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悲情”过度的《樱桃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26日16:09 来源:文艺报 祁 建

  “苦情剧”不是苦难的代名词,并不是故事越惨越能走入观众内心深处,而是要在平淡的故事里探寻人性的美好。“苦情剧”要让人在“动情”之余,体会到一种向上的“正能量”,在悲伤完了之后,能引起人们的反思。由此而言,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樱桃红》中透露出来的“负能量”着实令人不安。该剧为了制造煽情的效果,一味放大人性丑恶的一面,以艺术叠加的手段制造悲情效果,观看该剧的印象便是:“苦戏”过火,悲伤过度,哭哭啼啼,情节老套,对白造作,表演虚假。

  有媒体认为,《樱桃红》是《樱桃》的“升级版”。但此前的《樱桃》,悲情中蕴含着温暖的力量,如今的《樱桃红》却冷酷到底,把苦情当作招牌肆意渲染,缺少真正直面人心的力量。剧作开篇便是一连串悲剧:父亲车祸丧生、母亲难产而死,只剩下年老体弱多病的奶奶和年纪尚小的孤儿姐弟,孤儿还被收养遭虐待,被人贩子倒卖……初看该剧很多观众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多年前的《暖春》同样讲述孤儿的悲惨史,两部剧孤儿的遭遇大同小异,都经历了被转卖吃尽苦头的过程,甚至都被好心爷爷家的凶悍儿媳虐待过,就连剧中的孤儿打扮都有八成相似。此外,两部戏结尾处的“身世大揭秘”也一模一样,过于雷同。至于演员的表演,更是脱离生活,过于夸张。

  现如今,收视率成为衡量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一些创作者为了获得观众廉价的眼泪,故意把故事写得催泪、悲苦,添加“洒狗血”情节,让剧情脱离生活常轨。殊不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处于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观念氛围之中的“苦情剧”往往浓缩了一定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意识、道德评价标准等,因而常被称为社会的缩影。但为了博得收视率,“苦情剧”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以“丧夫、丧妇、丧子、下岗、失业、换肾、白血病、丢孩子、捡孩子等为主线展开故事”的固定模式,陷入题材同质化、公式化的泥潭当中。

  “苦情剧”收视率高并不与电视剧艺术水准高成正比。影视工作者往往片面追求让观众“哭”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影视剧本身思想艺术的关照。如果总是停留在年代戏背景下,故事情节就会失去光彩,失去来自于现实的土壤支撑,观众自然也会对“苦情剧”慢慢疏远。在此,我们呼唤影视创作者扎根生活的泥土,聆听时代进步的声音,仔细观察百态人生,用真诚之作传递出时代需要的温情和真善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网络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