编剧的话剧《资本·论》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日前赴京展演剧目中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该剧灵感源自马克思的经典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创作 内容结合了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这一世界性事件,力求通过对资本本质、特性的揭示,探讨人与资本的关系,展现资本对当代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与制衡。剧作从 “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演员刘炫锐“罢演”风波开始切入。一个满怀戏剧梦想的青年,在对演出剧目不满、制作经费困难等现实问题的刺激下,启动了戏剧与资本共 谋的计划,他以打造“戏剧帝国”为梦想,制造出一个虚幻的巨大产业泡沫,最终这一资本梦想不仅毁掉了戏剧,也打破了人性天平的平衡。乍一看,这是一个光鲜 新颖的故事,题材也极富现实挑战性,然而,由于创作者过于注重对资本本质层面的揭示,急于想阐明当代资本流通和投机的某些规律,造成该剧的人物、情节被既 定的理念捆绑,叙事情节、舞台呈现暧昧而琐碎,灵魂游移。

  剧中,刘炫锐被资本裹挟前行,他把舞台上下所有的人都推进了资本的漩涡,让每一个参与者被迫做出选择。异化的人生与膨胀的欲望,本可以使刘炫锐这个舞 台形象更具典型性和深刻性,但剧作却让他承担起诸多额外的主题传达功能,从艺术层面折损了该形象的审美价值。在他的话语系统中,有对政治经济学术语的生动 阐释,有对戏剧艺术现状的牢骚,更有对观众观赏过程的干预,虽然信息容量庞大,却直白说教,难觅人物行为转换的内在依据,看不到人物形象的层次感、丰富 性、复杂性。此外,为了突出资本的无所不在和“两面性”,该剧还穿插了形式多样的场面、桥段,比如,用倒牛奶和工人辞职抗议的歌舞场面表现生产过剩、剩余 价值的内涵;以地产大鳄、艺术大师与刘炫锐的“高端”对话,表现资本对文化的侵蚀,调侃当下文化怪现状等。它们分散在剧情的各个节点,烘托出资本操控下的 现实图景,不能不说用心巧妙,但给观者的感觉,似乎所有的问题都触及了,所有由资本引发的热点话题都得到了宣泄,却又仅仅悬浮于表层,浅尝辄止,缺乏深刻 反思的力量和光芒。

  观看该剧最大的感受就是剧作内容与形式之间的拧巴。导演急于想把各种新的表现手段统统打包压缩在以“资本”为名称的文件夹中,于是,舞台上集合了音乐 剧、肢体剧、集体舞等不同艺术类型,混搭了间离效果、小品元素、即兴戏剧等多种表演样式,杂糅了写实、荒诞、象征等数种艺术风格,并用声光电等科技元素拼 贴出带有“后现代”意味的剧场效果。如此多的元素组合在一起,以走马观花的形式一一呈现,演出效果确实好看、花哨了,观众也开心、惊诧了。可当他们走出剧 场,重新打捞剧中的形象脉络和叙事逻辑时,又能沉淀出多少感喟、思考呢?舞台上,演员时而唱歌、时而跳舞、时而朗诵,在不同的演出形式中转换角色,忙于应 付各种形式上的“秀”,在视听上带来了海派话剧的新潮和时尚。这种创新性的表演方式本无可厚非,关键看它是否有助于突出舞台的核心——人。观罢全剧,那些 希冀欣赏表演艺术的观众,除了能津津乐道地讨论开场“罢演”的真假外,剩下的审美感知都散落到了新奇、光鲜的晚会式呈现中,对表演追求、美学风格难以产生 完整、统一的印象。我们理解创作者的良苦用心,也能体会该题材的现实意义,但是生活总归是生活,艺术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需要凝练、含蓄、转化。悦目 容易,赏心难。优秀的戏剧作品之所以能留下来、传得开,就是因为它们追求更深的精神内蕴、叙事智慧,讲求更高的审美体悟、原创品质。在这一方面,该剧还有 提升空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