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王若虚:青春文学并不全是“明媚忧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1日10:27 来源:济南时报 韩双娇

  第六届新概念大赛获奖者、青年作家王若虚:

  青春文学并不全是“明媚忧伤”

  王若虚,生于1984年的年轻作家,生于上海。作为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他从初中开始坚持写作,小说还在《萌芽》继续连载。目前,王若虚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办一份名为《零》的电子杂志,一三五坐班,剩下的时间用来写作。提到新概念,王若虚觉得这个奖对于自己的影响已经比较微弱了,他认为这个奖项是一个平台,给很多有文学天赋和理想的年轻人机会,但是也有人是为了出名或者高考政策倾斜来参与比赛,他说,“革命队伍不可能永远纯洁”,并且希望消除人们对80后、90后年轻作家的标签化印象。

  记者:你是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的得主,能简要说说你和新概念的缘分吗?

  王若虚:其实新概念对于我,尤其是现在的我,影响已经很微弱了。我有一点特别,我是进入大学之后才获奖的。最初参赛是在高二的时候,参加了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后来又参加了第四届,但是这两次都没有入围决赛。唯一一次进入决赛,最终颁奖的时候,我还迟到了。

  记者:最近赵长天先生去世了,他是新概念作文比赛的创办人之一。

  王若虚:我和赵老师接触不算多,主要是在作协里遇到他,打个招呼什么的,他人很和蔼。貌似我第一次坐飞机也是跟赵老师一起的,当时萌芽编辑和作者去福建晋江一个中学的文学基地挂牌。大概是2008年或者2009年的时候。

  记者:你现在还是在从事文学工作吗?据说你在办杂志。

  王若虚:是这样的,我大学学的是金融专业,曾经一度在一本商业杂志工作过,但是由于本身就喜欢写作,和数字没什么缘分,就放弃掉了。目前我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合同工”,办一份叫做《零》的文学电子杂志,一三五坐班。这份杂志是上海市作协唯一的电子杂志,和《收获》、《萌芽》都不一样。其他的时间,我在写作。

  记者:作为新概念作文大赛比较早的参与者,你如何看待新概念比赛的作用和影响?

  王若虚:新概念也已经办了15年了,获奖者和参与者的数量其实是很大的,尤其是当年最早关注新概念的那一代人,现在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对于新概念的那种关注和参与,已经带来了持续的滚动效应。我觉得新概念是一个对于年轻作者很开放的一个平台,比起郭敬明办的TN(“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赛”简称“TN”,“文学之新”英文名为“ THENEXT”——— 记者注),新概念不会要求作者签约或者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没有那么重的功利性,这是新概念的特点。当然新概念也有劣势。

  记者:所谓劣势何在?

  王若虚:新概念会对高考录取有影响,比如获得一等奖的更容易得到自主招生的机会,最初的时候,直接为获奖者提供保送名校的机会。有些参赛者就是有这个目的去参加比赛的嘛,革命队伍不可能永远纯洁。但是评委会会根据作品本身尽量去选择那些对文学有纯粹感情的作者。

  记者:你现在办文学电子杂志,对于这种需要移动终端来阅读的平台,主要读者是年轻人,你会觉得争取年轻读者,对文学很重要吗?

  王若虚:是这样的。《零》目前是一个月一期,我们的主要读者就是那些刚刚入门写作的作者和爱好文字的年轻人,目的是培养和挖掘校园写手。我希望年青一代能保持阅读的好习惯,不管阅读什么,网络小说也好,纯文学作品也罢,总之要保持阅读。

  记者:在你看来,阅读本身是很重要的?

  王若虚:非常重要。现在80后基本上都30岁上下了,90后和00后的生活环境和我们那个时候又很不一样。现在是一个电子触摸屏的时代,维护阅读就变得很重要。如果年轻人只是玩手机、玩游戏而不阅读,这是很可怕的时期。因为阅读是人类很重要的智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这种作用何在?

  王若虚:阅读和电影、电视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们收取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下。正常人看电影的时候,总不至于停下来回味一番吧?阅读的优势就是在于慢,可以停下来遐想,可以抽象思维。文字让人的思维更完整,这是不能丢弃的。只看影像是不够的。

  记者:不过似乎人们印象中从新概念走出去的这些作家,都是千人一面的。尤其是媒体,一提到青春文学,就“明媚而忧伤”了。在你看来是这么回事儿吗?

  王若虚:对新概念走出来的作家,以及和新概念关系密切的青春文学,人们有很多误解。青春文学细分也有很多种,情绪化的、言情化的、家庭化的、关注底层孩子的、校园政治的。此外,我觉得青春本身就是个永恒的话题,不懂得的人才会喜欢贴大标签。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很多高中初中毕业生,你说他们在那里的故事算不算青春文学呢?

  记者:但是还是有人认为青春文学的写作题材实在是太窄了。

  王若虚:其实不是,现在很多作家的作品是在成长的,包括郭敬明。毕竟新概念也已经15年了,许多当时走出来的作者也都已经30多岁了,包括郭敬明自己现在的写作和刚刚出道时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也已经很不同。但是媒体不管这些,媒体总是喜欢抓重点,一讲到新概念作文,就会想到韩寒郭敬明,而忽略很多有才华的作者和类型。和那些作者同龄的读者现在都长大了,没时间看书了,考试考研找工作结婚生小孩……对那批人的印象还在青春期。

  记者:那么历史感呢?我们很难在新概念比赛走出去的作者身上看到宏大的厚重的写作,比如像陈忠实或者莫言那样。

  王若虚:我觉得是因为这代作者生活在一个很没辙的时代。更何况80后90后一代人生活的环境本来就是和从前的作家们很不同的,大多生活在城镇或者都市,历史感这种东西,主要还是农村素材打基础,培养那种广博。有些作家会出国去看看,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国度。纯文学本身就是小众的,商业写作稍微能带点人文内涵和思考,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能要求太多。

  记者:那么《零》这本杂志选择稿件的原则是怎样的呢?

  王若虚:故事创意。

  记者:比如?

  王若虚:比如有个90后小孩 写了一个落魄的摇滚乐手,后来全球僵尸病毒爆发,唯独他很开心,把僵尸关在体育馆里,自己站在僵尸够不到的地方开个唱,营造出自己很受欢迎的错觉。

  记者:很有想象力的故事,很不“青春文学”。

  王若虚:是的。

  记者:你愿意对那些还在向新概念大赛投稿的年轻人说点什么呢?

  王若虚:我想告诉他们写作在当下已经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工作,中国现在文盲率已经很低了,基本上大多数人都有了基础的写作能力。要想脱颖而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将写作作为全部寄托,不建议年轻人一开始就全部职业写作,最好是能有一份工作,阅历增加,坚持下去才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