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交流 >> 中外文学交流 >> 正文

认识当今的希伯来语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09日09:48 来源:光明日报
阿摩司·奥兹
阿摩司·奥兹
梅厄·沙莱夫
梅厄·沙莱夫
奥莉·卡斯特尔-布鲁姆
奥莉·卡斯特尔-布鲁姆

   以色列希伯来语文学的全方位革新,应该说在20世纪80年代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许多作家开始厌倦大是大非,厌倦为犹太民族的命运进行呐喊,甚至开 始怀疑具有《圣经》、《塔木德》等文化意义暗示的希伯来话语,在世界上感到孤独,在家园内感到无力。与此同时,以色列社会本身愈加城市化、西方化,许多人 到国外旅游,甚至到国外定居寻求机遇,新移民、尤其是俄罗斯移民又在源源不断涌入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信仰遭受到新的挑战,与之相关的意识形态诸多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文坛上相应地呈现出一种多元倾向。

 

老作家与中青年作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登上文坛的一些作家,诸如奥兹、约书亚、阿佩费尔德等仍旧勤于笔耕,他们不但创作出意蕴深邃的作品,而且具有人格魅力,在文坛上极具影 响。奥兹在2002年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引起了东西方读者的广泛兴趣。2007年出版的中长篇小说 《咏叹生死》,集中描写一位不知名“作家”一天之中八小时的经历与想象。小说不再以人物或情节为中心,不再将焦点置于家庭、社会与历史;而是将关注点转向 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构筑主人公对周围人的想象,既让读者了解作家的创作过程,又能让读者参与其中。

  许多在上世纪80年代脱颖而出的中青年作家在新时期与老作家分庭抗礼,难分伯仲。大卫·格罗斯曼 的《证之于:爱》堪称大屠杀文学创作的经典之作。《躲避消息的女人》抒发了格罗斯曼对在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中丧生的爱子的伤悼之情,感人至深。梅 厄·沙莱夫以幽默诙谐的风格与出色的语言才艺成为以色列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蓝山》,连续数年在以色列位于畅销书之列,在欧美世界反 响亦很大,有的评论家甚至将其称作“以色列最好的长篇小说。”其后最受欢迎的年轻一代作家当推爱德加·凯里特。成名作《思念基辛格》 采用平铺直叙的话语、简短凝练的句式,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加以变形,有时甚至将《圣经》中的许多暗示玩弄于股掌之间,富有讽刺意味。有时竟将矛头指向 当权者,在大学生中备受推崇。他和夫人、女作家希拉·格芬联手执导的影片《蓝色果冻海》在2007年获得第60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和法国艺术家和作家联合会的最佳导演奖。

女性文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从边缘走向核心,堪称现代希伯来文学创作领域的一场革命。从题材上说,许多女作家描写个人世界、浪漫故事、婚姻生活和 单亲家庭;还有的致力于描写知识女性在个人意志与权利义务之间的苦苦挣扎。在表现手法上,女作家的作品显得比较单薄。同富有社会参与意识的男性作家相比, 这一时期女作家的创作远离政治,偏重自我内省,缘情而发。她们不再专注于希伯来文学传统中父子冲突这一模式,第一次将笔触伸向母子关系、母女关系、母性、 女人对为人母的态度等女性所关注的问题。她们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大胆进行语言实践与革新。较之男作家所乐于采用的那充满圣经修辞与民族隐喻的整齐典雅 的希伯来语,女作家的语言则显得不那么精雕细刻,富于强烈的个人色彩与创新意识。

  奥莉·卡斯特尔-布鲁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在哪 儿》,是上世纪90年代希伯来语文坛上的独特之作。作家从现代化城市特拉维夫的现实生活、从当地的报纸和大学校园里撷取素材,创造出一个充满荒诞与虚空的 文本世界,那里面有电脑、报纸、政治、想象中的丈夫以及想象中缺乏激情体验的爱。女主人公生存的虚妄,恰恰是现代以色列人尤其是现代特拉维夫人的生存写 照。

  9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获以色列图书出版协会畅销小说奖的作品平均销售量竟然高达几万册。这些作品许多出自女性之手。出自女作家之手的长篇小说《爱情生活》、《夫妻》和《逝去的家庭》,均反响很大。与此同时,1970后出生的女作家也逐渐引起文坛关注。

移民文学与网络文学

   新世纪初期,以色列的70后、80后作家成长起来,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建立于1948年的以色列是一个移民国家,其人口来自一百多个国家。有些人 虽然生活在以色列,但往往负载着其出生地的文化,这种身份传承有时会影响几代人。欧姆里·特格·阿姆拉克·阿维拉是一位描写移民体验的年轻作家,他在70 年代出生于埃塞俄比亚。 1983年与家人一起穿过茫茫沙漠抵达以色列。他对曾经生活过的埃塞俄比亚犹太社区充满了深情,试图通过书写方式,让读者了解并记住他的民族。其处女作 《神鸟》是一部催人泪下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菲特古生活在埃塞俄比亚一个古老的犹太社区,受长辈影响,对圣城耶路撒冷充满了向往。归乡的旅途十分艰辛,经历 疾病、饥饿、难民营的折磨,既担心土匪袭击,又要隐瞒犹太身份。但抵达以色列后的情形却令人失望,这些新移民不得不忍受新的歧视,甚至面临失去其少数民族 身份的危险。最后,他决定克服一切困难平静地在数代人向往已久的土地上生活,为自己的民族工作。

  阿尔莫格·比哈尔生于耶路撒冷,曾在希 伯来大学读书,用希伯来语写作,但是他父母却分别使用阿拉伯语和德语,这两种语言在以色列都具有某种否定的含义。在短篇小说《我是犹太人》中,比哈尔描写 身为伊拉克犹太人后裔的青年主人公因受祖父影响在讲话时总夹杂着阿拉伯口音,因之不得不在各种场合澄清“我是犹太人”的身份。作家以独创的方式把语言与文 化身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别展示出来,不仅使他在以色列一举成为文化前沿中新星式的人物,而且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关注。

  能用希伯来语 记载历史与记忆,反映现实,拷问良知,对于年轻一代作家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经历。艾希科尔·尼沃生于耶路撒冷,乃以色列第三届总理列维·艾希科尔的孙辈。他 的作品在以色列非常畅销,在国外也很受欢迎。发表于2004年的长篇小说《思乡》是最令人关注的作品,叙述了1995年拉宾遭暗杀之前,两个犹太大学生搬 进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之间的一个小村庄。小说便以这个小村庄为背景,探讨爱、历史与家园的意义。在展示犹太人、库尔德人、西方犹太人、东方犹太人、宗教人 士与世俗人士的生活之时,又以同情的笔法描写了一个巴勒斯坦建筑工人,他的家人在1948年遭到驱逐,而今两个大学生的住所就是他家的旧宅。这部小说虽然 闯入了以色列一个富有争议的题材领域,但登上了畅销书榜,成为大、中学生的必读作品。

  此外,时下的以色列文学也在追随世界文学的时尚,不乏网络文学与新媒体文学。但这些新世纪文学之价值,尚需用发展的眼光加以检验。

  (作者介绍:钟志清,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博士,美国哈佛燕京访问学者。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供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