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访《从小李到老李》作者李昆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9日10: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蒋肖斌

  小李,大名李昆武。他生于1955年,现在已经是老李了。李昆武17岁参军,复员后回家乡昆明做美术编辑,为人熟知的《云南十八怪》漫画就出自他的笔下。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从小李到老李》一书可以说是他的一部自传体长篇漫画,讲述了“我”从出生到现在50多年间的人生经历。

  该书与法国作家欧励行合作,第一册于2009年在法国出版,名为《一个中国人的一生》,获得2010年度“法国圣马洛图书展·最受读者欢迎奖”和“布卢瓦‘历史会晤’文化节·最佳历史类漫画奖”,并入围了有“漫画界奥斯卡”之称的2010年昂古莱姆国际漫画大奖。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也是一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史诗。

  中国人眼中的中国

  《从小李到老李》共三册。第一、二、三册分别始于1950年、1976年、1980年,记述了小李一家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中的坎坷经历。3000多幅漫画让各种历史大事件透过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读者眼前如电影切换镜头一般呈现动感。

  “比如‘文革’经历,可谓历历在目。”李昆武告诉记者,他对于“一个人的历史”采取如实描绘。如果某些情节与现实生活有距离,也是根据漫画创作的基本规律,进行必要的删减压缩或适度夸张。

  “文革”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小李。如,小李的同学为消除“封资修”而纷纷改名——小芳改名为小军,张凤英改为张海鹰。甚至,绰号“气包”的同学也让同学叫他“红包”——红色的挎包。当年,“红包”带着同学们“兴无灭资”,即把街边的饭馆、理发店、照相馆、浴池都进行了一番“红色改造”。为表忠心,“红包”甚至在胸前的皮肉上别了一枚毛主席像章!然而,当“红卫兵战斗队”开始批斗校长、老师时,一直热情高涨的小李“脑子里一片空白”。

  2001年,在云南省一个偏远的山村,已成老李的李昆武再次遇到“气包”。“四人帮”倒台后,他一直遭受着回忆带来的精神折磨,生活也始终波折,最终远离社会留在了大山里。

  “文革”中,小李的父亲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与家人一别数年。小李高中毕业后参军,几经周折终于在部队入了党。再后来改革开放,邓丽君的歌萦绕于昆明的大街小巷,有人下海,有人下岗。然后就是拆迁、买房、送礼、创业……一个中国平民眼中的社会百态,以嬉笑不羁的漫画形式铺陈开来。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从小李到老李》中文版首先在法国出版,陆续有了西班牙语、德语、荷兰语等版本,然后才是中文版。2005年,欧励行来中国采风时,看到李昆武的《云南十八怪》后非常喜欢,想和他合作出版一本连环画《马可波罗在中国》。但李昆武画得一直不满意。与法国一家出版社见面后,双方不谋而合地决定将李昆武的个人经历用漫画手法画出来,《从小李到老李》应运而生。

  漫画脚本由欧励行和李昆武合作完成。“中国人眼中的中国”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总是差异甚大。

  “画到学雷锋时代,我想一笔带过。他却要对雷锋时代作个铺垫。因为这本书要给外国人看,而他们完全不知道雷锋是谁、为什么要学他。”李昆武说。

  “至今我也困惑如何解释‘大跃进’、‘大批判’、‘大字报’这些在今天看来非常另类的事。这就是庞杂的历史。”

  这本书于2010年在法国获奖后,一位评委告诉李昆武:“它引起了完全相反的意见。一些人说它是宣传,另一些人说它是批评,总之它不是艺术作品。”但最终取得了一致意见——它是一本有深度的历史漫画书,是一本记录生活的书,是一本关于普通中国人成长的真实的记录。

  李昆武画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人生”。“在德国,有个老人说在书里看到了他自己。他小时候正值‘二战’结束,十分贫困。他找到了书中‘猫叼腌肉’那幅图,说这也是他的经历——只不过不是猫,是乌鸦。” 李昆武说。

  思考留给读者

  第三册的开篇是1980年发生于云南的一堂人体写生课,这是云南在“文革”后的首堂人体写生课,当年就在现场的李昆武记录了这个历史场景。“当时的情况,其实远比画面上‘微妙’得多。不仅是‘主任’想方设法想钻进棚子里来看,学员们心态也是非常复杂。”他说:“我之所以选择这一情景入书,意在让人们感觉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了。”

  他的漫画呈现了“全民经商”、“铁饭碗”和“泥饭碗”之争,从集体宿舍到独立卫生间等诸多内容。“它们似乎离我们远去,可中国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中国人需要回味和反思。”他说。

  有人问他:“你的书是讲中国现代政治史吗?”他否认。有人说:“你的书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政治呀。”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这三本画册无一不描绘了政治,可这又的确不是我的初衷。”李昆武说。

  也许欧励行撰写的前言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作品,客观真实地再现老李的经历,把思考和评判的空间留给每一位读者。”“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既不让作品沦为批判者的口水,也不让它成为宣讲者的喇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