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毛永温:见画如见生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08日14:49 来源:中国作家网 毛永温

 

 

 

  唐建是一位有着独特艺术造诣的画家,于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篆刻等均有涉猎;他在高校任教多年,在美术史论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当代画坛,像唐建这样在艺术与学术中优游寻道的人并不多。2012年深秋,凭借着自己扎实的理论修养和不俗的艺术造诣,唐建调至中国艺术研究院任教授、展演中心主任。仔细回顾,他走上绘画之路的过程颇有些“传奇色彩”。

  一

  唐建出生在山东省潍坊市的诸城,尽管他的两个哥哥都是画家,但他在读高中之前对绘画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按照当地的规定,唐建所读的初中,毕业后只能升入一所一般的高中就读。当时唐建的功课尤其是文科成绩很好,自然不甘心在一般的高中就读。要想转学到当地的重点高中读书,必须要去学两个月的美术课才能转进去,也不知道是哪个部门制定的这样一个规定。恰恰是这项看似有点儿荒谬的规定,使唐建走上了绘画之路。

  唐建从小跟着两个爱画画的哥哥一起成长,长期耳濡目染,受到很深的艺术熏陶。但在那时候,他只是觉得画画好玩,并没有想在将来要成为一个画家。两个月的美术课很快就结束了,就是在这两个月的学习中,唐建渐渐喜欢上了传统的国画。1983年,唐建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的国画专业,开始系统接受绘画技巧训练。

  由于基础较弱,唐建上大学后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太好,但他的性格跟众多的山东人一样倔强,看准的事情想法设法都要干到最好。唐建从最基本的功力练起,开始了艰难而又扎实的绘画生涯。在艺术学院4年的时间里,唐建的生活很单调,几乎天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他把全部的工夫全都用在了绘画学习上。

  学绘画跟学武功一样,如果能得到名师的指点,就会终生受用不尽。当时的山东艺术学院聚集了像于希宁、孙其峰等全国知名的画家,唐建对绘画艺术的刻苦追求引起了两位前辈的关注。两位老师爱才如命,对他偏爱有加,进行专门的辅导,使唐建的绘画艺术在短时间内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唐建对古人的画作也进行积极地研究,体会古人书画中的意境。梁楷的酣畅淋漓、徐渭的奔放洒脱、八大山人的空灵简约、吴昌硕的苍劲古拙,都是唐建的借鉴对象。

  1987年,大学毕业的唐建进入山东大学工作。山东大学则以其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深邃的文化积淀,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给唐建以多方面的滋养。这期间,唐建结识了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蒋维崧。蒋维崧是一个无欲无求的老人,对于治学一向严谨,而且待人宽厚温和,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唐建。唐建从他身上体悟到,绘画仅有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丰厚的知识底蕴,只有这样,才能让作品体现出其中的人文意境。

  就这样,在各位老师的指引培育下,唐建就像一只欲展翅飞翔的雏鹰,羽毛渐渐丰满起来。

  二

  上世纪90年代初,唐建主动放弃大学校园里舒适安逸的生活,来到北京进修学习,过起了苦行僧似的生活。他进修的学校没有住宿的地方,只能自己到外面租房子住。当时他租住的房子在什刹海附近,是个老北京四合院的大杂院,房租很便宜。房子里没有暖气也没有炉子生火,一张床、一个凳子、一张小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北京的冬季干冷而漫长,这可苦坏了唐建。他特意从家里拿来了厚厚的羽绒服、电褥子。最冷的时候,屋里的哈气像缕缕白烟一样飘绕,早晨起来棉皮鞋冻得硬邦邦的,脚都穿不进去。为了驱寒,唐建只好每天晚上早早地钻进被窝,借着灯光看书学习。

  跟唐建一起来进修的一个同事,也住在唐建租住的这个大院里,刚开始还能坚持,到最后实在遭不起这罪,说了句“这哪是人待的地方”,背着行李回单位了。但唐建没有走,他始终坚持着。

  一天,他看书看累了,关闭灯光准备休息,猛然间发现一弯冷月透过窗户调皮地落在了他的枕边,这让他有些吃惊。他睡意顿时全无,透过窗户仔细地观察起月亮来,他还是第一次这么认真仔细地观察月亮。此时此刻,身处异地他乡的唐建观察月亮,有了别样的滋味。月亮慢慢地移出了他的窗户,他爬起来穿上衣服走出房间,来到院子里继续观察,一直把月亮目送出院墙才回屋休息。

  令唐建奇怪的是,他竟然没有感觉到寒冷。这一发现使唐建漫长寒冷的夜晚变得不再孤独和寂寞,他找到了乐趣。从此,夜晚观察月亮成了他的必修课。他把自己观察到的白月亮、蓝月亮、红月亮以及不同时段、月圆月缺的景象一一画下来。整个冬季,唐建忘记了寒冷,边观察边创造。他把对故乡和家人思念的情感融入到了绘画中,创作了一系列以月亮为题材的作品。令唐建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一出即被纷纷收藏。

  2008年9月初,唐建第一次踏上美丽神奇的新疆,就被那里的风土人情所吸引。在天山脚下,唐建第一次见到一片片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向日葵。那壮观的场面令他震撼,他决意要画新疆的向日葵。为了看到更多的向日葵,他特意跑到了北疆的阿尔泰地区采风。9月初的北疆大地已经到了初秋季节,公路两侧成片的向日葵因土质原因或茂盛或枯黄或已经落叶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和葵饼。无论是哪一种,在画家的眼里都是一样的美。

