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为什么使用“科技文化”这个名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03日10:34 来源:中国科技文化产业网

  如果你打开“中国科技文化产业网”,浏览里面的内容,会发现其中很多可以包括在传统“科普”或者“科幻”概念里面,为什么还要选择一个新名词来包装呢?原来,之所以使用“科技文化”这个概念,是因为上述传统概念已经无法容纳这一领域的新发展。

  
  1949年以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大陆以科学为内容的文化娱乐品统称为“科普作品”。以文体来分,已经包括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但它们主要被 用来执行宣教功能,由官方机构面向少年儿童、“工农兵”等低知识群体发行。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科学共同体人数稀少,没有足够的市场容量来消化此类产品,它们 也只有面向圈外公众才能获得生存空间。

  
  任何文化产品都包含认知、审美和娱乐三种功能。当上述产品被定义为“科普作品”时,只能突出其中的认知功能,其它两种功能被压缩。然而它们的创作者往往并 不会以完成宣教任务为满足,还会在创作时自觉追求其它两种功能。于是在五十年代出现了“科幻小说”这个新品种,它在认知功能之外更具有娱乐功能。进入八十 年代后,科幻小说作者还在主动提高它的审美价值。

  
  另外,象科学诗、科学散文这些载体,虽然写的人少,影响力也不够,但自从洋务运动后就出现于中国,一直有人在尝试创作。

  
  这样一类文化娱乐产品已经完全无法包括在“科普”框架内,但它们的受众群体十分接近,甚至高度重合。在台湾和香港,都出现过将“科普”和“科幻”并列的命 名法。比如台湾曾出现过“科科网”,就是科普加科幻的意思。香港曾经出现过由政府资助的《科科杂志》,即“科普加科幻”的意思。


 

    然而,纵览此类产品更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有很多作品完全无法包括在“科普”或者“科幻”的框架内。下面仅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以《时间简史》、《平行宇宙》为代表的高端知识读物。这类作品既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面对低知识群体创作的科普读物,更不是小说。但它们又是面对市场的畅销书,《时间简史》全球发行一千万册,超过许多流行小说的销量。

  
  二,以《人类消失之后》、《地球的终结》为代表的非情节类科幻读物。这些作品不具有人物、情节这些小说的元素,但又以科幻点为主线,并集中了大量知识内容。

  
  三,以《帝企鹅日记》、《海洋》为为代表的法国科学电影。这些影片不是故事片,也不是科普宣传片。它们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突出审美追求。

  
  四,以《急诊室的故事》、《生活大爆炸》为代表的现实题材科学影视作品。这些作品的科技容量超过大多数科幻片,如果观众不具有相当的科技知识,很难领会故事情节。但它们并不执行科普功能,而以娱乐为主要目标。

  
  五,以《宇宙图景》为代表的纯粹知识演驿文学。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创作出总名为“宇宙图景”的一系列故事,它们每篇都从一个科学概念出发,有人物、有情 节,但完全不具备科学可能性。中国大陆刘慈欣等人的一部分“科幻小说”实际上也是这类作品,它们是基本科学概念的艺术演驿,已经不能包括在“科幻”概念 中。

  
  上述例子说明,以科技为内容的文化娱乐产品已经百花齐放,无论“科普”概念还是“科幻”概念,或者科普加上科幻,都已经无法把它们全部包括进来。但这些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又高度统一。所以,迫切需要一个新概念把它们统一起来运作。

  
  那么,为何不用“科学文化”这个概念呢?它和科技文化类似,并且在大陆已经有人使用。原来,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存在着一个半公开的等级歧视现象——科学家高 于工程师,理论科学家高于应用科学家,或者高于实验科学家。理论科学家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宅在家里,手拿纸笔、仅凭思考就能破解重大宇宙难题。这种工作性质 很接近传统文、史、哲类知识分子,因而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传播。而实验专家或者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则距离文人阶层过于,受到忽视。


 

    “科学文化”这个概念主要突出理论科学家的工作。在《科学的文化意蕴》一书中,作者就认为他使用“科学文化”概念,而不使用“科技文化”,原因便在于强调 上述区别。然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公众对科技的关注主要指向技术,科学共同体里面广大非理论学者的工作也同样体现科学精神。

  
  具体到文化娱乐产品而言,理论学者的工作往往最难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趣味性最少,戏剧性不够。以观众所熟悉的科幻片为例,基本都是在讲某种技术发明,而非某种科学理论。

  
  所以,无论是为了反对科学共同体内部对实践工作者的歧视,还是从文化娱乐品本身的趣味性而言,使用“科技文化”都比使用“科学文化”更恰当。

  
  直观其形式,科技文化是一系列以科技为内容的文化娱乐产品,覆盖图书、杂志、影视、旅游、游戏等领域。思考其内容,科技文化其实是由科技成果改造过的传统 人文文化。它既不是科技本身,也不是传统的人文文化。展望将来,科技文化不再是一种亚文化,一种类型文化,一种小圈子里的文化,整个文化都将融入科技因 素。“科技文化”将会成为整个文化的主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