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加拿大华裔女作家讲述:一个移民家族的隐秘历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09日10:04 来源:海南日报 梁昆
【加】郑霭龄 著 程亚克 孙成昊 译 重庆出版社 2013年1月【加】郑霭龄 著 程亚克 孙成昊 译 重庆出版社 2013年1月
少女时代郑霭龄的母亲(左)与外婆合影。少女时代郑霭龄的母亲(左)与外婆合影。

  《妾的儿女》是著名华裔加拿大女作家郑霭龄用英文写的自传体文学作品,讲述大时代背景下一个移民家族的生离死别,折射出一代人在残酷的异国环境中不为人知的艰辛挣扎。该书在上世纪第一次出版时,被誉为海外华裔文学的拓荒之作。为了写完它,郑霭龄花了8年时间搜集资料,深入采访了每一个相关者。

  有趣的是,在写这部纪实作品前,她是一位在圈中知名度颇高的经济学家,受雇于加拿大财政部,曾在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任期内担任政府高级经济顾问。

  从郑霭龄的外祖母到她,从底层华工的小妾、茶楼女服务员到加拿大总理特别顾问,一个移民家庭,三代女性,见证了百年移民的甘苦与中国、加拿大社会的巨大变迁,其间曲折,令人唏嘘。

  ■ 本报记者 梁昆

  20世纪初,成千上万的中国男人从中国广东到加拿大淘金,他们把妻子留在了中国,为了抵御他乡寂寞,这些男人纳妾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妾的儿女》是著名华裔加拿大女作家郑霭龄用英文写的自传体文学作品,以作者的外公、外婆、母亲为主要人物线索,串联起包括留守大陆的外公正室母子、跟随外公出洋谋生的小妾(即外婆)、被外公带回大陆由正室抚养的作者的两个姐妹的生活以及早期加拿大中国城华人生活。

  郑霭龄,1953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为第三代华裔移民,加拿大著名华裔女作家。《妾的儿女》为其处女作和成名作。

  本书1994年在加拿大出版,获得了众多文学奖项,现已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并且在美国、德国、荷兰等国都成为畅销书。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它也被作为研究文学、历史、女性、亚洲历史的资料和教材。

  好奇激发创作灵感

  海南日报记者:是什么激发了你对家族历史的兴趣?

  郑霭玲:我想一个人对于家族历史的好奇甚至在他自己意识到之前很久就开始了。那是对未被讲述的,未经解释的,未说出口的事情的好奇,是对沉默,对秘密的好奇,是对一个人自己所属的一代及过去的几代人中发生的事件与彼此的关系的好奇,它会纠缠你,烦扰你。

  所以,举个例子,在我的家族里,为什么没有我祖父母二人在一起的画像?为什么我祖母会住在出租屋里,儿女不在身边?或者我母亲为什么会那么伤心地说“我一无所有”,并且在孩童时期承受如此的孤独?带着这份好奇,你就会问,如果如此这般,将会怎样?比如说,如果我父母卧室那只香樟木箱子底层抽屉里那张画像上的两个小女孩能够陪伴着她,将会怎样?

  于是,无数的问题接着问题,只有好奇与研究能够让你得到一些答案。

  海南日报记者:时过境迁,采访、查证实物都不是容易的事,是什么驱使您完成这部作品的?

  郑霭玲:回忆是作家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如果你愿意,作家就是一个中介的角色。作家的目标传递着一种道德责任,与其说是在寻找贫乏的真相,不如说是在发现与思考真相的复杂性。

  档案资料的缺乏,书面证明的稀少,这本身便激发我去追寻我家族的历史。学术研究不足,文学作品更加罕见。我对我家族过去的研究也不能依靠私人的档案资料:我祖父那一代的移民多出身于农民阶层,绝大多数不会读写。极少有照片存世。

