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农村题材电影可否量多质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01日10: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刘 茜

  最近各大卫视热播的《乡村爱情变奏曲》获得了高收视率,使得农村题材艺术创作再度引人瞩目,但这不改变事实是:眼下获得广泛关注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屈指可数。反观农村题材电影创作亦严重存在量少、影响力薄弱问题。本报理论部特别约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副所长赵卫防、研究员高小健,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CCTV6《中国电影报道》总编张卫,共同研讨农村电影事业特别是农村题材电影在我国文化格局中的位置,为推动中国电影进入更良性的发展、承担文化建设的当代使命提供新的启示。

  文化权利和文化分享

  记者:当下中国电影讨论更多的是城市电影产业,电影发展是不是只考量其产业和经济价值?对于农村电影来说,文化权利和文化分享的重要性何在?

  丁亚平:电影产业的发展,呈现一面倒的趋势。这让我们不能不思考农村电影与农民文化权利问题。在经年的电影创作、电影市场以至电影理论流变里,农村电影几乎已消声匿迹。随着电影产业与电影市场发展持续提速,配合内容、题材选择不断世俗化,市场与票房导向下的电影讲求资金投入,大有大做,小有小做,各自生色,几乎主导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想象和论述,并对农村题材电影及既有作法、类型日渐放下,这是非常有害的。从公共文化建设出发,探究农民在当前社会大变化的格局中的位置、农村题材电影及其对农民的文化权利的维护等,为农村电影事业重构新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钟大丰:我们需要从农村在中国社会格局中的位置和农村题材电影在中国文化格局中的位置,来考虑公共文化建设中把农民的文化权利放在什么位置上。电影产业本身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规律下来探讨农村电影,在经济效益它并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来讲,对于农村电影的内容生产、传播运作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规律,需要我们好好研究。

  赵卫防:农村电影事业作为中国文化建设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一块。农村电影的研究,我们进行得不多,但是这块的确很有研究的价值。研究农村电影,对于文化建设、文化传播都有重要意义。过去我们一直有这么一个观点,认为在农村放映电影好像是一种聚会,是给他们提供一种聚会的场合,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的。这只是我们需要改正和正确看待农村电影的一个方面。正确了解农村电影倒底怎么回事,我们下一步会做得更好。

  表现农村生活不能模式化

  记者:在农村电影事业中,做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是某些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者或者是投资者,对农村生活现状的了解很有限。他们电影里的东西往往成为了一种“城里人的想象”,对此应怎么看?

  丁亚平:农村电影创作,它的表现内容、形式,应该可以仁者见仁的。改变创作上的困局,进而文化赋魅,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找寻更能表达自己的方式,在多元丛生的电影整体发展背景下,让农村电影反映真实,同时兼顾农民接受心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赵卫防:现在农村需要什么样的片子?一些农村题材影片表现农村生活,特别模式化,比如说表现致富,表现他们种辣椒、种香菇致富了,这样的影片在农村很不受欢迎。另外就是某些视听冲击特别强但故事性较弱的大片,以及大部分进口影片实际上在农村也不受欢迎。他们爱看什么样的片子?以我曾经在河南开封县农村放映队的实地考察发现:那种通俗喜剧片和武侠片他们比较喜欢,还有一种有农村背景的,但是不纯粹表现农村生活的影片,类似于《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那样的也比较喜欢看。

  高小健:现在创作者或者是投资者,对农村生活现状的了解有限,如果按照这样一种主观的或者可以说是想象性的思路去创作的话,实际上离农村生活的现状有很大的距离。现在只要能够找到钱,同时争取当地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持,适当满足当地宣传口径的创作模式,就可以当导演,完成影片,皆大欢喜。农村题材影片容易入手——不需要在艺术上多么讲究,也不需要花很多钱,所以在创作能力或者在创作态度上,都是打折扣的。这导致很多农村题材影片拍得不好看,质量低,水平差。

  张卫:我们对农村电影的研究与调查非常少,没有特别细致、全面的调查。比如有人拍的农村戏中农村人在玩微博,但是不是每个农村都到了“微博时代”?这一细节的设计和策划是给城市观众做的?还是农村真的发展到了“微博时代”?今天各地农村、农民有什么样的变化,是不是能够总结出其中的差异性?希望在以上这些方面能够调查,然后调查以后做出有针对性的立项。

  生产和管理机制亟待转型升级

  记者:近些年来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在21世纪初实现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一村一个月要放一场电影),让农村电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然而,农村观众进入电影市场的可能性仍没有充分挖掘出来,适合农村放映的高质量影片也并不算多,有业内人士分析,假设中国农民每人每月看一场电影,以一张电影票仅1元人民币计算,农村电影市场每年的票房就可高达近百亿元。有人提出当代农村题材电影中长期不出佳作让目标观众和潜在市场流失;另一方面,放映渠道不畅、中小型影院稀缺、营销传播策略落后等。农村电影市场的萎缩如何扭转?

