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繁花》引发的阅读和评论热耐人咀嚼
如何谈论小说才是文学评论的正径
《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把上海作家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比作“2012年文学天空的一道闪电”,他说,已经很久未遇这种状况——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外省市参加会议、出席活动,这个圈子的话题都是《繁花》;自去年《收获》秋冬号发表《繁花》以来,不仅读者反馈热烈,更难得地收到了不少作家主动发来的短信讨论这部作品。
到底是什么魅力惹得“满城争读、争说《繁花》”?昨天,在单行本《繁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之际,中国作协创研部、上海市作协等发起主办的《繁花》作品研讨会上,上海作家孙提出,《繁花》和《繁花》引起的讨论值得引起这样的思考:今天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讨论文学作品?
评小说,首先应聚力于内在文学力量
作家毛尖说,发端于网络的《繁花》的传播过程很有意思,在正式读这部小说前,就不断有人乃至海外友人问询是否读过 《繁花》,“开始我坦陈还没看,问得多了,就撒谎说看了”。她感慨:“现在这个时代,即便不读小说也已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但没读《繁花》好像到了丢脸的地步,这样为一部小说撒谎的阅读经验还是第一次。 ”
孙直言,时下的某种评论倾向令人生厌,“比如,有关莫言的讨论,有人指责他对于社会的批判力度不够,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指责他的批判过度”。关于文学作品的讨论理应讨论其内在的文学力量,而《繁花》之所以引起创作圈、评论圈、读者圈这样大的回响,正在于它有足够的力量可供讨论,讨论的问题基于文本、细枝末节,包括语言、人物、细节,“像这般从文学的、语言的、文本的、人性的角度去讨论一部小说才是文学评论的正径”。
谈风格,有神采的上海方言很“响亮”
用上海方言写就的《繁花》,其语言风格的确成为读者和评论界最易关注的切入点。专程来沪的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指出,方言写作不是一般的风格策略,而是作家根本的眼光选择,“方言就像人们的‘厨房’,一般用来处理柴米油盐相关之事,在用普通话写作时,作家可以调动无穷多的意义资源应对手中材料,使用方言是一种主动切除和屏蔽,将未经构建的世界呈露出来”。评论家郜元宝感慨,《繁花》的出现乃是“山雨欲来”,从上海清口用比较强烈的方式凸显沪文化,到《繁花》用“不太响”的方式让上海方言背后的精神融入文化共同体,地域文化终究是“响”起来了。程永新评价,截至目前,当代文学呈现的农村经验远厚过城市经验,《繁花》将成为一部“绕不开的作品”,它用语言建立起了一座与南方、与城市有关的人情世态的博物馆。
早在《繁花》发表之时就写就2万字评论的程德培发言简短。他说,一部让业内业外、男人女人都这样喜欢的小说许久未现,“用‘喜欢’这个词最具体,让人喜欢是小说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当然,也许很多评论家不太喜欢这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