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艺术家访谈 >> 正文

书道人生意韵高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08日14: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王莉英

  张月华女士接受本报专访追忆先夫、著名书法家陈其铨

  书道人生意韵高远

1996年,陈其铨先生与夫人张月华在台中中兴新村家中。1996年,陈其铨先生与夫人张月华在台中中兴新村家中。
1998年,陈其铨先生在南投鹿谷竹林中。1998年,陈其铨先生在南投鹿谷竹林中。
2000年,启功先生(左)与陈其铨先生。摄于启功先生家中。2000年,启功先生(左)与陈其铨先生。摄于启功先生家中。


  ◎ 深圳特区报驻台记者 王莉英

  在台北林森北路某公寓,家私无几,惟留书案。房间四壁,挂满书法条幅,墨色在时光中愈显雍容大气。这是书法家陈其铨先生的遗孀、台湾弘道书学会荣誉理事长张月华老师的工作室。日前在台北举办的“海峡两岸四老书画遗墨展”,展出包括已故书画大家启功、陈其铨、台静农、王静芝的187幅书画作品。因为张罗这次展览张老师在台北与台中来回穿梭。在当天展览结束后,她在工作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先夫陈其铨的书道人生。

  1

  诸体兼擅无不精妙

  稀龄创立“综合体”

  陈其铨先生功底深厚、诸体兼擅,既有创作实力,又有学术研究能力,是两岸公认的一代书家。

  各体之中,陈先生的甲骨文高古苍劲;金文老成朴茂,笔趣盎然,且多施于小品,上书精言短语,雅俗共赏;隶书则出自《礼器碑》,辅之以《乙瑛碑》之厚重与《史晨碑》之古奥,加上个人特有的运笔节奏,形成既古朴又遒美的独创书风;行书则法王羲之父子,晚年逐渐舍弃流美,形貌虽有离合,精神反而趋近;草书得力篆隶的凝练笔意、气象雄强而韵致遒逸。

  陈先生曾说过,“余之学书,早年自唐楷入手,30岁以前即已遍临篆隶行草魏碑,40岁后勤研书学及甲骨文,50岁以后泛临晋唐法帖,博览经史子集及古今法书胜墨,并从事书论撰述及书法教育的推展。”

  张老师对记者说,正是有此严谨的学书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陈先生的书法能够融合古体以成新书。

  尤其值得一书的是,陈先生在晚年集篆隶楷行草而成“综合体”,是为罕见的创格之作。

  学书而求变,是千古书人共同的愿望,然而想创新谈何容易。陈先生深谙书史流变,发明书法“无固定形象,有一定原则”之说,以七十高龄深入传统而走出传统。陈其铨先生的“综合体”,初期以篆隶为主,且字字独立,成熟后参入行草笔意,映带流畅。张老师说,“要发表出去的作品,先生至少要在墙上看一个礼拜,认为可以了才放手盖章,不满意的就拿来当擦墨的纸”,“真是废纸三千哪”。

  历经十余年的琢磨取舍,融会贯通,“综体”书终成为他毕生书艺的结晶。就整体而言,“综体”书有融铸礼器和魏碑风骨的笔力,有行草书的流畅节奏和篆隶的古朴苍劲,笔画之间相承呼应,游丝相连,行笔畅快无碍而又方圆相济,可谓是他书法功力深厚,资学过人的最好体现。

  陈先生曾经跟张老师讲过,好的书法家要像药童,对每种植物的药性都了若指掌,信手一抓,就是一副好药。有人曾问过他写字前是否打稿,他说,“不假思索,援笔立就”。

  陈先生将临池心得自作诗句:“笔法传承源一脉,顿提转折道兼通;篇章离合情虽异,点画回互理则同;气韵风神窥品学,纵横欹正显机锋;错综群体浑成趣,篆隶草真共冶融。”

