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肖复兴:书虫书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25日10:15 来源:文汇报 肖复兴

  小红莓镇这个名字,是我的翻译,其实英文和小红莓差着一个字母,但这样方便记。它在新泽西州,离普林斯顿有几十公里,比较僻静。在美国东海岸,这算是一个年头老的古镇了,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最早英国人占领,所以这里的老房子大多是新英格兰殖民地的风格。小镇不大,唯一的一条街上有教堂、学校和邮局,还有一些餐馆,各样的小店。街后面有开阔的草坪和更开阔的湖。人不多,有普林斯顿更是北京难得见得的清静。

  每次来新泽西,我总要到小红莓镇来。倒不是为了寻幽,而是这里有两样东西,我非常喜欢。一是有一家名字叫“蓝公鸡”的法国餐馆,卖的杏子面包很好吃;一是有一家名字叫“书虫书屋”的二手书屋,卖的旧书琳琅满目,总让我不会空手而归。

  两家店正对着小镇那一条街的中心两侧。一般,我会先到“书虫书屋”翻书,然后买几本书,再到街对面的“蓝公鸡”买一个两磅重的杏子面包回住地,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便都有了。

  最先吸引我的是“书虫书屋”的名字,这个名字起得真好。不知道世界上其他的地方,还有没有也叫这样名字的书店,在北京,没有。北京,如今愿意把书店的名字起得雅致一些,“三味书屋”呀,“风入松”呀,“国林风”呀,“万圣”呀……尽管读书风气日渐衰落,但驴死不倒架,书店的名字还是要起得有那么股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味道。其实,读书没有那么多的高雅,也没有那么多的实用价值,黄金和美女,过去的读书人可能有这样的福分,如今能够拥有这两样宝贝的,往往是权力和关系,它们早已打败了书籍。读书,是最朴素的一件事,用书虫比喻真正的读书人,是这样朴素的表达。我喜欢。

  “书虫书屋”年头比小镇年轻,它建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是一座我们这里称之为的独栋别墅(几乎所有的小镇民居都是这一类型的建筑物),两层楼,进门左右两间,往里面走,还有两间;房门正对面是窄小的木楼梯,走上楼,格局一样,也是对称的四间,典型美国老式住宅。书架高抵屋顶,地上地下堆满都是书,几乎难以下脚。每间屋门上都有标识,写着书的种类,历史,小说,诗歌,画册……很方便查找。

  一楼左侧房间专门卖儿童书籍,我在那里面看到很多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二十年代的童书,有的扉页上写着父母当年赠送儿女留下的文字,令人感到特别的温馨。那些含情的文字,经过岁月的发酵,像是陈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动人的芳香,让那些发黄的纸页有了感情和生命。

  一楼右侧是书屋办公的地方,四周被书籍包围,书桌上摆着电脑和计算机,作为结账之用。书桌对面的柱子上贴着一张旧报纸,上面刊载着半版对书屋的报道,还有一张照片,照片上书桌前坐着一个胖胖的老头儿,那是书屋的经营者,我每次来,都能看见。不管有没有人买书,他都坐在那里,有时候翻一本书,有时候参禅入定般枯坐,不知会有什么心思飞出窗外,在小镇上游荡。

  从报纸的报道上,知道这里的书一部分是主人收购来的旧书,一部分是小镇居民把看过的旧书捐献给书屋的。书屋里的书越来越多,有一次,我不是从住地而是从其他地方玩完之后,顺路拐了一个弯儿到这里来,车子走到了它的后门,方才发现后门的屋檐下和草坪上摆满的也是书,不知道到晚上书屋打烊后,这么多的书,该怎么收进屋里,或者就这样放在外面看星星?

  只是,每次来书屋,看到的读者稀疏零落,心里想,这样冷清,如何赚钱,如何维持呀?北京好多这样个体经营的书屋都先后倒闭了。看书屋的主人却一副恬淡自如的样子,不管潮起潮落,任凭云卷云舒,好像图的就是和书厮守在一起的一个乐儿,仿佛那些书就像是他的恋人和孩子,或者如农人田里的那些谷粒麦穗和牛羊。反正房子是自己的,经营成本不高,天天书香弥漫,自得其乐,自给自足,这才更显书虫本色。印象最深的是,我在这里花十美金买了一本《500年世界文学书籍插图集》,花二十美金买了一册《凡·高的速写》,都是难得一见的好书,便宜得很。还有一套七卷本的《奥尼尔剧本全集》,深墨绿色布面精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奥尼尔去世不久的老版本。每本七八到十一二美金不等。第一集的扉页上还有购书者的签名和留言。每次去看,都想买,但因英文水平太差实在是看不懂,只好依依不舍又放回了书架。

  又有一年多过去了,这一次来新泽西,第二天,孩子就开车带我到小红莓镇,先到了“蓝公鸡”,杏子面包却没有了,问了服务员,服务员又跑到后面问了后厨,最后老板娘出来了,告诉我这款面包买的人少,已经不再做了。还好的是,进得“书虫书屋”,上得二楼,在那个老书架上,那一套七卷本的《奥尼尔剧本全集》,居然还在。有来有去,水流水还,它立在这里,礁石一样不动不摇,好像和我有个约会。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开一家小小的书店,取名叫“复兴书屋”。尽管只是止步于心动而没有任何行动。但每每想起,心里总有些幻想,幻想如果真的能够有这家“复兴书屋”,会是一种什么情景?这一次重到“书虫书屋”,心想,应该就是这样子吧?即使没有它两层楼这样的大,哪怕只是一间窄窄的小屋,但那种悠闲恬静,那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劲头,那种细考虫鱼、广收草木在书中自娱自乐的情趣,那种架插魏晋、桌摆唐宋在书中得意满足的劲儿,应该相差不多。真的羡慕这位老头儿,羡慕这家“书虫书屋”。

  2013年元月22日写于北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