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交流 >> 中外文学交流 >> 正文

追溯中国与南亚历史文化交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9日09:26 来源: 昆明日报(昆明)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每每电视上响起这首熟悉的旋律,大家都知道师徒四人又出发取经了。《西游记》的创作背景正是《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的情况。

  对于南亚来说,中国古代的探索之路频繁且深入。

  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的起点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但确切时间无法考证。《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于汉武帝建元年间奉命出使西域,这是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最早、最可靠的文字记载。

  汉代 交流始于三条通道

  汉代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通道有三条:西域道、滇缅道、南海道。

  西域道的开通,是在张骞通西域以后。由于西域道的开通,汉朝派往南亚的使节日益增多,经常是数百人一起去。这样庞大的使团和频繁的出使,使汉人对南亚的了解日益增强。

  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陈利君说:“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滇缅道(从我国四川、云南经缅甸达到印度的通道)即已存在,民间的贸易活动早已进行。这与印度人称中国为‘秦’恰好相互印证。汉武帝虽然没有打通此道,但民间的交往可能仍在进行。东汉时,这条道路仍然承担着促进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的使命。”

  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中国与南亚的海上通道在西汉时已经确立,起点在日南(今越南境内),终点在黄支(今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康契普拉姆)或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两晋南北朝 彼此了解逐步加深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南亚的文化交流已全面展开,双方人员往来频繁,贸易活动增多,彼此间了解逐步加深,最显著的特点是佛教文化的大规模东传。“政府间往来、南亚僧人来华传教的兴起,是这个时期的主旋律。”陈利君说,在吸收和接受南亚文化的同时,一些中国僧人开始西行活动。从宏观上讲,这也是两种文化在“撞击—吸收—改造—融合”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隋唐五代 文化交流更广阔

  经过长期分裂之后,中国自隋朝开始又一次走向统一。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实际上是民族大融合的前奏,而隋唐时代的统一则使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升华。在这次民族文化的升华过程中,中国与南亚的文化交流也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

  唐代奉行的是对外开放政策,西域的通道基本上畅通无阻。西域百姓可以来中原经商、定居,甚至可以在朝廷做官。而唐朝的使者也不断被派往西域。由于佛教的关系,唐朝与南亚诸国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不仅佛教僧侣来往频繁,政府间的交往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唐蕃古道的开辟,使中国与南亚的文化交流更为广阔。

  “唐代以强盛的国势奠定了与南亚诸国展开密切交往的基础,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呈现出‘万国来朝’的局面。中国与南亚诸国间联系畅通,文化交流顺利进行。”陈利君补充到。

  宋元明 海上交通贸易发达

  宋元明三代,中国与南亚之间由佛教所带动的文化交流逐渐衰微,代之而起的是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达,而这是汉唐时代无法比拟的。

  由于宋时西北地区经常为西夏等民族控制,宋人只好通过海上与南亚人打交道。宋时沿海有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大港,外商云集,其中南亚商人也不少。而此时,去南亚的中国商人也很可观。

  明代,中国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郑和七下西洋所历30余国,其中有南亚国家和地区若干。

  清至民国 民间往来经常性

  “从清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与南亚诸国几乎没有官方的直接交往,西藏和新疆等边境地区的经常性民间往来,以及商人、民工等到那一带做生意、谋生甚至定居的大有人在,只是这方面的文字记载不多。”陈利君说。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体恤国情,观察世界,其中不乏对南亚次大陆的关注。抗日战争时期,印度派医疗队援华就是这一时期中印友谊的代表性事件。 记者张星宇报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