  2

  以弘扬传播书道为己任

  陈先生兼擅书史、书法、书理、书体理念的开发,将书法与人生体悟相融合,在台湾早期缺乏书法论述的时代,可谓开风气之先,对台湾书法史堪称意义重大。

  陈先生一生以弘扬书道为己任。他曾经说过,“中华书法是世界上特有的美术品,具有真善美的内涵,可以启发智慧,可以陶冶品行。一幅书法名迹,一件碑碣名拓,如果凝神静观,虽一点一画之间,往往令人发生无穷境界之思。”

  1962年,陈先生在台湾发起“省政府同仁书法研究会”,举办书法研习,名家作品欣赏演讲,开公务机关研习书法风气;1963年,他与台湾艺文界名人发起成立“八俦书画会”,8人各有精研,彼此砥砺学问,共同致力发展书画艺术;1974年,他应聘主持台中图书馆书法讲座,前后达8年之久,培养了大量中小学书法教师;1980年,他创办“弘道书艺会”(后改名为“弘道书学会”)并任会长,学员遍布台湾全岛,引领全社会学习书法艺术,影响至今深远。

  张老师说,“陈先生志在弘道,只要有机会,有人请,他都不会拒绝。高等学府来请他去讲,地方上的庙会来请,他也开开心心去。”陈先生认为,要让民众多接触书法,体会书法的精神,领略书法的真谛。有一次在庙会办讲座,年纪最大的有阿妈级的,也有穿着拖鞋的小朋友,都是听说有个“大师”来讲课了。“他很得意地告诉我,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离开”。张老师说。

  行草“达观”二字是陈先生的“招牌字”。陈先生曾做跋文对这两个字做出注解:“达观”并非消极的自我陶醉,而是积极的理念作为。凡事应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然后全力以赴,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正是陈先生一生以书弘道的写照。“弘道书学会”创立30多年来,培养了大量的师资和后起之秀,而陈先生也被誉为“台湾书法艺术教育的主流人物”。

  3

  两岸“启(其)老”一见如故

  说起筹办“海峡两岸四老书画遗墨展”,还得从启功先生与陈其铨先生的一段渊源说起。张老师说,1990年,二老分别代表两岸书法学会率团参加新加坡主办的第一届国际书法大展。此前,二老并不相识,也从未听说过彼此,却一见如故。陈其铨敬仰启功对古文物的鉴赏能力及学识的渊博,启功对陈其铨晚年创立的“综体书”大为欣赏,称其“比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还好。”

  张老师说,“那一次我们先生从新加坡回来,一进门就跟我说,这次去新加坡,最快乐的事是认识一个启功。”

  两年后,启老的弟子苏士澍赴台访问,行前启老对他说,“到台湾一定要拜访辅大任教的王静芝(启功弟子)和陈其铨先生。”

  1999年,大陆举办全国第一届电视书法大赛,二老又同为总评审。会后,陈其铨偕夫人张月华去启老家中拜访。当时启老住在北师大宿舍,敲门过后,传出应门声:“对不起啊,我眼睛黄斑症,眼前茫茫一片,看不清楚各位了。”坐定后,陈其铨将自己的书法选辑送给启老,张老师说:“当时启老马上走到窗台前戴上眼镜,又拿起放大镜,把选辑凑在鼻子前,一页一页翻,足足看了15分钟。当时我就想,‘这位老先生太性情了,连寒暄也省了。’”看完后大家没聊几句话,电话铃声响起,只听启老说:“对不起啦,我眼睛不行啦。”“我实在写不动了,我连一个竖也写不直了。”原来是索字者来电。索字者仍不放弃,只听启老说:“吾衰矣!吾两视茫茫,明日不知今日事,我即世不久矣!我知道你不说闷在心里难受,这样好吧,我让你说,我把电话放在桌上,等你说够了我再挂。”

  张老师说,其实当天去拜访启老还有一件事,希望启老为陈其铨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书法展题钤。刚才的那一幕,让她实在不好意思开口。辞别时,启老看见张月华手提袋内的一卷宣纸,便问是做什么用的。“实在不忍启齿,原想请赐陈其铨北京书法展题字的……”“留下来,我试试看,不一定能写好。”