  2010年10月,唐建在新疆乌鲁木齐美术馆举办了首次新疆画展,展出了近期书画佳作120余幅,其中就有不少表现天山向日葵的画。

  三

  功夫在诗外。为了画出自己满意的画作,画出意境和灵魂,唐建把大量的精力和工夫都下在了观察事物的细微变化上,力求捕捉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索其还没有被人发现或表现的东西。为了观察荷花在池塘里生长和在湖里生长的不同,以及南方、北方、中原荷花的异同,四季荷花的不同特点,他先后到微山湖、西湖、洞庭湖、鄱阳湖、洪湖等地观察荷花,然后把观察到的异同一一记录下来。

  一年深秋,他去北京的颐和园游玩,无意间看到一片残荷,有的荷叶没了茎杆仍然挺立着,有的叶片只有一条丝线连着,风一吹,呼啦啦地像面旗子一样迎风招展。唐建看了很是惊讶,那种悲凉的凄美无以言表。因为当时是陪着客人来的,他只是匆匆而过,想好第二天要单独来好好观察一番的。第二天一早,他再来到公园的时候,工作人员已经把残荷全部割掉放进了垃圾堆里了,这让他十分遗憾和懊悔。他只好捡了几只残荷拿回家去,插在花瓶里观察了一个多月。

  第二年开春,唐建准时来到颐和园的这片荷塘前,背着画架,一边观察一边写生。从春荷、夏荷、秋荷、残荷一直到雪荷,他观察了荷花从生长到衰落一年四季的整个演变过程。有一次,唐建去泰国,当地硕大的睡莲让他流连忘返。他站在水边一观察就是几个小时,同行的人认为他精神出了毛病。就这样,唐建把自己多年来观察到的、感悟到的荷花、莲花形象吸收消化,提炼加工后变成了艺术荷花形象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唐建画笔下的荷花就与众不同了,有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有了生命力,有了情感和意境。

  1995年,唐建应邀在日本的山口、长崎等地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荷花画展,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日本山口县有座千年的古寺,古寺门前是个池塘,里面开满了荷花。这座古寺的方丈是一位七旬老僧人,一生就喜好荷花。据说,从孩提时他就出家来到了这个寺院,平时除了念经打坐,闲暇时间就蹲在池塘边观察荷花,一观察就是几十年,他对荷花的四季变化脾气特点可谓了如指掌。老方丈得知县美术馆有荷花画展时,专程去观赏。老方丈一连观看了3天,才说出一句:“好!”唐建的荷花在山口县展出了30天,老方丈几乎天天必到,最后,他特意找到当地主办单位力邀中国画家去他的古寺作客,并亲手选出8颗很多年前的荷花种子赠予唐建作为纪念,以表达对唐建的尊重和喜爱。

  四

  古人喜欢画竹子,唐建也很喜欢。他刚开始学绘画的时候,每天能画几千个不同的竹叶。后来,唐建发现古人画竹子只是表现竹子的挺拔和高风亮节,对表现竹子的根须却没有涉猎。根正根健竹子才会节节高,根系发达健壮竹子才会伟岸俊秀。唐建决定另辟蹊径,通过表现竹子的根部来展示竹子的风范。

  竹根是什么样的?凭空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只能到深山老林里亲自观察体味。唐建特意到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大别山区,去观察竹笋的生长过程。他坐在雨后的竹林里,山里静悄悄的,他用心倾听着,他似乎听到竹笋破土而出的欢笑声。在西双版纳,唐建爬上了竹山,冒着高温穿行在竹林中寻找裸露在外的根须。经过几天的奔波,他发现那里的竹根像老人的胡须一样,很发达,很壮观。他如获至宝,一一用相机记录下来。

  大别山区是革命老区,没想到那里的土质也很好,生长出来的竹子更是傲骨挺拔。由于都是些黏土,雨后山上泥泞难走。唐建踏着泥泞的山路上山了。他不停地在竹林里转悠。突然,他发现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棵裸露的竹根,形状奇特,急忙奔过去看个究竟。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美妙的竹根,他从树的根部一点儿一点儿的捋下去,那根须十分的健壮绵延。他一遍一遍地观察着,欣赏着,完全陶醉了。突然,他脚下一滑,本能地一把抱住了身边的一棵竹子,低头一看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他脚下一米处就是悬崖,如果不是及时抓住了那棵竹子,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一次,在马来西亚去马六甲海峡的路上,他看到附近有一片竹林,他兴奋地跑下车,钻进竹林里写生拍照,同车的几个人见他好久都没有出来,认为是迷路走丢了,忙下去寻找,最后发现他在痴迷地写生,把同车几个人弄得哭笑不得。

  正是由于其对艺术痴迷执著的追求,唐建画的竹根才与众不同。欣赏唐建的作品,你会为他能准确、生动地把握对象的形、神,挥洒自如地运用线、墨、彩塑造鲜活的形象而心生赞叹。他的画写意而重法度,勾皴颇存古雅,染墨淡出己意,赋色多见灵机。无论花鸟、山水、人物,内容丰富,风格清新,脱俗见雅,形神兼备。

  唐建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他所追求的“承继传统”的同时进行“突破创新”的艺术观念。他说:“我的画喜欢静、雅、简练、朴实,力求表现出一种人文精神,包括一些儒教思想、禅宗精神等等传统人文精神。无论任何题材的画作,我都追求静、一尘不染,有句话叫画如其人,作画要能表现出自己内心所想、所看、所感,见画如见生命。”(毛永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