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定格原生态村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9日15:30 来源:潘年英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这100个黔东南民族村寨的影像,是从我的成千上万幅村寨图片中遴选出来的。而即便是那成千上万张的图片,也依然不是我见识过的黔东南民族村寨的全部,甚至连半数都说不上。

  我从30年前开始在黔东南乡村大地行走,也从那时开始用相机拍摄黔东南民族村寨,记录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影像。那时我的拍摄水平太业余,而且我当初之所以拍摄,出发点不是喜欢,而是出于科研的需要,因此这些照片有些“科研价值”, 艺术价值就真的谈不上了。

  直到10多年前的一天,我因偶然接触到了广东的一位业余摄影家,才在他的热心指点下,开始真正爱恋上了摄影。也就从那时起,我开始自学摄影并大量拍摄和记录黔东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之后出版了一系列的图文书,如《摆贝》《文化与图像》《黔东南山寨的原始图像》等。

  而后,我在整理影集时发现,我居然在不知不觉间走过并拍摄下了隐藏于黔东南山地莽莽峦峰和丛林之中的成百上千个民族村寨,这些村寨是如此的美丽和神秘,又是如此的个性十足而耐人寻味。加上我在《当代贵州》中写有专栏,是一些“田野随笔”,每一篇文章都配得有相应的图片,反响良好。于是就想着把这些文章和图片结集出版。

  经过多方讨论和协商,最后决定将这些材料分为两本出版:一本就叫《远在天边的寨子》,专门以图片的形式介绍黔东南的民族村寨,另一本叫《行走黔东南》(暂名),以我在《当代贵州》发表的24篇专栏文字为基础,适当补充新的篇章,详细介绍和解读黔东南苗村侗寨背后的文化密码。于是就有了眼下的这本大型图册。

  对于摄影,比起那些专业的摄影家来,我在时间、技术、器材等方面的投入都少得可怜。所以今天我能出版这样一本图册,我得感谢各路朋友的支持和命运的造化。当然话说回来,这画册也自有独到之处。有人说,我拍摄的照片有人类学的视角和内涵,自然、朴实,比较耐读耐看,对此我不置可否。我觉得任何艺术到最后,其实比拼的都已经不再是技术,而是思想。所以我对我所拍摄的东西从来不妄自尊大,但也并不妄自菲薄。

  记得在写出版资助申请时,我提到了这本书出版的三点意义:一是展示黔东南原生态文化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二是为抢救和保存属于全人类所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图像依据;三是填补有关“寨子”文化研究的空白。《远在天边的寨子》通过对黔东南境内100个极具文化个性特点的“寨子”进行介绍,目的是要让人们更多地了解黔东南文化的特点,同时也给黔东南和世界建立一份极其珍贵的原生态文化档案……

  如今重新翻阅这些图片,我内心百感交集,一来我庆幸自己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中居然走过了那么多地方,见识到了那么多极富魅力的原生态民族村寨,从而使我卑微的生命也充满了精彩的乐章;二来我也感慨时光的无情,使我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过了半百年龄,我不知道还能走多久?也不知道还有多少美丽的寨子在等待着我的亲历和发现。

  曾有多人问过我,说你为什么要那么执著地去拍摄这些寨子?黔东南的民族村寨到底有何魅力如此吸引你的目光?黔东南各民族在时间的长河中,创造出了一种有别于平原文明的山地文明。寨子存在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久远得多,其存在的依据也要复杂得多。俗言说,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这在黔东南山区有着特别突出的表现。很多村寨仅仅相隔几里路,文化风俗就完全不同。有些甚至只隔了一条小水沟或一道山梁,就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世界。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无论是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摄影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极大的魅力。

  即便我们不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观察,黔东南很多寨子的自然风光也是极富魅力的。比如雷山的高岩苗寨和排里苗寨,整个村寨建筑在一处悬崖绝壁之上,三面是断崖,只有一条小路与外界沟通,那种险峻与美丽,就像世界上很多的名山胜景一样,看一眼就会惊心动魄,终生难忘。而当你有机会走进这样的寨子,你心里自然就会产生无限的遐想。

  每当来到这样的村寨,我都会陷入沉思。我已经无法想象和复原这些寨子在更久远的年代里的原始模样,但我知道,如今它的模样却有可能成为最后的历史参照和夕阳晚景,毕竟我们现在的现代化浪潮正如飓风一般席卷全球,摧枯拉朽,不可阻挡,没有任何角落可以幸免。

  因此,时间终究会流逝,曾经辉煌的文明也注定会成为历史,成为遥远而模糊的记忆。我们应该做的,或许就只有力所能及地把见识到的东西拍摄下来,以便为我们将来的日子做一个见证,证实我们曾经拥有过这样的生活、这样美丽的风景,以及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与文明。(文艺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