  3个月后,启老托人送来展览题字,另书赠“十幅蒲帆万柳条,好风盈路送春潮,昨宵樽酒今朝水,一样深情系梦遥”表达情谊。

  2000年8月,已是84岁的陈其铨先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展,引起极大的轰动。当时已经极少参加活动的启功先生,在家人的搀扶下到场祝贺,两岸“启(其)老”一同观展言谈甚欢。

  启老的弟子苏士澍曾经讲过,初见陈先生时,便对他诚恳友善、温文儒雅的气质印象深刻。陈先生一生弘扬书道,跟他学而受益的学生不知有多少,但陈先生却常说,“我不能掠人之美,在他们从我问学之前,有些早经名师指导而有相当基础,我不过提供他们观念和研习方向再加努力而已。”

  张老师说,启功先生与陈其铨先生专擅未尽相同,但在人品高洁、学识广博、书艺精湛上确有值得一述的地方。

  4

  以中华文化为依归

  旅台几十年,陈先生一直对家乡广东丰顺眷恋不已。上世纪90年代,陈先生返乡探亲祭祖,替家乡修桥,又给小学母校修缮捐钱,并为家乡太平寺题字以为纪念:“五十年来海桑,古佛依然,殿堂丕焕;三千里外魂梦,河山一统,父老康宁。”

  晚年的陈先生,把书法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大陆。2000年8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展期间,陈先生还在北京大学作了《台湾50年来的书法发展与传承》演讲,使大陆学者书家对台湾书法事业的发展有了深入了解。此外,陈先生还先后在汕头、潮州、丰顺等地举办展览,展示书法精粹,培育书法文化;在嘉应大学、汕头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高等学府演讲,既讲书法真谛,又讲人生哲学与文学修养,使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2001年,母校韩山师范学院新图书馆动工,陈先生表达了捐赠个人书法作品的想法,并说:“展览空间有多大,我就送多少幅字。”如何命名展厅,陈先生说可叫“书道馆”,不仅要陈列书法作品,更要成为传承书法艺术的地方。“以后我每年来母校义务开设书法课程,弘扬中华书法艺术。”

  2003年10月,“陈其铨书道馆”落成揭幕,陈先生却因中风住院,未能亲睹书道馆的落成,由张老师代为出席揭幕仪式。2003年12月15日,87岁的陈先生驾鹤西去,震惊两岸艺术界。

  从2004年7月起,年过花甲的张老师奔走于两岸之间,以柔弱之躯承担起传承陈先生书道的重任,每逢寒暑假带领陈先生创办的弘道书学会的教师,在韩师免费开办书法辅修班,义务讲学,迄今已10年,培养了上万名书法学子。

  张老师告诉记者,陈先生在病重期间,跟他聊闲话他都听不进去,但只要提到书法,他就会相当专注。张老师曾问过他,究竟什么样的书风是最高的?岭南书风应该如何定位?陈先生毫不迟疑地答了两个字:高古。

  张老师说,岭南书风在高古,就是晋唐以前的风格,高远古雅不涉俗韵。

  今年是陈先生去世10周年。张老师透露,陈其铨先生书法展初定于今年10月在广东博物馆展出,届时还将举办学术研讨会,同时展出陈先生弟子及其学生的作品,实现“三代同堂”。

  链接

  陈其铨先生小传

  陈其铨 号奇川,广东丰顺人。1917年出生于潮安县城,10岁习书,从唐楷入手,后受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韩山师范学院)詹安泰、王显诏两位老师的启迪,向往书法研习及艺文写作。一生以书史、书理、创作、推广、书体的理念开发及教育为志向。曾任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广东嘉应大学客座教授、台湾弘道书学会会长、新加坡书法研究院名誉院长。

  学术专著:《中国字体源流》、《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概要》等。书论:《汉字源流与书法变化》、《汉字源流与书法创意空间的拓展》、《两晋书学述略》、《论书道美》等。

  陈其铨书法作品

  本版图片由张月华女士提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