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中国音乐剧”的轮廓样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2日13:59 来源:天天新报

  当话剧这个诞生于古希腊的艺术样式,1907年以春柳社的《黑奴吁天录》在沪上演为标志后,“话剧民族化”的学术探讨就此逐渐点燃进而燎原。何谓具有民族化的“中国话剧”,可能确有几出剧目看着像,但是至今在理论上并没有一锤定音式的结论。当“中国话剧”、“民族化”的议题还悬而未决时,被所谓市场推手拱得人心痒痒的“中国音乐剧”又引发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争论。就像话剧一样,何谓音乐剧原本在西方的界定一清二楚,但是到了中国,又模糊了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戏剧框架编创的《二泉吟》为所谓“中国音乐剧”勾勒出了轮廓样貌。与一些国产音乐剧不同的是,该剧并没有呈现整台唱着“回忆”的猫,没有戴着假发在迪斯科舞曲下用中文唱ABBA的角色,更没有以嘻哈乐混搭戏曲高喊着“XX戏为什么不能这样唱”,而是以戏剧为骨架,以包含中国民族音乐基因的全新曲目,联手塑造人物性格,推进故事情节,间或抒情明志。在确立全剧音乐风格时,创新得以高辨识度的民族音乐音符嵌入具有流行曲风的曲目中,而演员则以各自性格分明的歌喉,展现出民族、美声等各类唱法……该剧的戏剧理念构架出了“剧”,音乐创作与表现契合了“中国音乐”——前者,为轮廓;后者,为样貌。

  正仿佛北京人艺的《茶馆》成了“话剧民族化”的摹本;《二泉吟》则为“中国音乐剧”搭了框架,这样的探索要跨过几道坎——该剧明确了“中国音乐剧”要用“中国音乐”。虽然从技术层面分析,根植于西方的音乐剧就好比中国本土的戏曲——同样通过歌舞方式叙事抒情,但是21世纪的中国音乐剧也只能有着传统戏曲的面貌么?既然西方音乐剧是以西方音乐为推进剧情的动力,那么中国音乐剧为什么不能以中国音乐推进呢?中国音乐亦即民族音乐的表现力,虽然不能全盘依赖来推进剧情,但是也能展现其大美,创作者把观众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片段拆解开来融入流行歌曲,全剧听得出《二泉映月》、《茉莉花》甚至《上海滩》的影子,具有民族风的流行歌曲仿佛改良旗袍,远比以亚洲女子身量撑着厚厚垫肩的西服套装来得雅致,更有融合美。

  “中国音乐剧”的情节推动力首次依赖戏剧结构,许是以往国产音乐剧的主导者多为音乐人,所以被“西方音乐剧是以音乐推动剧情”而一叶障目,挣扎于如何谱写成为推手的西方音乐,却总不能与中文歌词和谐互动,听得人也纠结。纵观中国戏剧戏曲史,戏剧结构从来不是中国剧目的强项,音乐剧结构其实是话剧结构的“简化版”,在骨子里就讲究结构的音乐剧再辅以音乐推进剧情的动力,则仿佛马力十足的四驱SUV;而以戏剧结构为先,同时辅以中国音乐流行元素的则好比动力刚好、行驶流畅的轿车,至于大部分国产音乐剧,都在不同程度颠簸着乘客的屁股。文/朱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