  丁亚平:创作出能够代表当下中国,能够为时代、农民大众接受的基本农村电影,受众与市场是题中应有之义。这非常重要。它势将带来很多值得思考与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高小健: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在现在中国电影总体创作格局下,是既主流又边缘的东西。主流说的是可以获得电影主管部门的奖励,也在文化政策上符合农村文化建设的大方向。而所谓边缘,是指这些影片由于存在的种种问题,不能进入市场,而农民也不愿意看,成为一种打酱油式的过场化现象。传统的电影管理一直按照题材分类来给制片厂下达拍摄计划,现在电影拍摄方面还有这种思维的遗存。前些年一直有电影局对儿童题材、农村题材影片有奖励制度。用低成本代价拍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不管市场效果如何,很多都能得到这样一种资助。

  这样一方面扶持了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同时又使这个创作情况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农村题材电影尽管数量可能占一定的比例,但是在市场的效果或者说在它的发行放映方面,实际上表现得十分弱势。从经济上考虑,它本身受到了预算规模的局限,拍农村题材的影片,不可能是高投资和大投资,因为它显然不可能有市场预期,只能进行农村的公益放映,然后期望由电影频道收购,获得一些回报,再加上政府的一些奖励,获得一点盈余。其实这个分析还是理想上的。一般这类影片拍摄出来后,由于都是争取地方宣传部门支持,创作人员得到创作报酬,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生产过程和利益流转,是不在乎回报的。当然地方部门希望在央视播出,成为一种政绩,就可以做出交代了。

  当然,这样一来,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上,在叙事上,在艺术表达上,都会受到当地政府方面的制约。多数影片就会流于一种或当地政策宣传片、新农村建设宣传片、各级地方政绩宣传片的结果。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开拓市场

  记者:农村题材电影市场萎缩可以说是农村文化在整个文化市场的弱势地位的一个集中反映。农村的电影市场并不应只是限于农村题材的影片。在农村最有市场感召力的往往并不是农村影片,而农村影片也并不只是拍给农民看的。农村题材电影也理应有更宽广的视野与深度和较高的艺术成就。农村题材艺术创作如何增强适应性,丰富内容,更新手段,准确定位?

  张卫:应关注农村个体,影片要以农民为主人公,包括农村小人物的个体经验。比如前些年的王宝强在《人在囧途》中扮演的农民工。这个电影很有喜剧效果,受到了各个城市的响应。

  另外,还要从农民的视角和农民兄弟的欣赏习惯出发拍摄农村片。王宝强主演的另一部农村电影《HELLO!树先生》是从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拍摄的农村电影,以前卫的电影语言表现农村小人物的意识流和潜意识,刻意模糊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的界限,在电影节上获奖,在农村的发行放映量并不高。

  赵卫防:我们觉得农民观众喜欢看热闹的影片、故事性比较强的影片,这是事实。但现在农村观众的电影欣赏能力和农村电影文化普及水平也很高,农民观众也是具有很高的品位的。那些片面强调故事性、从头到尾都是对白、人物在不停絮叨的影片他们也不喜欢看;相反像《暖春》这样没有特别多的对白,但情感铺垫到了一定程度,依靠画面本身、电影本身表达出深切情感的影片更乐于被他们接受。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新华农村数字院线经理郭建华告诉我的。因此,我们为农民观众写剧本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一定不要对白太多,一定要注重电影本身的特殊的表演手段。

  高小健:农村题材影片在一些方面还是有进步的,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些能够表达出人们对中国现代农村生活的关注,特别是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教育的问题,对农村生活新现象给予关注,如对空巢家庭的人文关怀及对当事人的心理性格影响等,这些也客观上体现了影片对农村一些比较尖锐的现实问题的指涉。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开始概念化的表现农村建设要么搞开发旅游,要么搞特色种植,到现在开始向个体关注转移;从表面上的理想化的道德表述,到后来注重个人的经历和体验,达到情感上与观众的呼应。特别是在城乡的文化互动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上也不同程度得到表现。如果能够在创作上把这些新的现象与人们对电影市场的娱乐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观众的文化渴望与娱乐需求及对电影的艺术期待都得到满足,农村题材电影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钟大丰:人们在文化欣赏中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的直接表达存在距离。观众并不需要让他们看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而是要把生活加以戏剧化,加以娱乐化。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现在关注农村题材电影,从此类题材提出这个问题,即把它变成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人娱乐消费需求的前提下能够被广泛接受的文化内容,进而关注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