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外国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作家该如何组织记忆?——评麦克尤恩新作《喜好甜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22日09:18 来源:文艺报 李菊花

  2012年8月,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推出了最新力作《喜好甜食》(Sweet Tooth)。1972年,英国情报局计划通过一项写作基金来控制文化,智慧美貌并有文学底蕴的塞芮娜被选派参与这项代号为“喜好甜食”的行动,在负责接触名叫汤姆·汉莱的年轻作家时,她发现自己爱上了他。小说出版后立刻得到评论界的关注。《卫报》专栏作家朱莉·迈尔森说:“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有些荒谬可笑,但当你坚持看完这个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的故事,你会收获颇丰。”

  全书由22章较为独立的篇章组成,第1章和第2章是女主人公塞芮娜·弗罗姆简略的学生生活介绍以及她与情人——54岁的历史系教授托尼·坎宁的短暂恋情。塞芮娜自小家教甚严,父亲是一位牧师,天资聪颖的她毕业于剑桥大学数学专业,却一直对英语文学十分迷醉。大学毕业前,她做了年龄足可以做她父亲的托尼·坎宁的情人。托尼对塞芮娜呵护有加,迷恋她的身体,还亲自下厨为她准备各种美食,但又十分敬畏妻子。在两人短暂的夏季甜蜜中,托尼还是塞芮娜的“良师益友”。他为她规定各种必看书籍、杂志和报纸,逐渐使她摆脱政治上的懵懂无知,为成为一个合格的间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直到后来塞芮娜才知道,托尼原来是军情五处的一个高官,后来出于某种原因成了双面间谍,同时也为苏联间谍机构服务。分手前托尼将她介绍进英国军情五处。第3章到第6章描述她怎样应聘进英国军情五处以及作为一名低等文书她如何既无聊又对间谍这一工作感到热切与迷茫。

  从第7章开始,塞芮娜正式受训加入“喜好甜食”间谍行动,负责劝说汤姆签约他们的写作基金计划。在汤姆签约后,塞芮娜负责监视他,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但她没有想到自己爱上了汤姆,汤姆也疯狂地爱上了她。在两人恋情逐步升温、汤姆的小说也获得“简·奥斯汀小说奖”的时候,塞芮娜的上级马克斯出于嫉妒塞芮娜没有选择自己,将汤姆接受情报机关赞助的事公之于众。小说结尾是汤姆写给塞芮娜的一封长信,读者读罢恍然大悟,原来《赎罪》里的布里奥妮化身一变成了汤姆,或者说也是麦克尤恩自己,这是汤姆也是麦克尤恩在写的一部名为《喜好甜食》的小说。

  英国评论家乔治·奥威尔在他的《政治与文学》里曾说,“有人说,艺术与政治完全无关,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麦克尤恩在他的新作里将这种思考推向深入,他认为当下的文学写作已经不再是个人内心的表达,而成为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小说中一再提到冷战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赞助诸如《撞击》《垦吟评论》等政论性刊物和文化刊物的丑闻,这些刊物大肆吹嘘文化自由,但不过是美国政府的傀儡。英国的情报机构自认比美国人高明,更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于是他们精心选择了一些艺术家、记者、评论家和作家,希望“让一些偏左翼的知识分子为自由国度代言”。 漂亮而酷爱文学的塞芮娜由此被英国军情五处的上层选中,从一个最低等的办公室文书变成了执行重要任务的高级间谍。汤姆之所以会被选中,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短篇小说和杂志评论中流露出他对苏联政府的所作所为的不满,英国军情五处由此认为他是在为西方的自由文明摇旗呐喊。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汤姆后来写的小说不但涉及西方社会后核时代文明的衰退,还让小说中父女俩在来伦敦寻找母亲的途中染上鼠疫,不幸死亡。他们选定的代言人最后却成了西方文明自由的鞭笞者,真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次文化基金计划最终也化成泡影。

  虽然按照福柯的观点,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权力的话语运作,它通过确立特定的价值来压制差异性的其他价值”,但是文学应该给人更高的人文关怀和观照。在麦克尤恩看来,政治在创作过程中担当的是素材的功用,自1987年以来,他的小说题材涉及二战、法西斯、冷战与恐怖主义,政治事件和历史是他小说中的一个曲调。正如巴赫金一再强调的,小说的明显特征在于它有一种活跃的上下文关系,可以说,意图、文类和意识形态都在文本中参与对话。小说就是一种多重话语混合体,而小说家尤其欢迎这种混合体,并希望把文学和文学以外的语言的多样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除了政治历史事件这些素材,麦克尤恩在这部小说中还很好地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编造的故事糅合在一起。小说中不但拼贴了麦克尤恩早期短篇小说集中多个故事的蓝本,而且还将他自己出版圈和创作圈的老朋友卷进小说叙事中,如他的第一位出版人汤姆·曼斯希勒和他的导师伊恩·汉密尔顿以及他的老朋友马丁·艾米斯。由于这些不同内容片段的介入,小说的整个叙事空间进一步扩大,人物所表征的内涵也相应地变得更为深广。

  麦克尤恩是一位非常执念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他对上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细腻描写给今日的读者带来亢奋、战栗、悲伤与意外,自始至终洋溢着某种更久远年代才有的古典交响诗的意味。最后,借用本雅明的话来总结此书最恰当不过:“对一位凭记忆写作的作者,要紧的不是他经历了什么,而是他如何组织他的记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