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告别方便面(张振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9日09:4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张振涛

  无论如何想不到艺术院团出国演出是不管饭的,一日三餐说不准怎么填肚子。一般来说,早餐是饭店包,午餐和晚饭都得自己解决。第一次跟中央民族乐团赴欧洲巡演,闻听此说,一下子担心起来,在国内养尊处优的艺术家会不会饿得像非洲难民?没想到,团员超大的旅行箱中,不仅装的是服装和日用品,还有轻便炊具:面条大米、面包榨菜、香肠罐头,甚至小型炉灶、火锅调料,一应俱全。对于音乐家来讲,国外巡演与上山下乡没什么区别,都得先填饱肚子。就像年轻人只想到浪漫爱情没料到实实在在居家过日子一样,一般人也想不到舞台上光鲜靓丽的艺术家,下了台也得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五星级饭店出出进进靓丽雅致的艺术家,打开房门,原来正蹲在那里撅着屁股下面条。如果说从欧洲五星级饭店门缝里飘出来方便面的味道是普遍现象,那么飘出来中国明火炒菜的酱油醋香,乃至火锅调料的味道可就大大超出想象了。就地取材与洋为中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艺术家的烹调技术和生存能力绝不次于摆弄琴弦。不但笙箫聒耳,而且酒炙并陈。适者生存的能力之强大,令人刮目。这股味道不但飘在与我们菜系相似的东京和首尔,而且飘在与我们菜系迥异的维也纳和巴黎。豪华饭店与平民厨房的嫁接,让人忍俊不禁。怨不得他们晚上在台上个个精神抖擞、琴声健朗,原来刚刚喝完精心炮制的滋补靓汤。

  乐师们习惯于上午闷头大睡,不知什么时候插进午饭,一顿饱餐,胃里大概就没有空间接纳正常晚餐了,所以不怎么讲究晚饭。卸装后的宵夜,才是最受重视的正餐。无论是独酌、对饮、小聚、设局,这顿饭无论如何省不得。千变万化的旅程,构成一个个地点的饭局,路途打尖,生日庆宴,遇到亲戚故交的接风、叙别、送行、留客。讲乐团的故事,既少不了名都锦城,更离不开大家凑份子,你一菜、我一汤的觥筹交错。背景就是吹吹打打后少不得的宵夜。这是巡演连带的味道,饮食衣着,和光同尘。

  介绍乐团巡演当然不止于说说这类小事,而是由此体察的生活巨变。如果把二〇一〇年与二〇一一年中央民族乐团赴欧巡演的情况对比一下,最大不同点就是:前者自己带方便面,后者集体用餐。再也不操心下一顿饭做什么、吃什么,到了那些隐藏于静僻小巷的中餐馆,虽然环境不那么富丽堂皇,菜蔬不那么样样可口,至少一日三餐、四菜一汤是有的。鱼是新鲜的,肉是无添加剂的,米饭馒头是不限量的,时不时还会来点让大家开胃的当地特产。自然有年轻人抱怨“菜码不高”,但过来人心里清楚:饭来张口,不易!

  团里的老人告诉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乐团第一次出国,年龄大的人因为舍不得发到手里的那点外汇,整个白天躺在床上,为的是不消耗体能。精打细算的目的,就是要从嘴里抠出来一“大件”。今天的年轻人会说“那是何苦来着”?但三十年前刚刚走出国门的人知道,那是共同经验,没人例外。当年羞于启齿今人听来不可思议的“自虐”相当普遍。出国者哪个不想给没有任何电器的家里添一件实惠家具?所以,方便面加榨菜,几乎是每只行李箱中的必备品。肩扛着上百万小提琴的乐手回到饭店拿出来的是几块钱的方便面,获得国际大奖的芭蕾舞演员的纤细身材,部分源自勤学苦练,部分源自省吃俭用的方便面,让《二泉映月》过分悲凉的源泉也是部分来自原始曲境,部分来自顿顿方便面的现实体验。这是国人迈出国门的真实国史。

  说“中国人富裕起来了”的大话题不着边际,举个实实在在的事例,就是出国时告别了方便面!“富裕”的降临,是从节衣缩食到渐渐大手大脚开始的。每隔一段时间,乐团都会出国巡演一次,单调生活的沉闷压抑,会在半是巡演,半是旅游的行程中得到井喷式释放,这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缓解压力的管理技巧。旅游让人忘记一句句重复来重复去的沉闷排练,忘记指挥敲打谱台的脸子,忘记朝九晚五赶着上班、堵车堵心的急躁,卸下每天至少八小时的电脑辐射,一头扎进名都锦城、名胜古迹、名牌商店,捉襟见肘、分文计较的日子,变为挥金如土、一掷千金的日子。生活一下子美好了许多。一段精神放纵期、一段神经格式化,让人整个调节到平衡状态。

  音乐中有许多把欢快的旋律与熟悉的年头连在一起的曲名:《翻身的日子》、《翻身农奴把歌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都是中国人心领神会代表一个时代的曲名。亲身经历过不但富裕起来而且正面崇尚富裕并且把富裕编排进歌里的时代,才能心领神会那一组组旋律的“味道”。想想看:如果在金色大厅放声高歌、在卡耐基音乐厅调准琴弦,突然想到方便面还够不够,该多扫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