  当我正在考虑追寻这个故事的同时,物证正在自己消失。唐人街的建筑里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居民。而随着我祖父母那代人的最后一些进入历史,我面对的是一代人让路给另一代。我感觉记录的使命迫在眉睫,这样才不会让那些人与那些时光悄无声息地湮没在历史里。

  海南日报记者: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郑霭玲:最大的挑战也正是我学到最多的地方,将劝诱的回忆变为公开,将知道变为讲述。然后,明白什么是作家的任务,分类、整理,并且权衡那些回忆。

  我还想到对我的祖父母有一种责任,想到该如何讲述这个故事,我会冒犯他们以为已经被带进坟墓的隐私。我一直努力如何才能卸下这份责任,并且决定,我的讲述最好能够允许我在记录真相时,能够体现它全部的复杂性与维度。

  民族精神战胜重重困难

  海南日报记者:《妾的儿女》中涉及到了一个移民家族中的三代人,以你的外婆,你的母亲,和你为代表,你如何看待这不同的三代人?

  郑霭玲:对于这一点,我想得更多的是家族。我在本书的尾声里面也提到了这点:人的一生在她的时代开始之前开始,在她的时代结束之后继续———换句话说,我外婆做或没有做的事情以及她的经历,在我母亲和我甚至还没出生之时就已经造就了我们的人生。同样,我在我的一生中所做的事情,以及我所保守或分享的秘密,将会影响我的下一代或几代人。

  对我来说,最感兴趣的一点是“做一个中国人”这句话里传递的东西是这个家族的一种强烈情感,并且忠诚于这个家族。这种民族精神战胜重重困难存活了下来。正是家族的那种民族精神,从我的外祖父母传给我的母亲,然后传给我这代人的那种精神,让我渴望能够站在我外祖父祖籍那个村子的土壤上。

  海外华人群体反响强烈

  海南日报记者:写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家庭的背景对你现在的写作有影响吗?

  郑霭玲:作为一个移民家族,我的家族和其他的移民家族一样,有着相同的消遣模式。第一代人挣扎于求生,形成了固定的消遣传统,没有什么机会去消费艺术。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时间与能力去消费思想。

  在我加拿大的家族里,我是第一个有作品出版的作家。我的一些兄弟姐妹也从事着艺术的职业生涯。我姐姐是一名金属和珠宝雕刻家;一个兄弟是纪录片制作人。我对几代之间的迅速变化心存感激,我的外婆是加拿大唐人街上一家茶楼的女招待,而我,他们的外孙女,可以为这个国家的总理工作,并且如今拥有一份写作的职业生涯。如此迅速的变化证明加拿大已成为一个非常开明的社会。

  海南日报记者:这本书出版后,在海外华人群体中的反响如何?

  郑霭玲:第一个反应是既欢迎又害怕。欢迎是因为这是第一部反映华人经历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学术界认为,本书对历史、文学、社会学及其他一些学科的研究都会有所贡献,同时,还包括文化研究和女性研究。同样,在那个时候,美国也极少有这样的非虚构作品。

  当然,也有一些华人对本书感到害怕,因为它泄露了这么多关于一对夫妇的家族秘密,他们中间的一个是底层劳工,另一个则是茶楼的女招待,他们没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成就,这让整个海外华人群体感到“丢脸”,而不单单是我的家人。

  其他人则不同意这一看法。有些人说,本书展示了,“华裔加拿大人与其他加拿大人一样,有着同样的希望与梦想,同样的失望与成功,同样的挫折与成就”。有些人希望本书可以用中文出版,因为他们希望自己不懂英文的父母也能够阅读本书。他们谈到自己的父母对往事的沉默;他们认为,如果他们的父母可以读到像本书这样的一个故事,也许就能够敞开心扉,将他们自己家族的故事讲出来。

  一部开先河之作可以是抛砖引玉。很多人认为,家族,是搭起他们自己人生的脚手架,这解释了为什么这本书会在加拿大以外,以多种不同的语言引起了很大反响(迄今本书已翻译成十二种语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